第九章 鹹豐 苦命天子 在位多蹉跎(3 / 3)

“上好色,下必獻之。”之後,善於拍馬的臣子將幾個特別美貌的女子弄進圓明園,鹹豐帝龍顏大悅,給她們一一上了封號,這就是民間傳聞的所謂“四春”:杏花春、武陵春、牡丹春、海棠春。

四春中,杏花春尤為嬌冶,幼年曾被賣給妓院,鹹豐的心腹特意購來敬獻給聖上,對此,鹹豐帝極為喜愛。這時,海棠春也剛好入住圓明園,鹹豐帝更為歡喜,倍加賞賜心腹。很快,心腹又獻來牡丹春,牡丹春是江南人,善於媚工歌舞。鹹豐帝在溫柔鄉裏樂不思蜀,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有了“四春”的陪伴,鹹豐帝的鬥誌更加消沉了,他開始肆無忌憚地放縱自己,縱情聲色。

鹹豐除了這四春外,還寵愛所謂的“天地一家春”慈禧。慈禧在鹹豐二年的選秀中進入宮廷,之後,受到了鹹豐的寵愛,而這個權力欲極強的女子在後來通過一係列手段,將大權集於自己手中,奉行所謂的“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無恥政策,讓國家的尊嚴蕩然無存,徹底將大清帝國推向了深淵,鹹豐帝實在是愧對其列祖列宗。

4.判斷錯誤,辛酉政變遺禍無窮

謝幕的時候到了,鹹豐將權力移交給了自己唯一的兒子。為了讓最高權力不外落,他為自己的兒子設計了權力平衡構架。作為一個父親,鹹豐帝的設想是好的,但由於他沒有看清當時家族內部的實際情況,他的安排並沒有取得預期的結果。在他去世後,發生了辛酉政變,家族的最高權力也就旁落他人。

1860年8月16日,鹹豐一行逃難者終於到達了熱河行宮,住進了清帝在熱河時的寢宮——煙波致爽殿。鹹豐十一年(1861年)正月初二日,鹹豐詔定二月十三日回鑾。其後,又規定了啟鑾後詳細的行程安排。這邊在京城留守的王公大臣們都翹首以盼,希望皇帝盡快回宮,一來人心大定,二來可以使鹹豐早日擺脫肅順等人的左右,為下一步行動創造條件。但令他們失望的是,皇帝的病情又有反複,並進一步惡化。

鹹豐十一年七月十六日下午,鹹豐帝病情突然加重,昏厥不醒,奄奄一息。經禦醫緊急搶救,直到晚上,皇上才慢慢蘇醒過來。到半夜時,皇上吃了一副藥後,精神略有好轉。他知道這是回光返照,死神已向自己招手。為了使自己的皇子能夠順利地當上大清國的皇帝,鹹豐皇帝急忙派人把大阿哥、宗人府宗令、禦前大臣和軍機大臣召來,臨終托孤。鹹豐諭:“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又諭:“皇長子載淳現為皇太子,著派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盡心輔弼,讚襄一切政務。”以上就是曆史上著名的“顧命八大臣”或“讚襄政務八大臣”。載垣等請鹹豐帝朱筆親寫,以昭鄭重。而鹹豐帝此時已經病重,不能握管,遂命廷臣承寫朱諭。鹹豐在病逝前,授予皇後鈕祜祿氏“禦賞”印章,授予皇子載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貴妃掌管)。

為什麼此時才立大阿哥為皇太子呢?雖然清朝皇帝在立嗣君時,一直沿用雍正建立的“密儲製度”,但鹹豐帝除了大阿哥載淳之外,別無他子,所以一直沒寫密詔。現在他自知命在旦夕,如不臨時變通,自己一旦突然崩逝,將出現曆史上多次發生的爭奪皇位之慘劇,他寵愛的獨苗兒子將無以安身,國脈很難在本支永傳。因此,他決定今天就把這件事定下來,使大阿哥能名正言順地成為皇位繼承人。

皇上確定了大阿哥為皇太子,為了讓皇子能夠順利地度過過渡期,學到更多治理國家的經驗,使國家大事不因自己的離去而受到影響,隨即又下旨委任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專責輔弼皇太子。1861年8月22日淩晨,鹹豐病逝於承德避暑山莊,卒年31歲。

應該說,鹹豐這樣安排,是費盡心思的。兩位皇太後和幼帝為一方,八位讚襄政務大臣為一方,不突出任何一方,缺了任何一方又不可。這既不是垂簾又不是輔政,而是“垂簾輔政,兼而有之”。然而,令鹹豐意外的是,他選擇的托孤大臣在隨後不久的辛酉政變中,這些人就很快走下了曆史的舞台。而造成這一切的結果是,鹹豐沒有看清朝廷內部的形勢,當時,朝廷的主要政治勢力,可以分為三股:

一股是鹹豐臨終顧命、讚襄政務的八位大臣,主要為兩部分人:載垣、端華、肅順、景壽四人為宗室貴族、軍功貴族;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四人為軍機大臣。當時軍機大臣共有五人,其中,文祥兼戶部左侍郎(尚書為肅順兼),因上言力阻“北狩”而被留在北京,是軍機大臣中唯一被排除在讚襄政務大臣之外者。

第二股是鹹豐帝的幾位兄弟。鹹豐死時,道光九個兒子中健在的還有五阿哥惇親王奕誴、六阿哥恭親王奕訢、七阿哥醇郡王譞等。在鹹豐死時,幾位親王尚年富力強。他們同朝中顧命大臣以外的勢力聯合起來,成為朝中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

第三股勢力,就是6歲的同治皇帝和兩宮太後——東太後慈安和西太後慈禧。他們雖是孤兒寡母,在帝製時代卻是皇權的核心。鹹豐在臨終之前,特製“禦賞”“同道堂”兩顆印章,作為日後頒布詔諭的符信。換句話說,奏折“經讚襄大臣擬旨繕進,俟皇太後、皇上閱後,上用‘禦賞’下用‘同道堂’二印,以為憑信”。這兩顆印章,“禦賞”之章,為印起;“同道堂”之章,為印訖(結束)。將“禦賞”章交皇後鈕祜祿氏收掌,而將“同道堂”章交皇太子載淳收掌,因載淳年幼,“同道堂”章實際上由其生母懿貴妃掌管。鹹豐的旨意是,在他死後,由皇後鈕祜祿氏、懿貴妃葉赫那拉氏與八大臣聯合執政,避免出現八大臣專權的局麵,也避免出現皇後鈕祜祿氏與懿貴妃葉赫那拉氏專權的局麵。皇後鈕祜祿氏與懿貴妃葉赫那拉氏的實權在八大臣之上,因為她們都有對於八大臣所決策軍政大事不予蓋章的否決權。

很明顯,如果皇後鈕祜祿氏與懿貴妃葉赫那拉氏不加蓋“禦賞”和“同道堂”這兩顆起、訖之章,那麼,八位讚襄政務大臣是發不出“詔書”和“諭旨”的,讚襄政務八大臣之議決均不能生效。相反,由內臣擬旨而不經過顧命八大臣同意,加蓋“禦賞”與“同道堂”兩章即能生效。

從表麵上看,這是一個權力平衡的結構,但鹹豐沒有把自己兄弟的勢力納入“讚襄政務”的權力係統內。比如說,用恭親王奕訢“攝政”或“議政”或“輔政”或“讚襄”,後來情況也就會不一樣。

1861年11月1日,慈禧等人發動政變,宣布解除肅順等人的職務,當場逮捕了載垣、端華,並派人去路上逮捕肅順。很快,慈禧發布上諭,否認鹹豐遺詔,下令將肅順斬首;讓載垣、端華自盡;另外五大臣則被革職或充軍。八大臣的第一個重要罪狀就是“不能盡心和議……以致失信於各國”,也等於向侵略者表示,她是“盡心和議”的賣國賊。接著,宣布廢除八大臣原擬的祺祥年號,改明年(1862年)為“同治”元年,表示東、西二太後共同治理朝政。慈禧之號也是從這時開始使用的。這一年,正好是辛酉年,故又稱“辛酉政變”。而發生此事的地點又在北京,故又稱“北京政變”。

從此,慈禧登上了曆史舞台,在半殖民地的中國進行了47年的罪惡統治。她上台的第一樁罪行,就是“借師助剿”,和外國侵略者共同血腥鎮壓了著名的太平天國革命。中國曆史上許多不平等條約,如中英《煙台條約》《中法新約》中日《馬關條約》《中俄密約》《辛醜條約》等,都是在她統治時期與外國簽訂的。她的篡政和統治,使近代中國蒙受了無窮無盡的屈辱。

鹹豐皇帝臨終前沒能正確平衡主要政治力量之間的關係,導致辛酉政變的發生,從而出現皇太後“垂簾聽政”的局麵,影響中國曆史近50年,鹹豐的責任不容推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