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偏安江東 高宗趙構(1 / 3)

趙構(1107—1187年),宋徽宗第九子,欽宗趙桓之弟,母為顯仁皇後韋氏。靖康二年,北宋滅亡一個月後,趙構在南京應天府即位,重建宋王朝,史稱南宋。趙構史稱宋高宗,公元1127—1162年在位。趙構在位36年,被迫讓位後病死。在位期間,他偷安忍恥,屈辱求和,殘酷剝削人民,成為曆史上著名的昏君。

1.求和使者,患難皇帝

趙氏家族的新政權在應天府成立了,但趙構這個“中興之主”有名無實,父兄被擄的奇恥大辱都無法激起他對金人的仇恨,無論勝負如何,他隻是一味地投降求和。曆史安排了一個談“金”色變的君主來承擔抗金禦侮的使命,留給後人的,便隻是讀書人的一聲長歎。

大觀元年(1107年)五月,趙構生於東京(今河南開封)大內。宣和三年(1121年),封為康王。次年,趙構正冠於文德殿,賜字“德基”,出宮住進了自己的王府。趙構天資聰明,博學強記,讀書能一日背誦千言。

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七日,金兵逼近東京。欽宗趙桓立即召見時為康王的趙構,授以軍前計議使,去金營求和。金大將斡離不攻大宋京城未下,便想給宋使來個下馬威,在談判桌上得到更多的便宜。隻見其營帳內外兵士環列,刀槍林立,一派殺氣。見到這般陣勢,參與談判的張邦昌嚇得魂飛魄散。趙構知道這不過是試試自己的膽量,沒有什麼了不起,於是就從容不迫地從刀槍下走進了金營。

二月七日,欽宗趙桓下詔割三鎮與金人,由肅王趙樞代替康王趙構為金朝人質,趙構與張邦昌一同被放還。當趙構策馬馳出金營後,金兵統帥斡離不知道剛才離去的是康王趙構,遂懊悔不已,急忙派兵追趕,但趙構早已去之夭夭。斡離不覺得目的基本達到,也就退兵北去。

趙構返回京城後,肅王趙樞已去金營為質。欽宗趙桓見金兵退去,認為趙構此行勞苦功高,遂任其為太傅。就在趙構出質期間,種師道、姚平仲、範瓊、馬忠等各路兵馬相繼至京師,援兵已達20餘萬,士氣稍振。欽宗趙桓感到城下之盟有失體麵,於是,一麵將主和大臣李邦彥等人一一罷免,一麵下詔各路勤王部隊固守三鎮之地,分兵襲擊金軍。十月,金兵力攻太原,宋朝軍民雖英勇作戰,終因寡不敵眾,太原陷落。

同年十一月,金兵再次兵臨東京城下,趙構隻得再次出使金營議和。途中,宗澤力勸趙構勿蹈肅王趙樞前轍。恰在此時,汪伯彥送來急信,說和議已失時機,趙構驚出一身冷汗,急忙返回相州。沒過幾天,割地使耿南仲來相州求見趙構,說京城已危在旦夕,皇上令其盡起河北諸郡兵馬入援。趙構得了聖旨,立即與耿南仲聯名揭榜,招兵買馬,組成了勤王軍。很快,宗澤、梁揚祖等將領也先後率兵馬來會,兵威稍振。

金兵攻陷東京外城之後,金兵統率斡離不逼迫欽宗派人立即召回康王趙構。於是欽宗給趙構下詔雲:“金兵攻城未下,正在談判議和。康王和諸帥屯兵原地,不要妄動,以免不測。”趙構不敢直趨京師與斡離不較量,他命宗澤率萬人進軍澶淵駐紮,謊稱大元帥在軍中,而自己卻和汪伯彥等人望東平而去。宗澤在開進澶淵途中,與金軍交戰多達十三次,均獲勝。

趙構在東平駐紮了一個月後,又轉到濟州(今山東巨野)駐紮。但他不敢與金軍較量,故而按兵不動,使各路勤王兵也不得靠近京師,眼睜睜看著金軍攻入京城中。

金兵見汴京城軍民已失去抵抗能力,趙構的勤王軍又不敢交戰,消滅北宋的時機已經成熟,就先後把宋徽宗、宋欽宗拘留在金營中,接著金主又下詔廢宋徽宗、宋欽宗為庶人。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七日,金人立張邦昌為“偽楚”皇帝。北宋由此滅亡,趙氏家族的統治也暫告一段落。

金兵俘虜徽、欽二帝及在京城的趙宋宗室北去後,趙構另立小朝廷的機會來了。在這場空前浩劫中,趙氏宗室隻有兩個人幸免,一個是宋哲宗的廢後孟氏,另一個就是當時尚出使在外的康王趙構。“偽楚”皇帝張邦昌迫於宋大多數舊臣僚的壓力,不得已迎哲宗廢後孟氏入居延福宮“垂簾聽政”,自己退位,仍稱太宰,“大楚”傀儡政權僅存三十二日。孟氏因為是宋哲宗的廢後,在宮廷的玉牒中沒有位號,在金兵圍攻開封時恰巧又住在自己的私邸中,所以在金兵按玉牒俘虜宋朝宗室時得以幸免。張邦昌把她請出來主持朝政後,她就派人奉“大宋受命寶”,到濟州勸康王趙構登基。

接到孟皇後派人送來的傳國璽,趙構知道自己成為徽宗諸子中唯一沒有被俘虜北去的親王,最有資格登上皇位,於是,他移師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於靖康二年五月初一,在應天府天治門登壇受命,即皇帝位,下詔改元為“建炎”。這樣,政權又重新回到了趙氏手中。趙構大赦天下,張邦昌及其所轄臣屬也概不問罪。同一天,元祐皇後孟氏在東京宣布撤簾歸政。趙構登基稱帝,曆史進入了南宋時期。

2.無意抗敵,有心偏安

趙構和他的祖先一樣無意抗敵,積極求和,他在皇宮尋歡作樂,醉生夢死,全然不顧中原軍民正與金軍浴血奮戰。腐朽的大宋政權在祖宗法度的掩護下,仍然動蕩不安。

金兵雖撤出了東京,但仍然控製著中原諸地。宋金戰爭初期,金朝有一個明確的戰略,那就是追擊立足未穩的高宗小朝廷,俘獲趙構,以確保不再有一個趙氏政權與其為敵,以便自己扶植的傀儡政權能代表金朝統治中原地區。剛剛僥幸登上皇位寶座的宋高宗趙構也不得不表示一下抗敵複仇的決心,以順應民意。於是,他便以抗金最積極的宿將李綱為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但又命主張議和的黃潛善為中書侍郎、汪伯彥為同知樞密院事;還封張邦昌為太保、奉國軍節度使、同安郡王。不久,趙構查出張邦昌僭居內廷時曾以宮人侍寢一事,又聽說金人以廢張邦昌為借口稱兵南下的消息,不禁勃然大怒,下詔將張邦昌賜死。

北方軍民心向南宋朝廷,他們自動組織起許多支隊伍,多者數萬人,少者也有數千人,神出鬼沒地出擊敵人。李綱為相後,派馬忠、張煥率軍一萬人襲擊河間的金軍,取得了勝利。鑒於當時南宋小朝廷剛剛建立,正規軍還來不及整編,還沒有形成一支足以抵抗金兵大規模進攻的力量,李綱設置了河北招撫司、河東經略司兩大機構,委派官吏,撥給錢鈔,招募河北、河東各地奮起的義兵,共同抗擊金軍。

南宋小朝廷從誕生之日起,就在對金和戰的問題上爭論不休。趙構在這個問題上內心也極為矛盾。一方麵,他也想利用李綱抗金的威望,振作士氣,維護南宋王朝的一點麵子;另一方麵,他又與汪、黃二人一樣,幻想用對金朝屈膝投降的辦法,來換取其對剛建立的南宋政權的承認。趙構雖然並不真正想讓徽宗和欽宗回到南宋,卻以探望和迎請被俘北去的二帝為幌子,不斷派人帶著奇珍異寶去奉獻給女真貴族,向金朝試探投降的可能性。

金兵撤離東京後,趙構害怕像其父兄一樣成為階下囚,就一直沒有進城。因此,他隻以宗澤留守東京,收拾殘局,自己卻在應天府做起皇帝來了。實際上,趙構即位之初就決定南逃。即位第二天,趙構任命翁彥國知江寧府,並賜錢鈔十萬緡,讓他在江寧城修繕宮室,以備南逃時使用。

李綱對趙構要巡幸東南很不滿意。他對趙構說:“自古以來,中興的帝王都是起於西北,立足中原,控製東南。這也許是天下精兵健馬都在西北的緣故。如果陛下堅持巡幸東南,使中原的抗金將士大失所望,今後要收複北方失地就很困難了。”抗金將領嶽飛也上書趙構,指責黃潛善、汪伯彥奸臣誤國,使中原軍民大失所望,建議趙構乘金人在北方立足未穩之機,親率六軍北渡,收複失地。趙構不但不敢這樣做,反而認為嶽飛越職言事,對其予以削官的處罰。

趙構及黃、汪等人的掣肘,使李綱感到自己在小朝廷中已不能有所作為,不得不提出辭職要求。趙構順水推舟,以各種各樣無中生有的罪名,貶李綱為觀文殿大學士,至此李綱居相位才75天。李綱被罷相後,張煥也因“罪”被貶,河北招撫司和河東經略司都被廢罷。

建炎二年(1128年)春天,金兵再次南下。趙構帶著六宮寵臣和衛士家屬逃到揚州。

同年二月,金軍再次入侵東京。這時的開封府尹兼東京留守是宗澤,他有效地部署了東京防線,粉碎了金軍夾攻的計劃。

在此次金兵南下之前,南宋將領張浚認為金兵定會大舉南犯,請求趙構作好臨戰準備。建炎二年五月,宗澤在上書裏提出六月出師渡河的計劃,請趙構回京主持北伐壯舉。但趙構安居揚州,置若罔聞,而黃潛善等人出於對宗澤的忌妒,宗澤每次上疏,他們都損毀有加。

七月,宗澤見坐失良饑,憂憤成疾,與世長辭。死前,他沉痛吟誦杜詩“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三呼“過河”,無一語及自己的家事。宗澤一死,北方抗金形勢迅速逆轉,義軍被逐個擊破,官軍分崩離析,一年以後開封再次被金軍占領。

建炎三年(1129年)正月,金軍前鋒攻下徐州,直驅淮東。趙構一行隻得再向臨安逃去。為求得金人的諒解,趙構下了個“罪己詔”,大赦天下,唯獨李綱不免。治李綱的罪是為了求得金人的諒解。

同年五月,宋軍在陳彥的率領下,渡江打敗金軍,收複了揚州,趙構的小朝廷才在杭州暫時安頓下來。

3.苗、劉之變:寵信奸佞的後果

苗、劉之變,既反映出趙氏家族“守內虛外”等祖宗法度的腐朽沒落,也是昏庸的宋高宗寵信奸佞的後果。

宋高宗趙構建立南宋後,為了躲避金軍的追擊,四處逃竄。在罷免了李綱後,他決定南逃揚州。到了揚州後,宋高宗不思進取,一意享樂,以內侍省押班康履為首的宦官更是驕恣用事、妄作威福,引起了將領和大臣們的不滿。金兵追到揚州後,宋高宗又狼狽地逃竄到杭州。當時朝野上下對奸臣黃潛善和汪伯彥十分不滿。兩人擔任丞相以來,把持朝政,殘害忠良,正是他們的一心求和、不修裝備,才導致了金軍的南下和宗室的四處逃亡。迫於朝野上下的壓力,宋高宗不得已罷免了黃、汪二人。

但在罷免二人後,昏庸的宋高宗竟升任主張逃跑的王淵為同簽書樞密院事。王淵是個生性暴躁的人,他一向庸碌無為,毫無威望。在逃跑時,他為了逃避責任,甚至冤殺部下抵罪,使得大臣們都對他憤恨不已。這次王淵無顯功卻驟遷要職,使得將領們更加不滿。他們有的找高宗論理,有的則在私下裏憤懣不平。這其中尤以苗傅和劉正彥為最。苗傅自負世代為將,不願久居人下;而劉正彥則數次立下大功,卻沒有獲得應有的賞賜。並且,當二人聽說王淵的升遷是勾結宦官的結果時,更是按捺不住,便密謀發動兵變,決定先斬王淵,再殺宦官。

建炎三年(1129年)三月五日,苗傅派幕僚王世修帶領伏兵隱藏在城北橋下,當王淵早朝後由此經過時,伏兵突起,把王淵拖下馬來。劉正彥大步走到跟前,手起刀落,以勾結宦官謀反的罪名當即把王淵斬首。接著,苗、劉又率兵捕殺了一百多名內侍,然後,直逼趙構所在的行宮。趙構聽說有人發動政變,頓時手足無措,正準備出宮避亂,苗、劉二人已經殺進宮來。趙構沒有辦法,隻好壯著膽子質問道:“我沒有對不起大家的地方,你們為何要叛亂?”苗傅滿臉殺氣地厲聲答道:“陛下輕信中官,賞罰不明。王淵是個怕死的膽小鬼,靠著賄賂宦官竟然升任高官,而我們勞苦功高卻沒有任何賞賜。王淵已經被我們殺了,請讓我們再殺了康履他們,以謝軍民。”趙構想采取緩兵之計,就讓他們回去等消息。但是苗、劉二人並不上鉤,強硬地要求趙構交出康履。康履的確是趙構的心腹,但為了丟卒保帥,趙構隻得忍痛交出康履。苗傅當場把康履斬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