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農業保險製度演化的相關理論(4)(3 / 3)

1.2.2農業保險製度的基本理論

目前,對農業保險的相關理論研究,主要在經濟學的範式和理論框架內得到拓展,一方麵是運用微觀經濟理論研究農業保險的市場均衡和資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麵是信息經濟學和博弈論理論關於農業保險的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逆選擇和道德風險的相關研究;再者就是公共經濟學、福利經濟學關於農業保險的屬性、功能的研究,形成了農業保險“準公共產品”理論、農業保險“支持”理論、保護理論、補貼理論等一係列理論。其中,有代表性的理論主要有:

(一)農業保險“準公共產品”理論或農業保險補貼理論

農業保險“準公共產品”理論的理論淵源和基礎來自於庇古(1910,1920)的福利經濟學理論,在庇古的福利經濟學理論框架體係內,庇古拓展了“外部經濟”的內涵和外延,提出了“外部性”的概念,闡釋了“外部性”產生的根源,並提出了“外部性”的“馬歇爾解”,對正外部性(外部經濟)進行補貼,對負外部性(外部不經濟)征稅,即“庇古稅”,“外部性”理論構成其理論體係的基石。

農業保險“準公共產品”理論認為,農業保險市場是典型的信息不對稱市場,信息不對稱導致農業保險市場失靈(有效供求不足),不能保障農業保險資源配置的怕累托最優。同時,農業保險具有“正外部性”屬性,農業保險不具有私人產品的特征,而具有公共產品的大部分特征,是介於私人產品和公共產品之間的準公共產品。作為“準公共產品”的農業保險的供給,不能完全依靠市場機製來解決,市場機製不能保障農業保險市場均衡。因此,需要以“政府補貼”之形式介入政府幹預,從而保證農業保險市場均衡和資源配置的帕雷托最優。

農業保險補貼理論的基礎是前述的農業保險“準公共產品”理論和“外部性理論”,並融合了新國際貿易理論(P.Krugman,2001)、經濟福利理論(Z.Brander,1995)、公共財政理論、農業多功能理論等相關理論,該理論為政府幹預農業保險的市場運行,影響農業保險製度的變遷、演進奠定了理論基礎。

(二)農業保險製度變遷理論

對於社會製度變遷理論或社會發展理論最係統、最完整闡述的應該是馬克思和新製度經濟學的諾斯。諾斯在闡述其理論時,注意到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有關理論,並高度稱讚了馬克思對社會發展和製度變遷的理論貢獻,諾斯承認:“在詳細描述長期變遷的各種現存理論中,馬克思的分析框架是有說服力的,這恰恰是因為它包括了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遺漏的所有因素:製度、產權、國家和意識形態。”無論是馬克思的社會發展理論還是諾斯的製度變遷理論,都提供了一個關於社會發展或製度變遷根本動力的理論解釋框架,無論是馬克思的理論抑或諾斯的觀點,都拓寬和深化了人們對社會經濟變遷規律的認識。

從製度的角度而言,農業保險是一種製度,是基於風險回應,降低不確定性和交易費用的激勵所產生的一種製度安排。在馬克思“生產力——生產關係”的二元維度中,屬於生產關係維度。作為生產關係的維度,農業保險製度演化的動力來自於農業生產的發展,並服務於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從諾斯的製度變遷理論的角度而言,農業保險製度的變遷,來自於製度的非均衡,即,一種效益更高的製度對另一種製度的替代。農業保險製度變遷實際上是對製度非均衡的一種反應。

因此,無論是馬克思的社會發展理論還是諾斯的製度變遷理論都提供了一個關於農業保險製度演化和變遷的有力解釋框架。這個理論框架還包括熊彼特的創新理論、科斯的企業理論、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理論、奧爾森的集體行動理論。

第三節小結

本章對本文研究的相關基礎理論——製度演化理論與農業保險理論進行梳理、介紹和評析,對所涉及到基礎性概念——製度、製度創新、製度變遷與製度演化進行界定和評述,從而為運用這些理論對農業保險製度演化進行分析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