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性農業保險的開展不僅得到來自最基層的村鎮行政組織和鄉鎮幹部的支持,還得到省、市、縣各級政府和領導幹部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在眉山、簡陽、仁壽等市縣,成立了由主管農業的副市長(副縣長),或常務副市長(副縣長)為組長的農業保險工作領導小組,統合財政、農業、保險、氣象、畜牧、防疫等行政部門,整合行政資源,統一協調和領導農業保險試點工作,提高了農業保險試點工作管理的行政效率,各縣市還將農業保險試點工作納入領導幹部政績考核,以增強各級領導幹部開展農業保險的責任心和積極性。
政府的態度和決策對廣大農民和保險公司具有巨大的示範效應,正如恩格斯在《法德農民問題》中,對農民的特點和習性所作的精辟闡述,“組織農民要通過示範,單靠說教是不行的。”事實上,“羊群效應”在農村、城市各階層人群中都存在,但農民中的“羊群效應”最為突出,這與農村中信息渠道不暢有關,也與農民文化素質相對較低有關。農村經濟活動中,當地幹部的帶頭示範作用明顯,一個幹部可帶動成百上千的農民,在農民眼中,幹部是政府的化身,他們的行為代表政府的行為,而政府態度和信用的影響力會誘導農民對農業保險製度的認同,影響農民的農業保險決策。這種“羊群效應”、“示範效應”在四川眉山、簡陽等地農業保險試點中已經有所體現,兩地農業保險的迅速開展,投保率的提高,基層行政幹部的示範、帶頭發揮了重要的激勵、引導作用。
(二)政府政策是影響農戶農業保險投保決策的主要因素
從調研情況來看,政府支持政策是影響農戶參保農業保險的主要因素。政府從農業保險的宣傳到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的政策支持影響著農戶的投保態度和投保決策。在宣傳和展業中,農戶對政府比較信任,村幹部動員農戶投保或整村統保成為相當部分試點縣(市)農戶參保農業保險的主要方式,而保險公司上門推銷而參保的比例卻很低,農戶對保險公司持不太信任的態度。大部分農戶對保險費率水平還是比較敏感,大部分農戶認為保費太高,而不願投保農業保險。如果政府對保費進行補貼,大部分農戶都願意參保農業保險,甚至部分農戶把保費補貼等同於農產品價格補貼、農機補貼,有相當部分農戶參加農業保險主要是想獲得政府補貼,至於投保農業保險,以分散風險、規避損失、穩定生產,農戶則沒有考慮得如此周全和長遠。因此,參加農業保險主要是獲得政府補貼的動機一定程度上,激發了農戶的參保意願,也提高了農業保險投保率。
6.3.2風險意識、風險認知與農戶農業保險行為決策
人類是具有主動性、創造性的適應性主體,可以在與環境和其他主體的交互作用過程中“學習”和“積累經驗”,並且根據學到的經驗改變認知結構和行為方式。製度主體行為方式的變化將改變製度的偏好、選擇及其結構。人類的選擇是最大限度地適應給定的環境,原因在於環境也在不斷地變化,而環境也受製於個體的認知與解釋。正如“個人影響製度,製度影響個人的偏好與認知一樣,改變人類的行為是為了適應環境和改變環境”(Schmid,2004)。
在麵臨高度複雜和不確定的外部環境,為了能夠適應環境,並在環境中生存下去,農民個體形成了通過學習、搜尋信息應對複雜環境的能力。複雜而不確定的環境下,農民會選擇和吸收那些有助於判斷和決策的知識和信息,保留下來的知識和信息將進一步強化個體的認知模式,並使農戶個體的行為內部化為其習慣,這些習慣固定化、模式化後,可能變為指導和約束農戶個體行為的規則和指南,當這種行為選擇在特定製度環境下能夠有效地應對充滿不確定性和風險的複雜環境時,就可能擴展為大家都認同的製度和規則。如果技術條件和環境發生重大變化,過去的製度、規則就可能不能有效應對更加複雜和不確定的環境。在環境不斷刺激下,大腦保留下有助於認識和應對環境的信息,淘汰原來儲存的信息,從而改變原有的認知結構和認知模式,形成新的認知結構,進而修正和調整原來的行為和選擇。在不斷適應環境的過程中,適意的行為保留下來並固定化為新的習慣和慣例,並擴展大家共同認同的新製度和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