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中外農業保險製度的演化軌跡(1)(2 / 3)

中國農業保險製度演化的分叉點或製度變遷的關鍵節點,也是中國近現代中國社會政治經濟變革的關鍵節點。在這些關鍵節點發生的重大曆史事件,改變了中國的曆史走向,甚至對未來中國農業保險製度等社會經濟與政治製度的演化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因為社會變遷的曆史進程是一個前後關聯、相互依存的連續過程,過去的選擇形成現在的製度安排,現有的製度安排又將影響製度未來的演化。界定和劃分這些製度演化的分叉點和製度變遷的關鍵節點,不僅有助於我們把握中國農業保險製度從過去發展至今的演化軌跡,還有助於我們探究中國農業保險製度未來的演化趨勢和發展走向。

2.1.2中國農業保險製度的演化進程

從上個世紀開始農業保險試點,發展至今,中國農業保險製度已有近80年的曆史了,曆史不可謂不短,但發展卻幾經波折,時好時壞,伴隨著中國傳統農業社會、小農經濟的艱難轉型,農業保險發展曆程也是反覆曲折。農業保險艱難的演變曆程也映照著中國傳統農業文明和小農經濟的曲折轉型曆程。二者互為因果、相互影響,形成了中國特色的農業保險製度演化曆程。

(一)中國古代農業風險保障思想的萌芽與自發演化

農業保險在中國的產生並非一個孤立的、即興的結果,而是一種曆史的延續。在悠久的華夏農耕文明發展史上,我們的偉大祖先就形成了係統的保障思想和完善的保障製度,中國傳統文化對於“風險”、“不確定性”就有著非常深刻的認識。在幾千年的農業文明發展過程中,曆朝曆代形成了完備的“荒政”思想和倉儲製度,《逸周書·文傳》指出:“天有四殃,水旱饑荒,其至無時,非務積聚,何以備之?”備“水旱饑荒”的積聚,可以說是古代社會保障思想的雛形。封建政府注重“廣集糧”、“備戰備荒”,民間則是“養兒防老,積穀防饑”,並進而形成了一整套相當嚴密、完備的倉儲製度,官府有“常平倉”,民間有“義倉”。但這些保障思想和救災措施並未產生現代意義上的農業保險,因為,現代農業保險是現代保險、現代商品經濟和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的產物,傳統的小農經濟和封建社會沒有現代農業保險產生和發展的土壤和製度基礎。當然並不是說中國古代的保障思想和措施對現今的農業保險發展就沒有影響,恰恰相反,中國古代的保障思想和救災措施仍然是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的重要養分來源。從某種程度來說,幾千年傳統農業社會積澱下來的最具代表性的風險保障思想與非正式製度,時至今日對中國農業保險製度的演化路徑、軌跡和方向仍具有相當大的影響。

(二)近代西方保險的“植入”與中國農業保險製度的形成

中國現代保險和現代農業保險的產生和發展是西方列強對中國進行侵略和滲透的產物,是被動式社會經濟製度變革的產物。伴隨西方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和滲透,現代金融、現代保險在上海、廣州等中國沿海通商口岸產生,開啟了近代中國金融保險的發展演變。現代農業保險的產生則更為晚,它是伴滿清覆滅、民國初創,中國由封建小農經濟向近現代轉型的結果。

近代一些具有愛國思想的知識分子、官員、商人等知識精英、政治精英和經濟精英深受資本主義思想的影響,主張學習西方的先進思想和技術,“師夷之長技以製”,他們在吸取我國古代原始保險思想和西方近代保險思想的基礎上,形成了我國近代的農業保險理論和思想,對農業保險知識的傳播、普及和近代中國農業部製度的產生發揮了巨大作用。

近代中國農業保險的發展應該追溯到上個世紀30年代。1930年,“中華民國”農礦部召開的全國會議就將農業保險列為支持農業的一項政策。1931年南京國民政府公布的《農村合作社暫行規程》,規定了以農村合作社為主體經營農業、工業、貿易、金融、保險和社會保障等事業,並可以免征所得稅和營業稅。1934年,金陵大學與上海銀行在安徽省和縣烏江鎮試辦了耕牛互助保險,由農民組織成立了耕牛保險協會,以互助合作方式自保。但由於保費負擔過高,農民收入有限,投保牛數太少,基金積累不足,缺乏賠償能力,導致這次試驗僅持續一年半就歸於失敗。

1936年,當時的國民政府實業部成立了“農本局”。該局提出在重慶農業試驗區輔導農民組織建立家畜保險社,通過家畜保險社經辦家畜保險的農業保險計劃。根據這個計劃在重慶北碚成立了當時中國第一個自負盈虧的家畜保險合作社。1938年,四川、雲南、廣西、江西等地相繼成立了家畜保險社或耕牛保險合作社。1940年,由於賠付率太高、保險費率太高、投保農戶太少而最終停辦,這些保險合作社後來被新成立中國農業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