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偏安江東 高宗趙構(3 / 3)

紹興七年(1137年)十二月,南宋在金朝的使臣王倫回朝,傳達了金朝議和的條件。趙構一聽心花怒放,巴不得立即簽訂協約。隻要能苟安,稱臣納貢又算得了什麼呢?更何況還能贖回河南和陝西!於是,趙構迫不及待地起用朝內的投降派,一貫主和的秦檜自然成為了最佳人選。趙構任用秦檜為宰相,推動金、宋議和。次年三月,趙構再次任命秦檜為右相,並讚揚秦檜說:“秦檜一心為國,品德高尚,很值得大家學習。”在趙構的授意下,秦檜立刻與金朝接觸,加緊進行議和。紹興九年(1139年)正月,金、宋達成了和議。

然而,這時金朝統治集團內部又開始互相傾軋。由於懷疑完顏昌謀反,金熙宗處死了這個主和派首領,金朝的主和派失勢,以兀術為首的主戰派又掌握了大權。主戰派對南宋態度十分強硬,他們反對把河南、陝西地區交給宋朝,決意發兵奪回,並繼續進攻宋朝。

紹興十年(1140年)五月,金軍以兀術為統帥,分四路南下進攻宋朝。宋軍堅決抵抗,相繼取得了順昌、郾城等役的勝利。然而,宋高宗趙構與宰相秦檜卻唯恐抵抗有礙對金的和議,下令撤軍,斷送了抗金鬥爭的大好形勢。不久,兀術再次南下,雙方各有勝負。

兀術在幾次交戰後,也重新估量了形勢。他看到金朝在軍事力量上已失去優勢,不可能用武力消滅宋朝。同時,金朝統治區北宋遺民不斷擴大的抗金鬥爭和金朝統治集團的內爭,尤其是連年進攻宋朝,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國勢衰落,軍力日弱,很難繼續戰爭。南宋朝廷冤殺嶽飛、自毀長城的舉動,贏得了金朝統治者的歡心,他們同意與南宋講和。

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月,趙構派魏良臣出使金國議和。十一月,金朝派肖毅為使,到杭州簽訂了和約。和約內容大致如下:宋向金稱臣,金冊封宋康王趙構為皇帝;東以淮河中流為界,西以大散關為界,南屬宋,北屬金,割唐州、鄧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土地;宋每年向金納貢銀、絹各二十五萬兩、匹,從紹興十二年開始,每年春季送至泗州交納。

這個恥辱的條約,斷送了南宋在這之前的抗金成果,南宋由此與金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麵。然而,趙構以恥辱換取的短暫“和平”,很快在20年後就被金軍的再度入侵打破了。

6.甘當附庸,無奈退位

昏庸無能的趙構聽信秦檜的讒言,采取對金兵投降議和的政策,還冤殺了朝中忠心的大臣,南宋麵對金兵的鐵騎,再也找不出能與之抗衡的軍隊了。但金政權的內亂,使得幾欲滅亡的趙宋政權轉危為安。趙構無力駕馭複雜的政治局麵,隻好讓賢,做了“太上皇”。

紹興十一年(1141年)宋金議和後,南宋成為金王朝的附屬國。從此,宋、金關係不再平等,而成為君臣關係了。趙構深感獲得金朝對其帝位承認之不易,遂安於稱臣納貢,每年除把歲幣如數送到泗州交納給金朝外,還要搜刮大量的金銀幣絹,送給金朝賀正旦及生辰。趙構的母親韋氏每年送給金朝皇後的禮物也數以萬計。金朝皇帝還隨時索取各種玩好,趙構都一一照辦。

宋、金戰爭期間,金兵所到之處,燒殺擄掠,農田荒蕪,百姓生活困苦不堪。議和後,宋廷向金朝交納巨額貢物,這些錢財自然轉嫁到了老百姓頭上。舊創未平,新創又起,由於賦稅沉重,國困民窮,各地農民紛紛起義。然而趙構不顧人民死活,大興土木,建造了各種神殿宮寓,並舉行盛大典禮來粉飾太平。

趙構的美夢還沒做多久,金朝新主完顏亮就想一統天下,偏安江南的南宋小朝廷立刻又處在風雨飄搖之中。對於完顏亮南侵的企圖,南宋的一些有識之士早有所察。

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東平進士梁勳上書,言金人有舉兵之兆,勸趙構未雨綢繆,以防不測。趙構勃然大怒,竟以詆斥和議、迷惑大眾的罪名,將梁勳流放到千裏之外。這時秦檜已死,群臣拍手稱快,紛紛上奏章揭露秦檜的罪惡,要求為嶽飛平反昭雪。但趙構竟下詔說:“和金人講和之策是我本人之意,秦檜隻是讚成我的做法罷了。”並宣布 :“從今以後有妄議邊事者,要處以重刑。”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九月,金主完顏亮率60萬大軍,分道南下,想一舉滅宋。直到這時,趙構才慌了手腳。這些年,朝中的主戰大臣被主張投降的秦檜罷免的罷免,冤殺的冤殺,因此大戰迫在眉睫,而宋朝卻找不到一個合適的將領,整個京城亂作了一團。無奈之下,趙構隻好起用患病在身的老將劉錆和王權率軍抵擋。王權懾於金軍的強大,在廬州不戰而逃,全軍潰敗。趙構一聽王權兵敗,下詔準備解散官府,讓臣民各自逃命,他自己又想走航海避敵的老路。在新任宰相陳康伯的堅決勸阻下,趙構才被迫下詔表示要率軍親征。但此時劉錆孤軍難抵,繼王權後也兵敗南撤,整個兩淮地區均被金軍占領。

就在這時,金朝發生政變,完顏雍稱帝。正準備舉軍渡江的完顏亮聽此消息,急於回國平叛,沒想到在采石被宋將虞允文一舉擊敗。完顏亮惱羞成怒,強迫金軍將士冒死渡江,結果激起兵變,一些將領殺死完顏亮,率軍北撤。南宋軍隊乘勢收複兩淮,大獲全勝。

采石之戰的勝利是南宋官兵同仇敵愾、英勇奮戰的結果,也是虞允文指揮有方的結果。虞允文本是一介書生,但他在危在旦夕的緊急關頭,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指揮部隊抗擊金軍,其膽識十分可敬。並且,他正確地作了戰略部署,發揮宋軍水戰的優勢,以己之長攻敵之短,創造了以少勝多的輝煌戰績。采石磯大捷,阻止了金軍渡江,從而保衛了長江防線,使金朝攻滅南宋的戰略計劃徹底破產,南宋轉危為安,得以保持偏安的局麵。

完顏亮南侵的慘敗,使南宋抗金熱情大振,抗金運動風起雲湧。高宗趙構早已被金兵嚇破了膽,他和朝廷內部的主和派策劃再次妥協。但這時全國上下群情激昂,大有一舉收複北宋以來的失地之勢。力主和談的趙構十分尷尬,麵對無法抑製的抗金形勢,他陷入了空前孤立的境地,隻好讓賢。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趙構讓他的養子、宋太祖的七世孫趙昚繼位,至此,趙宋王朝君主的位置又回到了太祖一係。趙構退位後孝宗皇帝趙昚奉他為太上皇。退位後,趙構終於過上了安寧的日子,繼位的孝宗皇帝對他也特別孝順。一方麵,趙構舒舒服服地當他的太上皇,另一方麵他還時不時地幹預一下朝政。

7.深明大義吳皇後

麵臨家族的危急關頭,吳皇後深明大義,決定上朝垂簾聽政。但她不戀政治,危機過後便撤簾不再聽政。吳皇後雖然不問朝政,卻每每幫助家族渡過危機。

宋高宗趙構的皇後吳氏,是開封人,她14歲就被選入宮,侍奉當年還是康王的趙構。趙構即位初年,到處躲避金軍的追擊,由於兵荒馬亂,很不安全。吳氏就身穿戎裝,跟隨趙構左右,英姿颯爽。吳氏為人很有膽略。有一次,宮內發生兵變,叛兵想趁機捕殺趙構,便抓住了吳氏,逼她說出趙構在哪裏。吳皇後臨危不亂,機智地把他們騙走,化險為夷。並且,吳氏還才思敏捷,很會取悅趙構。時值金兵南征,趙構乘船入海。一路上,趙構因為有金兵追擊,愁眉不展,恰巧有條魚跳到船上。吳氏機敏地說:“白魚是吉祥的征兆啊。”宋高宗趙構聽後,十分高興,更加寵愛她。不久,就封她為和義郡夫人,回到越州後又進封才人。此後,吳氏博覽書史,勤習翰墨,很快被封為貴妃。

在靖康之難中,宋朝大批宗室被金人擄走,趙構的原配妻子邢氏及其他妃妾也都在其中。邢氏被擄北上後,趙構一直未立皇後。在紹興和議後,作為交換,韋太後回到了南宋,趙構這才知道邢氏她們都被折磨致死。韋太後回來後,很喜歡吳貴妃,當時皇後的位子還空著,秦檜等人就上書主張立吳氏為後,韋太後也表示支持。紹興十三年(1143年),宋高宗下詔立吳貴妃為皇後,並且追王三代,吳家親屬因此封官的有35人。吳氏成為皇後後,並沒有飛揚跋扈,她對回歸的韋太後十分孝順,親自照顧太後的起居飲食,令太後十分滿意。

宋高宗趙構雖然後宮妃嬪如雲,但是兒子卻隻有元懿太子一人,然而元懿太子年僅3歲就夭折了,這件事使得趙構十分悲痛。太子死了,趙構本人又在南逃途中受到驚嚇,患上了不育之症,不可能再有皇子。為了保住趙氏江山,趙構決定在宗室中尋找繼承人。於是,張賢妃收養了宗室趙伯琮為養子,吳皇後為才人時,也收了宗室趙璩為養子。張賢妃病逝,趙伯琮也由吳皇後一並收養,高宗分別封趙伯琮、趙璩為普安郡王、恩平郡王。伯琮恭儉勤敏,聰慧好學,可當大任,吳皇後勸高宗立伯琮為皇太子。於是,高宗立其為皇太子,改名為趙昚。

公元1162年,高宗趙構禪位於趙昚,史稱宋孝宗。宋孝宗登基後,尊吳皇後為壽聖太上皇後。孝宗即位之初銳意北伐,隻可惜未能如願收回領土,反而大敗而歸。孝宗也逐漸意冷心灰,就禪位做了太上皇。太子趙惇即位,史稱宋光宗,宋光宗又尊吳太後為太皇太後。

宋光宗即位時已40多歲,他不僅政治昏聵,而且懼內,他的皇後李氏是曆史上有名的妒婦。由於李皇後的挑撥,宋光宗與太上皇宋孝宗趙昚關係日趨緊張。在宋孝宗的葬禮上,宋光宗竟然拒絕出席。一時間謠言四起,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就在這緊要的關頭,樞密使趙汝愚責無旁貸地擔起了維持朝廷穩定的重擔。他審時度勢,認為不如順水推舟請光宗禪位嘉王趙擴,由新皇帝出麵來平息事態。

這時的吳皇後年已八十,貴為太皇太後,若要朝野穩定,獲得吳太皇太後的支持至關重要。吳太皇太後深明大義,她在得知朝野的嚴峻形勢後,決定接受趙汝愚等大臣的建議,上朝垂簾聽政。在朝議上,吳太皇太後宣布光宗內禪,由太子趙擴即位。但趙擴生性懦弱,害怕會卷入政治漩渦,所以當宣布他為皇帝後,趙擴繞著柱子,躲避送給他的皇冠,連聲說:“做不得,做不得。”眾人一時不知所措。這時,吳太皇太後喝住趙擴,親手給他戴上皇冠,趙擴才坐上帝位,史稱宋寧宗。

第二天,太皇太後又冊封趙擴的夫人韓氏為皇後,並撤簾不再聽政。寧宗皇帝前去拜見光宗趙惇時,光宗這才意識到自己原來是做了有名無實的太上皇,他無可奈何地承認既定事實,結束了昏庸的統治,讓位給了宋寧宗。就這樣,在吳太皇太後的主持下,南宋渡過了一場政治危機。慶元元年,吳太皇太後加號光佑,遷居重華宮。宋寧宗即位後不久,趙汝愚失寵,後來被貶謫而死。這時中書舍人汪義端把趙汝愚看作是李林甫一樣的奸臣,請求把和趙汝愚親近的官員一並驅逐出朝廷。吳太皇太後聽說後,非常生氣,嚴厲訓斥了他這種想引起朝廷紛爭的行為,也正是由於她的反對,朝廷才又避免了一次大動蕩。

吳太皇太後一生,經曆高、孝、光、寧四朝,在後位(含太後)長達55年,是中國曆史上在後位最長的皇後之一。由於她為人謙慎,又深明大義,因此,很受朝野上下的尊重和愛戴。她雖然不問朝政,卻每每幫助朝廷渡過危機。公元1197年吳太皇太後病死,終年83歲,諡號為“憲聖慈烈皇後”,葬在永思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