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差距無處不在,於是人們在差距中不禁產生攀比的心理,而盲目攀比卻讓人們習慣性地將自己所做的貢獻和所得的報酬與一個和自己條件相當的人進行比較。如果這兩者的比值大致相等,那麼彼此就有公平感。如果一方的比值大於一方,那麼另一方就產生心理失衡。某些政府官員看到與自己同等級別的官員用車比自己高級,住房比自己寬敞,自己甚至還不如比自己級別低的人,心裏自然感到不平衡,於是換車建房也就不足為奇。其原因主要是心理誘因所致。
攀比與不滿足心理猶如一對雙胞胎,相伴而生。攀比是不滿足的前提和誘因,在沒有原則,沒有節製的攀比中,以至心理失衡,越發不滿足。有的人則為自己能在這些錯誤的攀比中出人頭地、占據上風而無限度地追求個人名利,進而驅使自己不斷走向腐化墮落的深淵。
我認識某機關的公務員,他本來過著安分守己的平靜生活。有一天,他接到一位高中同學的聚會電話。十多年沒見,他就帶著重逢的喜悅前往赴會。昔日的老同學經商有道,住著豪宅,開著名車,一副成功者的派頭。於是他重返機關上班時,好像變了一個人,整天唉聲歎氣,逢人便訴說心中的煩惱。
由此可知,攀比是一把刺向心靈深處的利劍,對人對己毫無益處,傷害的隻是自己。所以說,我們的生活經不起計較和攀比,我們何不用這些計較和攀比的功夫,來做一些我們自己覺得有益的事情呢?
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在一個皇家園林裏,栽滿了各種各樣的花卉和果樹。有一天,國王到園中散步,發現園中的花卉和果樹全都枯萎了。國王問橡樹為什麼枯萎,橡樹說:“我不如鬆柏挺拔,所以痛苦得不想活了。”國王又問鬆柏,鬆柏說:“我比不上葡萄樹,它有人們愛吃的果子,我自覺無用。”國王再問葡萄樹,葡萄樹說:“我自歎沒有茉莉花的芳香,感到很頭痛。”國王又問茉莉花……
這個意味深長的寓言故事,再次告訴人們不要老是與別人攀比,那樣隻會讓自己得不到滿足,當然也就得不到幸福。但在現實生活中,總是有許多人經常犯這樣的錯誤。美國作家亨利·曼肯說:“如果你想幸福,非常簡單,就是和那些比你更窮、房子更小、車子更差的人相比,這樣,你的幸福感就會增加。”
生活的邏輯的確如此。幸福本來是自己的,何必要和別人相比,要比就和自己困難時比。一味地向高處攀比,自己就永遠感覺不到幸福。尤其是那些以為名利就是幸福的人,他們往往會在和別人攀比中不惜一切,甚至不擇手段追名逐利,不慎陷入泥潭,到頭來“反誤了卿卿性命”,結果不是活得幸福,而是感到痛苦。
上學時老師給我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喬治自從記事起,父親一直就是瘸著一條腿走路,他看上去極普通,沒有絲毫過人之處。所以,他總是想,母親怎麼會和這樣的一個人結婚呢?他漸漸嫌棄父親了。
有一天,母親終於忍不住告訴喬治:“你知道你父親的腿是怎麼瘸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