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確實如此:除了蘇東坡先生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外,有“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還有“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言人無二三”,等等。由此可知,人自從一生下來,麵對這個未知的世界,就注定了人生的不完美。
記得西遊記裏,孫悟空說:天地本不全,人應該也是。想來天地都不齊全,何況人乎!我們都是普通人,何必勉強,給自己一個放鬆的理由,要知道:不完美才是人生。
記得還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個人非常幸運地得到一顆碩大而美麗的珍珠,他卻覺得遺憾,因為珍珠上麵有個小小的斑點。他想,若除去這個斑點,它該是多麼完美呀!於是,他刮去了珍珠的一部分表層,但斑點還在;他又狠心刮去一層,但斑點依舊存在。於是他不斷地刮下去。最後,斑點沒有了,而珍珠也不複存在了。此人於是一病不起,臨終前,他無比悵悔地對家人說:“當時我若不去計較那個小斑點,現在我手裏還會攥著一顆碩大美麗的珍珠啊!”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腳邊都有彩貝,手裏都有珍珠,隻是我們不懂得珍惜,不善於享用,因此錯過了多少好運,辜負了多少美麗。
生活中,多少失落、痛苦和不幸正是源於過於追求完美。現實就是這樣殘酷。若過於執著且不肯變通,必然陷入完美主義的心理誤區。欲除掉珍珠斑點的那個人一定是最痛苦的人。因為在他的眼中,看到的多是不完美,因而一次次與機遇擦肩而過,與成功遙遙相望,最終隻落得兩手空空。
隻有在不完美中,人們才能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不完美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的清醒,而完美往往是“高處不勝寒”的迷惘。權力和財富上的不完美,使一個人隔絕於世,更能清楚地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認清世間百態。
有人甚至說,身體上的不完美成就了霍金。暫且不論此話妥帖與否,不可否認的是:正是這種不完美,使他意識到隻有靠超越常人的思維才能立足於社會。類於此的事例不勝枚舉,而正是這些不完美使人們清楚地看到前方的道路曲折,路旁的荊棘雜草,也才找到了定位。
“仰頭大笑出門去”的李白,有著“且放白鹿”的豁達,“抽刀斷水水更流”的悲情,“長風破浪會有時”的雄壯,“詩仙”的價值在他的每句詩中閃現。屈原放逐,著《離騷》;孔丘失明,厥有《國語》;韓非困囹圄而成法家。《詩》三百,大抵賢聖發憤所為也。落魄的文人,有著一份難得的曠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以在不完美中實現自己人生的價值。
因此,別太追求完美,因為很多時候,隻有在不完美中,才能實現人生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