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昚(1127—1194年),公元1162—1189年在位,史稱宋孝宗。趙昚初名伯琮,出自太祖少子秦王趙德芳一脈,父親為季王趙子偁,母為張氏。以仁孝博得高宗趙構的認可,得以登基稱帝的宋孝宗趙昚勵精圖治,大有複興南國之誌。麵對金國咄咄逼人的態勢,孝宗主動出擊進行“隆興北伐”。怎奈張浚誌大才疏,斷送了孝宗的壯誌豪情。“隆興和議”並未從根本上改變南宋的頹勢,加之改革受挫,1189年,厭倦了政事的孝宗禪位光宗。孝宗一朝湧現了陸遊、辛棄疾等大批愛國誌士。此外,文壇上詩詞風格煥然一新,理學、心學交相輝映,書院繁盛使得南宋的社會生活豐富多彩。
1.皇權重回太祖脈
封建社會,皇權的歸屬對統治家族有著重大意義。誰掌握皇權,誰就掌握著天下,同其他的族係就有著天壤之別,地位也不可同日而語。趙氏家族的皇儲,太祖、太宗係一直都枝葉不盛,而到了南宋第二代,皇權又回到了太祖一係。綜觀整個趙宋朝,兩係掌握皇權者平分秋色。
孝宗趙昚,原名伯琮,為太祖趙匡胤七世孫。宋代自真宗開始,皇位一直在太宗一係傳承。到高宗時,由於高宗獨子趙敷夭亡,大臣們建議從太祖的後代裏選立繼承人。紹興二年,6歲的趙伯琮幸運地被高宗選中,育於宮中,36歲時被立為太子,改名為“昚”,同年登基。之後,宋朝皇位又回到了太祖一係。
自從“燭影斧聲”事件中宋太祖莫名死去,宋太宗弟繼兄位後,宋朝的皇帝一直是由太宗一係傳承,宋高宗趙構也是太宗一係的後裔,可是繼任高宗帝位的宋孝宗趙昚卻是太祖一係,是宋高宗故意要傳位給太祖一係,還是另有內情呢?
建炎三年(1129年)秋天,高宗趙構唯一的兒子突然夭逝,使其大為悲痛。太子既死,高宗又在逃亡途中受驚,患了不育之症,一時之間竟無法選出皇儲來繼嗣。儲君的廢立,對於封建王朝來說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曆代以來兄弟父子相殘爭奪皇位的例子不勝枚舉。可以說,儲君是一國安定的根本,如果不立儲君,朝野就不能安心,國家的穩定也會受到很大的威脅。
於是,大臣們紛紛上奏,一時間朝野上下十分混亂。宋高宗也為此事發愁,不知道該立誰為儲。這時候,吳皇後建議說:“以前是太祖讓位給太宗坐了皇帝,現在太宗一係都被俘虜到金國了,陛下何不效仿太祖再把皇位傳給太祖的後人呢?這樣天下人都會稱讚你的賢德的。”宋高宗聽後,覺得十分有道理,隨後,在大臣又勸立太子時,他便表明了這個意向。大臣們聽說高宗要立太祖的後人為儲,果然讚不絕口,紛紛上書,請求立太祖之後為儲。宋高宗見大家都讚同這個意見,便下定決心從太祖的後人中“訪宗求室”。按照輩分,這時儲君應該在太祖的後裔“伯”字行中挑選。
從北宋初建到南宋初年,“伯”字行的太祖後裔已達1645人,挑選的餘地雖然很寬,但要千裏挑一,也絕非易事。最後,高宗定奪,留下了伯玖和伯琮。高宗趙構在從伯玖和伯琮中挑選合適接班人時,可以說費了一番周折。最終決定將伯琮作為太祖後代儲君候選人,養育在宮中。伯琮入宮時年僅6歲,走路搖晃還需要人護持,高宗便讓愛妃劉婕妤養育。
伯琮天資職穎,博聞強記,與常人不同,受到高宗的鍾愛。紹興三十年,宋高宗趙構宣布立伯琮為皇子,更名為“昚”,封為建王,並詔告天下。接著,又確定趙昚為皇子,這樣,就確立了皇位繼承人,免除了後顧之憂。
紹興三十二年,高宗又正式冊立趙昚為太子,並下旨在紫宸殿行內禪之禮。可是,趙昚死活不肯接受,他默默地退到了大殿一側的旁門,想返回東宮。隨後,宋高宗不得不再次降諭旨,趙昚這才勉強答應。趙昚雖然表示願意即位,但他仍十分謹慎。在行內禪禮時,文武百官齊聚殿門下,宣讀禪位詔書後,按官階高低魚貫進入紫宸殿迎接太子登基。太子到禦座前,卻拱手側立不坐,在內侍的七八次扶掖之後才稍稍就坐,宰相率領百官祝賀,趙昚又忽然從座上跳起來,特別難過地說:我父高宗的命令太過獨斷了,天子的位子很重,我的年紀尚不足以擔當此重任啊,還是容我退避吧!群臣苦勸一番,趙昚又再三推辭,看實在拗不過眾人,這才隻好聽從所請,繼承了皇位,這就是曆史上以孝著稱的宋孝宗。
宋孝宗即位後對太上皇趙構十分孝敬,趙構也特別高興,直誇自己所托得當。後人評價趙構說,他一生昏庸沒有做過什麼值得稱道的事,但在選立太子這件事上卻是很公允的。
2.隆興北伐與隆興和議
孝宗趙昚是南宋最想有所作為的君主,也是南宋唯一誌在複興的君主。他與當年宋太祖趙光義、宋徽宗趙佶發動戰爭的目的有著天壤之別。戰爭以“和議”結束,對趙氏家族來說,不再是一味地屈辱受氣;對宋金雙方來說,為社會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
宋孝宗趙昚於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受高宗內禪而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隆興”。孝宗皇帝在位期間,采取各種措施整頓南宋政權的積弊,期望能夠力挽狂瀾。怎奈自北宋以來的種種社會矛盾早已是根深蒂固無法挽救了。這位南宋朝最有魄力與潛質的皇帝,麵對如此局麵已是無力回天,他的許多努力也付之東流。
趙昚做皇子時就主張抗金,即位後更銳意收複中原。當年七月,他就正式為嶽飛冤案徹底平反,朝野上下為之一振。他對秦檜構陷的其他冤案也進一步作出處理,李光、趙鼎等去世的受害者,都恢複名譽,撫恤子孫;同時,張浚、胡銓、辛次膺等健在者都受到了重用。趙昚繼續任用高宗末年那些堅持抗金、政績卓著的大臣,陳康伯、虞允文、張燾等都成為新班底的核心。
金主完顏亮南侵以後,迫於輿論與形勢,高宗趙構不得不重新起用廢黜近二十年的主戰派代表張浚,讓他出判建康府,但決不讓他幹擾自己的乞和路線。趙昚一即位,就召張浚入京,共商複興大計,任命他為江淮宣撫使。對此,高宗趙構很不以為然,還想阻止趙昚的複興計劃。但趙昚起用張浚、準備抗金的決心已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