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崇尚文治 太宗趙光義(3 / 3)

趙光義執政總的方針是寬鬆敦厚。但是,為了有效地維護社會的安定,他在刑獄方麵也親自處理了一些案件。他下令在禁中設立審刑院,各地上奏案件,先由審刑院交付大理寺,由刑部斷複,再交審刑院詳議裁決。審刑院不歸宰相統領,直屬於皇帝。趙光義還規定辦案的三種時限:大案40天,中案30天,小案10天。不需追捕而容易處理的不能超過3天。並規定,囚犯如應訊問,則應當聚集官屬一同參與,不能委托胥吏拷掠。

趙光義以唐五代以來宦官專權的情況為鑒,對宦官駕馭較嚴,不許他們幹政。宦官王繼恩曾作為劍南兩川招安使,領兵平定王小波、李順的起義,中書省建議讓王繼恩任宣徽使。趙光義不許。宰相力言王繼恩立有大功,非宣徽使不足以賞酬。趙光義為此動怒,深責宰相,讓別議官名,最後創了個宣政使的名目,授予王繼恩。

趙光義任用的幾位宰相也比較正直。寇準生性剛直,有一次向趙光義奏事,趙光義不高興,站起身要走,寇準拉住趙光義的衣袖,讓他再坐下,等到事情議決以後才罷休。趙光義感歎地說:“這人才是真宰相哩!”

4.貶抑祖係,確立宗嗣

皇權,代表著封建社會的最高權力。曆朝曆代,圍繞著皇權之爭,父子之間、兄弟之間,上演了一出出你死我活的曆史慘劇。

趙光義當上皇帝之後,用了很大一部分精力來確保皇位,防範變亂。一方麵,防範武將專權;另一方麵,則是防他的自家人。

在高梁河之戰中,太祖之子武功郡王趙德昭從征幽州。當宋軍潰敗之際,趙光義與主力部隊失散,軍將們懷疑皇帝遇難,就商量著立德昭為皇帝,後來知道趙光義還活著,這事就作罷了。事情雖未成,卻觸犯了趙光義的忌諱。以往作戰,回師後都要按功勞大小頒發獎賞,這次趙光義還京多日,也不見行太原戰鬥之賞。軍中議論紛紛,諸將不免多懷怨望。德昭心直口快,恐怕軍心浮動,就入見趙光義,請給軍將敘功行賞。太宗大怒,吼道:“等你自己當了皇帝,再賞賜也不晚!”德昭非常惶恐,低頭垂淚,默然出宮。回到家中,德昭便自殺身亡。太宗似有悔意,撫屍痛哭,追封德昭為魏王。

德昭自殺兩年後,其弟弟——年僅23歲的趙德芳也不明不白地死了。

太宗初即位時,趙廷美的兒子也和他兩個哥哥的兒子一樣稱皇子,女兒稱公主。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趙光義晉封趙廷美為齊王,後封秦王。趙廷美也和趙光義當年一樣當了開封府尹並兼中書令,位在宰相上。

太祖的兒子德昭和德芳一死,秦王趙廷美的準皇儲地位就成為太宗的最大心病。太平興國六年九月,太宗早年的幕僚柴禹錫告發趙廷美“將有陰謀”。“將有”雲雲,即“莫須有”,也表明太宗將對趙廷美下手。但時距德芳之死僅隔半年,倘再興大獄,太宗唯恐壓不住陣腳,於是,他斷然召見了趙普,借助於這位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的開國元勳。

趙普在太祖晚年被罷相出朝,以同平章事任河陽三城節度使,隻有使相的名義。太宗即位,對趙普宿恨未消,派與趙普有隙的高保寅出任其所屬支郡懷州的知州。高保寅一上任就說趙普抑製他,要求罷節鎮領其支郡。趙普見自己提出的“削奪其權”的方針被用來對付自己,便在太平興國二年請求入京參加太祖入陵葬儀,太宗順勢罷其使相之職。其後,趙普雖以太子少保的榮銜留在京師奉朝請,但形同現代的高級寓公,備受太宗的冷落和宰相盧多遜的逼壓,嚐夠了失去權勢以後的世態炎涼。他深知再如此下去,恐怕連身家性命都岌岌可危。

就在這個節骨眼兒上,趙普受到了太宗的召見。趙普當即表示“願備樞軸,以察奸變”。趙普以他從政多年的經驗,以及他對趙氏家族的了解,深知要使自己的命運出現轉機,在政治上將他的老對頭盧多遜整倒,就要為新皇帝趙光義獻上一份厚禮,並且這份厚禮要足以使趙光義動心。

趙普於是重提“金匱之盟”,一下子就得到趙光義的歡心。趙光義還就今後皇位繼承試探趙普,趙普就回答了一句:“太祖已誤,陛下豈容再誤邪!”太宗連連頷首。於是,趙普重登相位,且位兼侍中,這是宋初德高望重的宰相的加銜。至此,太宗與趙普這對昔日的冤家捐棄前嫌,為了各自不同的目標,走到一起來了。

趙普以“金匱之盟”重新換取了相位,其任相次日,秦王趙廷美就感到有壓力,要求列班在趙普之下,雖然以其準皇儲的地位是可以位居首相之上的。次年三月,太宗為晉王時的舊僚柴禹錫、楊守一等進宮,向太宗密奏,說廷美驕恣不法、謀以自立。趙廷美顯然是太宗皇帝的心頭大忌,同為皇弟,難保不會成為又一個“宋太宗”。這話正觸動太宗的疑忌,於是召趙普密商。趙普與廷美本無宿怨,一來為報複盧多遜,二來為得太宗歡心,便稱察盧多遜私下與秦王趙廷美相勾結。

太宗假意不忍心張揚其事,就罷去廷美開封府尹,將他調到洛陽任西京留守。與此同時,與廷美往來密切的一批文武臣僚都因“交通秦王”而遭貶官流放。

盧多遜被削奪一切官爵,連同家屬流貶崖州,趙普終於出了口惡氣。有關牽涉本案的屬吏和證人都被斬首在都門之外,來個死無對證。趙廷美則被勒令歸私第,他的兒女也不再稱為皇子皇女,他在朝中的勢力也被徹底掃盡。

五月,繼趙廷美出任開封府尹的李符迎合趙普的意思,上奏說趙廷美銜恨怨望,“乞徙遠郡,以防他變”。太宗正中下懷,把趙廷美降為涪陵縣公,房州安置,這是流放後周退位小皇帝的地方。趙廷美氣鬱成疾,日漸消瘦,不到一年就病逝於房州,年僅38歲。

太宗的長子元佐,為元德皇後所出,自幼聰慧,長得也像太宗,太宗一直很喜歡他。其叔父趙廷美觸犯了太宗,元佐力為營救,再三請免其罪,屢受太宗的嗬斥。後來聽說趙廷美的死訊,元佐悲憤不已,釀成狂疾。雍熙二年(985年)九月九日重陽節,太宗興致很好,召請諸王宴射苑中。由於元佐病還沒痊愈,就沒讓他參加。元佐知道這事後,大為惱怒,索性在院內放起火來,殿閣亭台,蔓延燒去,一時間煙霧滾滾,火光衝天。太宗聽說楚王宮中失火,猜想可能是元佐所縱,命押赴中書,派禦史按問,元佐俱實以對。太宗怒不可遏,下令削去元佐的封號,廢為庶人,並安置他前往均州。宰相宋琪率百官伏闕拜表,請太宗寬恕元佐病狂,仍留京師。太宗餘怒未消,沒有應許。宋琪等大臣再三奏請,太宗才下詔允許元佐繼續留在京師。

至道元年(992年),立元侃為太子,改名恒。詔命頒下,太子行告廟禮,還宮路上,京師士民爭相觀看,齊聲歡呼“少年天子”。太宗得知後很不高興,召寇準入見,對他說:“人心都歸太子,欲置我何地也?”寇準拜賀道:“這正是社稷之福啊!”太宗這才轉憂為喜。入宮,後嬪六宮都來慶賀,太宗頗覺興奮,破例召寇準一起飲酒,直喝得大醉方罷。

至此,自太宗繼位以來的皇位繼承問題,最終得到解決。元侃即後來的真宗。

至道三年(997年)三月,宋太宗趙光義駕崩,終年59歲。

趙光義的即位,是趙氏家族的一個轉折點,也使整個朝代的局勢發生了微妙的變化。趙光義時代,廣攬人才,科舉製度得到了充分發展,是宋朝重文傾向的重要表現,此後趙宋曆代君主都繼承了趙光義“昌文偃武”的思想。趙光義兩次攻遼失敗,遂對遼采取守勢,宋王朝對外的軟弱在此朝中已初露端倪。趙光義的去世,標誌著宋朝開創局麵的結束、守成時代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