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偏安江東 高宗趙構(2 / 3)

這時,趙構雖然心裏對他們痛恨不已,但麵上卻不敢表露出來。為了不擴大事態,趙構當場宣詔升任苗傅禦營使司都統製,劉正彥為副都統製。趙構本以為事情該結束了,然而,苗、劉等人並未就此罷休。他們趁機脅迫趙構傳位於3歲的皇子趙敷,並改元“明受”。接著,又請隆佑太後(即元祐皇後)垂簾聽政。

苗、劉威脅趙構寫下退位詔,趙構剛開始時執意不寫,身邊大臣暗示他說,先暫且忍讓,日後再行更改。趙構眼看無計可施,隻好寫下了詔書,禪位給3歲兒子,並請太後訓政。第二天,皇太子趙敷即位,隆佑太後垂簾聽政。尊高宗為“睿聖仁孝皇帝”,居顯寧寺,改稱“睿聖宮”。加封苗傅為武當軍節度使,劉正彥為武成軍節度使。這就是曆史上的“苗、劉之變”,也被稱為“明受之變”。

苗傅和劉正彥發動政變後,本該說明真相以獲得廣大群眾的支持,然而,苗、劉既沒有政治鬥爭和軍事鬥爭的經驗,也缺乏應急應變的機智和才能,他們政變後既沒有提出足以鼓舞人心的政治主張,也沒有和杭州其他地區的將領取得聯係,因而他們的行動沒有獲得南宋大臣和將官的廣泛支持。當時,許多實力派將領還是擁護高宗的。當得知苗、劉之變的消息後,擁護高宗的張浚和呂頤浩立即起兵討伐苗、劉,並且得到了禦營前軍統製張俊、韓世忠及劉光世的支持。張俊、韓世忠還先後領兵至平江,聽候張浚調遣。不久,呂頤浩、張浚、劉光世、張俊、韓世忠等聯名傳檄中外,聲討苗、劉。接著,聯軍以韓世忠為前鋒、張俊翼之,劉光世為遊擊,呂頤浩、張浚總中軍,從平江大舉出兵討伐苗、劉。

苗傅和劉正彥聽到消息後,十分恐慌,他們毫無主見,便輕信宰相朱勝非的勸說,調頭又請高宗複位。同年四月初一,苗傅和劉正彥擁護著宋高宗返回行宮複辟,和隆佑太後禦前殿垂簾聽政,並恢複“建炎”年號,趙敷重被立為皇太子(後於八月卒)。

苗、劉本以為高宗複位後,勤王軍應該停止行動。然而,張浚和呂頤浩得知高宗複位後,仍然繼續進軍。苗、劉二人見抵擋不住,便帶著精兵兩千人趁夜從湧金門逃跑了。苗傅和劉正彥出逃後,宋高宗憤恨難消,就命令尚書省立刻下令各州縣捕捉,接著,又懸重賞緝拿,並任命韓世忠為江浙製置使率領軍追討。

苗、劉倉惶出逃後,一路經過浙西來到了福建浦城。但很快劉正彥就被韓世忠俘獲了,苗傅見大勢已去便棄軍逃跑,隱姓埋名藏在建陽,意想不到的是卻被當地的大土豪唐標誘捕了,後被送到了韓世忠那裏。當時高宗趙構正在建康,於是,韓世忠就將二人押送到建康,宋高宗對兩人恨之入骨,立刻就下令把他們處死了。

實際上,苗、劉之變之所以會發生,完全是因為高宗寵信奸佞小人、功過不分的結果。然而高宗並沒有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相反,他開始對軍隊保持了警惕之心。這次政變雖然短暫,卻給高宗留下了猜忌武人的心理陰影。這種心理對南宋政治有著深遠的影響,從某種程度上說,正是這種害怕武人功高蓋主和尾大不掉的心理,使得宋高宗對以後的將領都保持著一種防範的心理。可以說,忠心耿耿的嶽飛之所以被冤殺,與此不能沒有關係。

4.宋高宗的“杯酒釋兵權”

統治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千方百計限製其他階級的發展壯大,完全不顧全大局,這是統治階級狹隘的一麵。宋高宗的“杯酒釋兵權”如同當年的宋太祖,都是為了維護趙氏家族的統治。

宋朝的一項重要國策就是安內重於攘外。宋太祖因黃袍加身而建立了宋朝,所以他時刻對手握重兵的軍隊將領保持著警惕,防止有朝一日,他人黃袍加身奪走自己的江山。正是出於這種顧慮,不止北宋,南宋一代也是重文輕武,以文製武的現象十分突出。趙構不僅沒有心思抗金,收複中原,反而致力於偏安江南一隅,營造自己的小朝廷。正是存在著這樣的心思,趙構也一直對武將嚴加防範,生怕自己的江山被奪走。

南宋初年,金軍一心要滅亡南宋,生擒趙構。趙構迫於形勢,不得不讓將帥居高位,掌重兵。但是,對這些手握兵權的將帥,他一直抱著且用且疑的態度。尤其是經曆了一係列的兵變後,更讓他對武將盡起警惕之心:先是苗、劉之變的發生,讓趙構產生了對武人的防範心理;接著是淮西兵變的發生,讓趙構更加堅信武將掌握重兵十分危險。而在此之前,由於趙構對嶽飛“節製”權力的出爾反爾,嶽飛不經高宗允許,擅自離開軍營為母守孝,趙構幾次派人去請他出山,他都置之不理,這讓趙構心生不滿。

趙構起初是信任嶽飛的,曾一度想要授予他掌管全國七分之五兵力的權力,但嶽飛的表現卻給他一種居功自傲的感覺,並且似乎不把他放在眼裏。趙構便開始不再信任嶽飛,對於嶽飛手中所掌握的戰鬥力極強的“嶽家軍”也起了奪權的念頭。再加上太子夭折時隔不久,嶽飛又魯莽地請立宗嗣,使得趙構大為驚恐,認為嶽飛等人有逼他退位之意。這樣一來,他想解除嶽飛兵權的念頭更加堅定。而這時經過紹興四年和六年的幾次戰爭,趙構對在東南偏安已具有相當信心。於是,他開始計劃解除嶽飛等三員大將的兵權。

趙構的這種念頭,和朝廷的宰相們一樣,不論是投降派,還是抗戰派,都是相同的。害怕武將們會由於立了戰功而威望日高,以致專橫跋扈,使得朝廷不易加以製馭,這既是縈繞在趙構心頭上,也是隨時縈係在宰輔大臣們心頭上的一個問題。主戰派張浚擔任宰相時,就曾打算收奪劉光世的兵權並由他本人掌握,從而減去一員最傲慢的武將。然而,由於張浚用人不當,導致了淮西兵變,致使酈瓊殺害呂祉、北降偽齊,遂使收奪武將兵權的計劃宣告流產。繼任的宰相趙鼎則試圖收奪中興四將之一的張俊的兵權,不過,還沒有等他下手,秦檜就取而代之,成了宰相。秦檜任宰相後,對收奪大將兵權更加感興趣,這不僅是因為以上的原因,還因為他極力主張議和,這些手握重兵堅決抗金的大將們對他而言始終是個不安定因素。所以,當秦檜得知高宗有收奪兵權的意向時,立刻煽風點火,極力慫恿,這也更加堅定了趙構的決心。

紹興十一年(1141年)四月,朝廷以慶祝柘皋大捷的名義,將各地領兵將領,特別是韓世忠、張俊、嶽飛三員大將緊急召回京城。在盛大的慶功宴會上,宰相秦檜突然代表皇帝發布詔書:任命韓世忠、張俊為樞密使;任命嶽飛為樞密副使;三人均不得返回部隊。名義上是授予他們更大的權力,實際上是想把他們架空。

由三位領兵大將同時入主樞密院,這在宋朝曆史上還是首次。接著,朝廷宣布撤銷三大將的宣撫司,解散了他們的統帥部,規定出師必須有皇帝的旨意,從而將調兵權收歸朝廷,並把管理權分散到了偏裨諸將手中,而統帥一級的將領則臨時由皇帝派出。

在強行剝奪三員大將領兵權的同時,南宋朝廷對軍事體製又作了重大改組。先後壓縮了各路大軍編製,將行營護軍的番號改為禦前諸軍,並且將各路大軍拆散肢解,化整為零,由以前的四路駐屯大軍,改編為十路駐屯大軍;當時朝內還存在著三衙軍,三衙長成為了殿前司三支兵馬的統兵官,此次改組,這些部隊有增無減,這就使三衙軍成為與禦前諸軍平衡製約、內外相製的力量。這就是宋朝曆史上的第二次“杯酒釋兵權”。

這實際上表明,南宋開始采取全麵收斂的戰略防守政策,要全麵恢複以文製武、守內虛外的帝國傳統。同時也說明趙構堅決地放棄了抗金的念頭與收複中原的理想,已經決定議和。趙構為最終消除了自己多年的“隱患”而興高采烈,卻沒有意識到這已經毀掉了自己的長城。

如果僅僅是解除兵權,那還不算是個太差的結局,隻可惜在解除了兵權後,三員大將卻麵臨著不同的命運。本來趙構和秦檜還擔心三員大將不會合作,然而,他們很快領命,恭順地交出了兵權。這使得秦檜非常得意,但是,他並不滿足於這些,對於這些堅決主張抗金、阻撓議和的將領,他決定趁勢斬草除根。

張俊見風使舵,迅速倒向秦檜,為了自己的名利富貴,成了這個奸臣的幫凶。而韓世忠、嶽飛則開始被一張無形的大網籠罩。秦檜、張俊本來要置韓世忠於死地,但由於嶽飛的提醒,以及高宗對他多年戰功的體恤,逃脫了一劫。然而,嶽飛卻已經無處可逃。嶽飛一心抗戰,為秦檜所憤恨;他幫助韓世忠逃脫一劫,又招惹了張俊的怨氣;更重要的是,他已經不再被趙構信任,趙構甚至對他起了殺心。

就這樣,在交出兵權後不久,三人的命運有了不同的結果。韓世忠隱居世外,不再過問政事;嶽飛於年底被冤殺於獄中;張俊則憑借著出賣陷害韓世忠和嶽飛的功勞,繼續享有他的榮華富貴。

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使朝廷安定,免於內患,而宋高宗所模仿的“杯酒釋兵權”,雖然如願解除了將領的兵權,留下的卻是一個偏安一隅,再也無力北伐的積貧積弱的短暫王朝。他的“杯酒釋兵權”也因此成了曆史的笑柄。

5.紹興和議

紹興和議,斷送了南宋在這之前的抗金碩果,趙構以恥辱換取短暫的“和平”,使南宋與金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麵。

金軍滅亡北宋後,繼續南下,想趁勢滅掉南宋小朝廷。趙構對金兵的進攻,則是畏之如虎,四處逃竄,根本不敢抵抗,一心隻想求和。趙構先是派洪皓為大金通問使,向金軍統帥求和,結果,金朝不僅沒有答應,還將其扣押了。接著,趙構又派杜時亮去求和,金朝仍不予理睬。心驚膽戰的趙構為求得一時的安逸,甚至寫信給金軍統帥,哀求金朝答應他無條件投降。趙構在信中說:“現在既沒有將領可以守城,也沒有逃跑的地方了,願意削去尊號,認金朝為主,金軍又何必窮追不舍呢!”即便是這樣,金朝統治者仍不予理睬。建炎三年(1129年)九月,趙構又派張邵使金,表明降順之意,結果張邵又被金朝扣押了。

金朝統治者下定決心要滅亡南宋。於是,在建炎三年十月以兀術(完顏宗弼)為統帥,分兵數路,大舉南進,企圖活捉趙構。趙構急忙從建康逃往杭州。兀術一路猛追不放,迫使趙構又從杭州逃奔越州,再從越州逃往定海。在定海還未站穩腳跟,金兵又尾追而來,趙構隻得逃到溫州、台州一帶海麵,在海上漂泊了三四個月,才苟全了性命。直到金軍在建炎四年(1130年)北撤後,趙構才回到杭州。

金軍力圖南侵,南宋軍民則奮力抵抗。長期的戰爭,使金、宋雙方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人民災難深重,起義浪潮此起彼伏,猛烈地衝擊著金、宋政權。弱小的南宋政權從建立時起就感到難以支持,急切希望停戰議和。趙構幾次派使向金求和,都被拒絕。然而,到金太宗後期,金朝對南宋發動的幾次大規模進攻都遇到了頑強的抵抗,始終沒有取得進展,南宋也在與金朝的對抗中逐漸站穩了腳跟。

金熙宗繼位後,金朝統治集團內部的派別鬥爭激烈,大臣將帥為了爭權奪利,往往互相殘殺。金朝政局長期動蕩不安,自身力量受到削弱。對南宋的進攻,又都以失敗告終。此時金朝已無力進取江南,消滅南宋,因而開始出現與南宋停戰講和的趨向。

從紹興三年到紹興六年,金朝和屬邦齊國在川陝地區和中原地區,同宋軍展開了大規模戰爭,宋軍接連取勝,偽齊的軍隊則是一潰千裏,金朝在軍事上的優勢逐漸喪失。偽齊的無能表現讓金朝統治者十分惱火,於是,在紹興七年十一月,金朝廢掉了劉豫的齊國。可是這樣一來,一個嚴峻的問題擺在金朝統治者麵前:用什麼辦法處理齊國原來統治的地區呢?主張與南宋講和的完顏宗磐、完顏昌逐漸掌握了金朝朝政大權。金熙宗采納完顏宗磐、完顏昌的建策,準備把原齊國統治的河南、陝西地區交給南宋,要趙構向金稱臣,貢納歲幣。並且,金朝還願意歸還徽宗的梓宮和高宗生母韋太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