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農業保險補貼政策對農民生產行為的影響

Soule(1996)等人認為,對於一個風險規避者來說,保險致使降低風險的生產投入減少。Wu和Young(1997)進行實證研究後,認為農業保險補貼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農民的農業生產方式、農業種植結構和投入水平,有補貼的農作物保險刺激了該農作物投入和產出的增加,而沒有補貼的農作物的投入和產出相應減少和下降。Orden(1998)、Skees(1999)、Thompson(2000)、Robinson(2001)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驗證了上述結論。

Glauber and Collins(2001)則從農業保險對農民的偏好、行為選擇所產生的影響的視角分析了政府政策性農業保險計劃對農民參加農作物保險的積極性的影響,他們分析認為農民參加農作物保險主要是為了得到政府客觀的補貼所產生的預期利益而不是為了規避風險,因此政府的補貼還是會對農作物保險產生一定的負麵效應。

(6)巨災風險與農業再保險機製

Olivier Mahul(2001)主張將保險與金融市場融合起來,為農業災害提供風險保障,具體措施主要是發行具有特定約束條件的要求權,並將其直接賣給金融投資者來實現風險轉移的目的。

Mario Mirander和Dmitry Vedenov(2001)對農業內部的係統風險進行研究後,認為,農業係統風險導致私人保險的價格過高,而難以為農民所接受,為保障一個私人保險市場的有效運行和農民投保率的提高,分散農業係統巨災風險的再保險機製是不可或缺的。

(二)農業保險宏觀層麵的相關理論研究

(1)農業保險的屬性及補貼問題

國外理論界對農業保險政策性補貼的理論探討主要存在兩種觀點:一種是農業保險可以緩解災害風險所造成的農戶資源分配的混亂,增加農民的福利水平,另一種是農業保險可以在跨年度間平滑農民的收入曲線,實現農民長期收入的穩定。對農業保險較早運用福利經濟學相關理論進行分析的主要有Roumasset(1978),Pomareda、Valdes(1986),Hazell(1992)等人。其中Hazel認為,農業保險帶來的產出增加不僅有利於生產者,也有利於消費者。如果需求曲線是缺乏彈性的,農場主的平均收入可能會降低,而農業保險帶來的收益將被消費者全部占有,提出了農業保險具有收益外溢的正外部性存在。Siamwalla和Valdes(1986)用供求範式分析了農業保險影響農作物供給曲線,進而影響社會福利的過程,並通過消費者剩餘的計算,得出政府對農業保險補貼所得到的社會福利增加小於補貼本身,使社會淨福利出現損失,因此認為農業保險不應該被補貼。

但另一位印度學者Mishra(1996)不讚同Siamwalla和Valdes的觀點,他在研究了印度的農業保險之後認為,即使農業保險不是公共品,也同樣有收益溢出的現象。他讚同Hazell和Haggblade(1991)的看法,即農作物減產對消費者和生產者都會造成損失,而農業保險所造成的農作物產出增加會使得消費者同樣受益。同時,他也對Hazell的消費者剩餘分析方法提出了質疑:他認為需求曲線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因而價格未必會像分析中下降得那麼大;如果需求不是完全彈性的,非農業部門會獲得福利收益,因而要對農場主進行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