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高祖劉邦,西漢王朝的創立者。字季,沛縣(今江蘇豐縣)人。劉季,一個農民的兒子,55歲登上了皇帝寶座,成為中國曆史上繼秦始皇之後又一個一統天下的皇帝。他開創了大漢帝國,通過自己的聰明計略、大智大勇、浴血奮戰、堅持不懈,使一個農民登上封建社會最高統治地位的神話得以實現,亦使一個普通的姓氏——劉氏,成為皇姓——當時普天下至尊之姓。與秦始皇和他的兒子不同的是,劉氏子孫繼其父業,發憤圖強,使大漢帝國登上了中國封建曆史的第一個峰巔,並使其威名遠播海外。
1.英雄出處:低位出身,娶得千金小姐
對於一個出身低微而又似乎懶饞的人,能成為一代君主已是一大傳奇,且又能娶得美若天仙的千金,更是奇上加奇,劉邦就是這樣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帝王之一。
劉邦是中國曆史上最富傳奇色彩的帝王之一。他出身低微、起於毫末、大字不識多少,卻能夠在強手如雲的亂世洪流中,壓倒群雄,登極稱帝,打下漢家四百年天下。
劉邦生於公元前256年,為秦時泗水郡沛縣豐邑中陽裏(今江蘇豐縣)人。因世代務農,出身低微,劉家人連個正兒八經、像模像樣的名字都沒有。古時候對上了年紀的男子、婦人分別尊稱為公與媼,兄弟排行的次序以孟、仲、季相列,於是,劉邦的父親就叫劉太公,母親叫劉媼,劉邦的大哥早死,二哥叫劉仲,他是老三,便叫劉季。
也許是受不了務農的重擔與折磨,也許是認為這種“臉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方式沒有出息,反正劉季從小就“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史記·高祖本紀》)。他不種田,又沒有別的事情可幹,就整日遊手好閑、東逛西竄。劉公劉媼自然是氣得不行,對他又打又罵,辦法使盡,可就是無法將他束縛在幾畝田土之上。日子一長,父母管不了那麼多,也就隻好聽之任之了。
在劉邦內心深處,他的確是瞧不起種田這一單調乏味、沉重苦悶的農活。父母幹了一輩子,又能咋樣?累得腰弓背駝、骨瘦如柴,卻還常常是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如果以農為業,那麼自己這輩子的出路與下場肯定比父母強不了多少。
在秦朝之前,中國還沒有出現文官考試製度,那時如果想做官,隻得有賴於鄉裏長老的推薦或憑借家族的顯赫地位,所以一直以來家族地位和鄉鄰關係對一個年輕人的仕途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像劉邦這樣農民出身的人,想要靠這些條件來出人頭地是絕對沒有希望的。他要想改變這種局麵,就隻有靠自己了。
對劉邦來講,最能夠幫他建立並提高知名度的,首先是他的長相。司馬遷在《史記·高祖本紀》中寫道:“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相貌出眾本身就是人的一種資本,再加上在他的左腿上生有72粒黑痣,這些黑痣在當時的民間智者與方士巫師眼中,可謂有神靈保佑或神靈附體等。在這些神乎其神的傳聞中,加以自身性情的豁達大度,劉邦被大家寵愛著。也許,正是這些天生的優勢從小就助長了劉邦那與眾不同的朦朧激情。
劉邦34歲那年,秦滅楚國。兩年後,秦統一六國,設郡縣於天下。按照秦帝國的政治製度,在地方上,郡下設縣,縣下設鄉,鄉下每十裏設亭。這個時候,中陽裏幾個德高望重的老者也改變了對劉邦的看法。由他們牽頭,湊集了一筆銀子,替劉邦在沛縣東部的泗水亭謀了個亭長的職務。
亭長的職責是接待來往的官吏,平時負責練兵,為政府輸送財物、傳遞文書等,實際上是秦帝國基層政權組織中微不足道的小吏。然而就是這樣一件小職務的謀得,不僅讓劉邦有了一份穩定的收入,從而免去了父親整日對他的嘮叨不休,同時也讓他有機會與縣府裏的下級官吏有所來往,使他見識了不少世麵,結交了不少新朋友,獲得了社會的認可,是他人生的第一次轉折,也為他日後的騰達奠定了基礎。
劉邦心裏潛藏的虛榮心得到了滿足,但是他並沒有就此止步。他雖然沒有什麼遠大的目標與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追求,卻總覺得自己的未來並不就是這麼一個小小的亭長而已,他總想結識一些大人物。恰巧這時,他聽說單父縣的豪傑呂公來到了沛縣。
呂氏一家頗有資財,是單父縣的名門望族。呂公共有五個孩子,除女兒呂雉之外,還有兩個兒子,一個叫呂澤,另一個叫呂釋之;兩個女兒為呂長炯和呂簍。呂公生性豪爽,喜歡結交朋友,為人處事很講江湖義氣,對於往來的各路朋友無不有求必應。呂公在結交了很多朋友的同時,也結下了一些恩怨,於是,呂公為了躲避仇人,決定去投奔正在沛縣做縣令的好友。呂公遷來沛縣之時,搬家用了大車幾十輛、牛馬數十匹,沛縣縣令也親自出城迎接,這件事立即在沛縣引起了很大的轟動。
沛縣中有頭有臉的人物聽說縣令來了貴客,紛紛前來祝賀。那天,呂公和縣令坐在內廳,人們便往內廳湧,一時人滿為患,秩序有些亂。縣令向屬下蕭何示意,蕭何便提高了嗓門說:“各位請注意:賀禮不滿一千錢的,不要到內廳的正座上來,就請在堂下就座。”
劉邦也是賀客人之一,他見是熟人蕭何主持收納財禮,心中不覺大喜。靈機一動,便說:“我賀錢一萬。”負責招待客人的人大吃一驚,但立即高聲向門內喊道:“泗水亭長劉季賀萬錢!”
隨著,接待人員便導引劉邦入門到堂上入座。這時,坐於堂上主賓席的呂公,聞聽有賀萬錢的貴賓到來,大吃一驚,便急忙起身到門口迎接劉邦到堂上就座。
劉邦在門客的引導下,大搖大擺地步入堂上。酒宴進行期間,劉邦神態自若,談笑風生,與呂公談得很是投機。
酒席臨近尾聲,客人們開始陸續離座告辭,呂公一一答謝。當劉邦也要離座時,呂公向劉邦使了一個眼色,劉邦心領神會,知道呂公是要他暫且留住。於是劉邦等待客人離去,自己安然留在後麵。
呂公送走全部客人後,轉身麵對劉邦,請他坐下。呂公入座後,鄭重地對劉邦說:“您相貌非凡,我家中有個親生的女兒,我願意把她嫁給你為妻。”
此時劉邦已年近四十仍未娶妻。他見呂公是一位不平凡的長者,又是縣令的故友,心裏有意答應這門親事,就一口應承下來。
呂雉已經28歲了,在當時,這麼大的姑娘還沒有出嫁的已經很少了。但憑借優厚的家世和出色的容貌,呂雉當然不愁嫁,為她提親的人也的確很多,隻是呂公挑選女婿的標準極高,凡看不上眼的就想法找一借口婉言謝絕。
劉邦的不凡氣度和灑脫的言談舉止贏得了呂公的賞識,閱曆頗豐的呂公斷定劉邦將來必成大事,便慨然將自己的愛女呂雉許配給了當時尚屬混混級別的劉邦。這不能不讓人感歎呂公的精明和其過人的遠見。後來的事實也證明,呂公的選擇是正確的。
2.豪傑本色:順應天意,沛縣起義
“豪傑”對於任何一個英雄來說,都是其本色,不在於地位的高低,陳勝、吳廣都出自貧苦農民家庭,卻發動了名垂史冊的中國曆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
秦始皇去世之前,已是民怨沸騰,反者四起。公元前209年7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今安徽宿州)發動起義,拉開了秦末農民戰爭的序幕。陳勝,字涉,陽城(今河南商水西南)人,出生於一個地位極為低下的貧苦農民家庭。吳廣,字叔,陽夏(今河南太康)人,也是一名貧苦農民。
陳勝、吳廣都在被征發之列,他們走到蘄縣(今安徽宿州)大澤鄉時,遇到滂沱大雨,延誤了到達漁陽的期限。按照秦代法律的規定,誤期就要處斬。死亡威脅著每一個人,暴虐的統治,激起了九百名貧苦農民莫大的義憤。陳涉大喊:“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率領民眾揭竿而起。陳勝在攻下陳(今河南淮陽)後稱“王”,建立了“張楚”政權。
隨後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各地紛紛懲治縣令。在這種情況下,沛縣縣令想主動投降起義軍來保全自己的性命。縣令便找到沛縣主吏蕭何、獄掾曹參來商議。蕭何建議說:“你現在是秦朝的官吏,領著沛中子弟起兵,恐怕不大合適吧。最好還是把那些逃亡在外的人召回來,至少能有幾百人,這樣大家就不會不聽話了。”
蕭何、曹參都是沛豐人,和劉邦是老鄉,因此互相認識得也比較早。當劉邦還是一個市井之徒時,蕭何已在沛縣做吏掾,曹參則為獄掾。劉邦做了亭長之後,有不明白的就去問他們。
縣令點頭表示同意,便讓樊噲去找劉邦。樊噲出身寒微,早年曾以屠狗賣肉為業。他和劉邦是同鄉,兩人又是連襟關係,交往甚密。這時,聚集在劉邦手下的人已經有好幾百人了。樊噲見劉邦後,把詳情告訴了劉邦。劉邦二話沒說便啟程和他一起回到沛城。誰知劉邦還沒到沛城,縣令就開始反悔了,打算先殺掉蕭何、曹參。蕭何、曹參聞訊後,急忙越城逃到劉邦處。等劉邦的隊伍趕到沛縣城下時,城門早已緊閉。劉邦寫了一封信射到城裏,號召沛城父老殺掉縣令,響應各路義軍。城中人民對縣令的出爾反爾非常憎恨,再加上他平日欺壓百姓,於是便決定與朝廷對抗,投靠劉邦。他們合力殺了縣令,開門迎接劉邦入城,並推舉他為縣令。劉邦一再推托,眾人不好強求,於是立他為沛公。也就是說,劉邦還是沛縣的起義首領,隻不過是換了個稱呼而已。劉邦在沛縣衙門中,設壇祭祀,並宣稱自己是赤帝之子而樹起紅色大旗,正式宣布起兵反秦。接著,蕭何、曹參和樊噲等人分頭去招兵買馬,沛中子弟踴躍參加,隊伍很快發展到了兩三千人。沛公率領這支起義隊伍,從此彙入了秦末農民大起義的洪流。
沛縣父老推戴劉邦為沛公,他雖然表麵上不願意,內心卻非常高興。劉邦心裏很清楚,誰也不敢作首領,因此,他表麵上推讓是為表明自己帶頭起義不是為了封侯稱王,不是出於私心,而是在父老子弟們的再三推舉之下,不得已而為之,目的是救民於水火;同時也是為著起義後能有效地管束部下——既然是眾人推舉,眾人就應服從他的管束和指揮。這點足見劉邦的大智慧。劉邦與其他首領的不同之處就在於,他不是為著自己封侯封王,而是想最終奪取皇帝寶座,改變家族的命運與利益,建立劉氏的天下。從此劉邦開始了他人生征途中的第一步。
3.劉邦獲勝:楚漢相爭,逐鹿中原
並不是所有的偉大領袖都出身高貴或驍勇善戰,劉邦以一個小人物的身份贏得了相持四年之久的楚漢戰爭,並最終實現了統一天下的皇帝夢。
秦亡後,誰能成為那個時代的偉大人物?最有資格的有兩個人:一個是劉邦,一個是項羽,他們都是從農民起義領袖轉化而成的擁兵自重的諸侯王。劉邦、項羽兩個諸侯王集團圍繞爭奪政權的問題,展開了一場長達四年之久的楚漢戰爭。
楚漢戰爭的大體經過如下:劉邦先入關中,欲稱王,受到項羽的百般阻撓,發生了鴻門宴事件;鴻門宴上死裏逃生的劉邦接受項羽的安排作了漢王。經過一番準備後,劉邦出兵攻楚,雙方持續了四年之久的艱苦戰鬥,劉邦終於在垓下之戰一舉消滅了項羽的勢力,贏得最後的勝利。
劉邦是個農民,而其對手項羽則是沒落的貴族。項羽的出身是相當高貴的,他的祖父叫做項燕,是楚國的名將。但到了項羽父親這一代,家族開始破落。所以項羽早年追隨他的叔叔項梁逃難到了吳中,就是現在江蘇省蘇州市的吳中區。不過項羽雖然是一個破落貴族,身上卻依然有著貴族的高傲氣質。項羽的軍事力量也很強,可謂戰必勝、攻必克,所以滅秦之後自稱為西楚霸王,一時雄冠天下。
秦二世三年十月,劉邦攻進了關中,接著項羽也進入了鹹陽,他們獲得了推翻秦王朝的勝利。在這個勝利麵前,劉邦和項羽的表現完全不同。劉邦“約法三章”深得民心。他原來在沛縣的時候,是喜歡錢財、酒肉和女人的人,這樣一個人來到秦朝皇宮,看見數不盡的金銀財寶、美女珍饈,居然不動聲色,秋毫無犯,有這麼大的克製力,可見他誌向遠大。
項羽的做法卻是“殺子嬰,燒宮室,屠鹹陽”。項羽很不得民心的一點,就是他每攻下一座城池,就大肆屠城。項羽一門心思想衣錦還鄉,於是就把從秦皇宮裏麵搜刮來的那些金銀財寶和大批的美女裝上車子,浩浩蕩蕩地開回了彭城,也就是現在的徐州。勸說他的人搖頭歎息,說了句“沐猴而冠”。項羽聽到這話以後,就把這個人扔進滾油鍋裏去了。遊說項羽的人雖然被項羽殺了,但是項羽奪取天下,稱王稱帝的機會也被自己扔油鍋裏去了。
可見,劉邦比項羽看得更遠。
楚漢戰爭中有這麼一件事情,在兩軍處於對峙狀態的時候,項羽久攻劉邦不下,於是項羽就在軍前架起了一口大鍋,把劉邦的父親五花大綁地推到了陣前,然後說:“劉邦,如果你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父親下油鍋了。”不料劉邦笑著說:“嗬嗬,項老弟,別忘了,我們兩個在懷王手下的時候有個什麼約定呢?約為兄弟,咱倆既然是兄弟,我父親就是你父親,你要是打算把咱們的父親煮了,別忘了給哥哥留碗肉湯喝。”項羽沒辦法,下不了手,隻得留了劉太公一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