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還是舉棋不定,又問策於張良。張良,字子房,戰國時韓國(今河南中部)人,是劉邦的軍師,為其出謀劃策,屢建功業,是西漢的開國元勳。張良非常同意婁敬的想法。高祖采納了他們的建議,拍板定都長安。
公元前205年10月,劉邦正式遷都長安。由於關中地區在戰爭中受到很大破壞,劉邦便任命蕭何營建新都,選址在鹹陽東部的長安鄉。長安城的營建用了很長時間,至公元前200年才正式竣工。之後,蕭何又主持營建了未央宮。宮殿建成後,劉邦移駐未央宮,太後、太子等人則住在長樂宮裏。漢朝的皇室建築基本定型,長安作為全國的政治、軍事、文化和經濟中心的地位也完全確立了下來。
劉邦即位之初,由於連年混戰,整個社會已經是一片殘破,甚至出現雖有沃野千裏卻空無一人的景象。劉邦出行,竟然找不到四匹顏色相同的馬,隻好找顏色相近的馬來代替;而大臣出行,更是隻好乘坐牛車。所以,當時劉邦想要鞏固政權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
對此,劉邦采取了一係列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無為政策。為了使民眾得以休養生息,朝廷實行了輕稅薄賦的政策。秦漢時,政府的農業稅和私人地租都叫“租”或“稅”;“賦”,一般指戶賦、口賦、算賦等戶口稅。大漢建國後,采取“輕田租,十五而稅一”的政策,即隻抽農作物的1\/15為農業稅,稅率是比較低的。
劉邦奉行的無為而治政策,有利於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恢複在長期戰爭中遭到破壞的農業經濟,對於長期飽受戰爭之苦的農民來說是非常有利的。他所製定的一係列重要製度和政策,不僅鞏固了剛剛建立起來的劉氏江山,而且對綿延200多年的整個西漢政權都起到了“立製垂範”的作用。
秦朝滅亡、漢朝興起是中國曆史上封建王朝的一次自然更替,雖然是一次翻天覆地的改朝換代、政權轉移,但是更換的隻是帝王將相而已,秦朝時期由秦始皇開創的專製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製度,基本上完好無損地沿襲了下來。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費盡心思建立了一係列利於維護國家統一的統治製度。地方的權力集中到中央,中央的權力集中於皇帝,有效地防止了諸侯割據局麵的出現,適應了社會發展、人民渴望穩定的要求。到西漢時期,這些製度仍然有利於皇權的專製和集中,能有效地號令天下,統治萬民,確保最有力地維護劉氏的利益。但漢朝對秦朝的製度並不是簡單的生搬硬套,而是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發展。此後中國的封建統治製度一直持續了2000年,雖然曆經每個朝代的增減刪益,但基本的體製一直沒有改變。因此,封建製度始於秦,固於漢,“漢承秦製”在其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總之,通過一係列的努力,劉邦建立了一整套井井有條、自上而下的統治製度,統一集權的大漢帝國初步確立了起來,劉氏的江山也基本上鞏固住了。
6.邊事之策:和親匈奴,海內漸安
“和親政策”的治國策略,使得漢朝邊境得到了安定,也使得大漢江山得到了維護,但這隻是一個暫時性的決策,一旦時機成熟,大漢王朝必定反擊。
匈奴是中國的一個古老民族,長期在中國北部的草原、沙漠地區遊弋,過著粗放的遊牧生活。秦王朝時期,蒙恬率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收複河套地區黃河以南的土地,並修築萬裏長城防禦匈奴南下入侵。匈奴部族的老酋長名叫頭曼,他是一個非常粗獷的人物。他的前妻為他生了一個兒子叫冒頓。後來,頭曼又喜歡上了另一個年輕的姑娘,並生下了一個幼子。頭曼日益衰老,對後妻和幼子也就越來越疼愛。時間長了,頭曼打算把酋長的位置傳給幼子,但又怕長子冒頓不答應,於是頭曼想借他人之手除掉冒頓,就派冒頓到月氏去當人質。冒頓剛到月氏,狠心的頭曼就發兵攻打月氏,希望月氏遷怒於冒頓而殺死他。冒頓機敏果敢,他察覺到了父親的意圖,就趁著天黑奪取良馬逃了出來。頭曼見冒頓安然返回又驚又喜,認為兒子很有膽識,並把一部分部眾分給他。但是冒頓卻不肯原諒父親,他表麵上很溫順,內心卻對頭曼恨之入骨。後來,他將鳴鎬射向了自己的父親,並把繼母與弟弟除掉,宣布自己繼任“單於”。
秦朝末年,當漢軍與楚軍於滎陽相持不下的時候,匈奴族卻在首領冒頓單於的率領下,建立了統一的國家,並且利用內地的分裂混戰局勢,不斷向內地侵擾搶掠,給中原政權帶來了極大的威脅。
中原地區的富庶對寒冷荒涼地帶的遊牧民族來說是一個難以抗拒的誘惑,冒頓的勢力壯大之後,就接連不斷地開始了向漢朝的進攻和騷擾。劉邦建國後,將韓王信遷徙到代國,建都於馬邑。匈奴大軍包圍馬邑,韓王信因受到漢王朝懷疑,害怕遭到誅殺,率眾於馬邑投降匈奴。
劉邦不能忍受這種侵略,於公元前200年,乘著剛剛擊敗項羽、統一中國的餘威,親自率領大軍向匈奴進攻,結果在白登被冒頓團團圍住,險些被俘,後來采用了賄賂單於妃子的方法才得以突圍逃命。
劉邦苦於國家剛剛建立,無法與匈奴爭雄,一時不知如何是好。這時候,大臣婁敬向劉邦建議把漢朝的公主嫁給單於,實行和親政策。婁敬認為當前漢室剛立,不能跟匈奴汗國作戰,冒頓單於弑父殺妻,蠻橫至極,降服他的惟一辦法就是把公主嫁給他,多給他金銀財寶作為安撫。娶了漢朝公主後單於自然就成為漢朝的外婿,將來公主生孩子,繼任單於更成為漢室的外親成員,這樣就可以有效地避免戰爭了。劉邦覺得有道理,就想把大女兒魯元公主嫁給冒頓。呂後聽說後,堅決不同意,反複地勸誡劉邦,劉邦也不敢太違背了妻子的意願,就把一位宗室的女兒封為公主,嫁給了冒頓。
與匈奴開始和親以後,雙方“約為兄弟”,西漢政府除了把漢宗室女子嫁給匈奴單於外,每年還要送大量財物給匈奴。在武帝以前的惠帝、高後、文帝、景帝期間,漢朝在同匈奴的關係上,一直奉行劉敬(即婁敬,因建議定都長安有功,被劉邦賜姓劉)為漢高帝所製定的“和親”政策,以妥協的方式來減緩匈奴在北部邊境上造成的危害。這種“和親政策”具有屈辱性質,雙方是不平等的,而且這種政策的實行並不能從根本上解除匈奴對西漢王朝的威脅,這也決定了這種政策的暫時性,一旦條件成熟,漢朝一定會驚醒反擊。到漢武帝時,隨著條件的成熟,漢朝相繼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的對匈奴作戰,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對漢朝的威脅,之後,一直到漢元帝時才又一次實行了“和親政策”。從曆史意義來看,“和親政策”的實施使漢朝邊境獲得了相對的安寧,也促進了漢族與北方少數民族的團結與和睦,維護了大漢江山社稷的利益。
7.立太子:無奈,留有遺憾
雄心壯誌的漢高祖在太子的廢立問題上留下了幾分無奈,一個柔弱寡謀、不思抵抗的太子怎能治理好國家,但他還是深謀遠慮地為太子安排了輔佐大臣,以鞏固自己打下的江山。
漢高祖劉邦征戰沙場,戎馬一生,但英雄一世也終究逃脫不了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
公元前195年,淮南王英布發動叛亂。劉邦在呂後和許多大臣的建議下,不顧老邁的年齡和多病的身體親自率軍出征。征討進行得很順利,但是在一次戰鬥中,劉邦不幸被流箭擊中,受傷不輕,不得不提前返回長安,留下其他將領繼續追擊英布。
由於一路的勞累、耽誤,拖延了病情的醫治,劉邦的身體一日不如一日。但回到長安之後,他並沒有安下心來養病,作為一代開國立業的皇帝,他知道自己的時間已經不是很多了,因此要在這最後的一段時間之內處理好國家大事,使政權能夠順利地交接,漢家的天下不至於轉到別人的手中。在生命的最後幾個月內,劉邦接連采取了幾項重大措施。
首先是確定皇位繼承人,預定太子。劉邦對自己早先所立的太子不太滿意。在西漢建立之初,劉邦立了他和皇後呂雉所生的兒子劉盈為太子。但是劉盈為人過於“仁弱”,脾氣性格、辦事的作風都不像劉邦自己,恐怕不能成大事,很難使劉氏江山永固。劉邦擔心“仁柔”的劉盈繼承皇位後,大權會被呂後掌握。而他與戚夫人所生的兒子趙王如意雖小,但在長相、性格上都像他自己,適於繼承帝業。同時,劉邦發現呂後已經擅權,而戚姬卻無過問朝政的能力,於是劉邦就有了廢易太子的念頭。
劉邦幾次想改立趙王如意為太子,可最後終究沒敢改立。無論是從感情上來說還是從國家的角度來講,趙王如意都是最適合的人選,但是事與願違,就連劉邦這個叱吒風雲的開國皇帝竟然也有這麼多的無奈。
劉邦當了皇帝以後,最寵愛的妃子就是戚夫人。劉邦與戚夫人所生的兒子趙王劉如意聰明伶俐,堅決果敢,常在劉邦身邊撒嬌,使他深深享受到了天倫之樂。劉邦總覺得如意才像是自己真正的繼承人。戚夫人也自然明白,如果如意能被立為太子,日後自己就是皇太後,這樣,善於妒嫉的呂後也就無法再加害自己了。於是,戚夫人日夜懇求劉邦廢掉劉盈,改立如意為太子,有時甚至哭泣相求。劉邦有改立太子的想法。但是,劉邦的開國重臣們卻極力反對改立太子之事,有的人甚至斬釘截鐵毫不留情地說:“臣口不能言,然臣知其不可。陛下欲廢太子,臣絕不奉詔。”於是,在群臣的反對聲中,劉邦隻好暫時將這件事擱置。
呂後知道劉邦寵愛戚夫人到了極點,說不定真的會為戚夫人而改立太子,她非常害怕劉盈的太子之位不保,自己也會遭人暗算。於是,她接受張良的建議懇請“四皓”出山輔佐。“四皓”為呂後多次拜訪而深受感動,終於答應出山輔佐劉盈。有一次,劉邦詢問太子劉盈如何處理政事,太子說要善於用人,劉邦大笑,就問太子手下都是一些什麼人,劉盈說:“我常常得到‘四皓’的指點。”劉邦最尊敬的就是“四皓”,沒想到他們竟來輔佐太子。劉邦非常吃驚,認為太子羽翼已成,天下歸心,地位已經不可撼搖了。從此,他就再也不提廢太子的事情了。
此外,劉邦要更換劉盈改立如意,劉盈母家這一關就很難通過。劉盈的母親呂後,跟隨劉邦平定天下,掌握著很大的政治權力,是漢朝宮廷的頭號人物。劉盈的舅舅呂澤、姨夫樊噲都是跟隨劉邦打天下的開國功臣,他們在朝中擁有很大的勢力,也是很難對付的。如果劉邦執意要廢掉太子,恐怕會引起夫妻反目,甚至有可能發生政變,如意也會更加孤立,不僅無法繼承皇位,還可能遭遇不測。
劉邦更易太子雖然沒有成功,但是預立太子卻從此成為漢代一項定製。這一製度,後來為中國曆代封建王朝所承襲,成為皇位繼承的慣例。
盡管劉盈在大臣支持,“四皓”輔佐,外戚擁護之下,保住了太子之位,並即位登基,成為後來的漢惠帝,但是,劉邦的擔心是對的,惠帝實在太過懦弱,一登基,大權就旁落到了母親呂雉手中。而劉盈自己卻因為過於憂鬱而早早去世了。作為一名開國之君,劉邦早就看到了劉盈懦弱不能成器的一點,才有了改立太子的想法,隻是劉盈雄厚的政治背景,不是劉邦一人改變得了的。
不能更易太子,劉邦所擔心的就是劉盈能否保住漢家的政權。為了防止劉家大權的旁落,劉邦和大臣們訂立了誓言,這就是著名的“刑白馬盟”。劉邦以古代盟會的形式,殺白馬祭天,與大臣們歃血為盟,宣誓非劉姓不得為王,非功臣不得封侯。誰若違背此約,天下可共起而擊之!劉邦是市井行伍出身,非常重義氣,劉邦的大臣們也大多是貧寒出身,因此,以誓約的形式訂立條款,更容易為大家所接受和遵從,流傳也更加廣泛,天下人都知道有此誓約,其約束力和影響力也就更大。在這以後,呂後當權,果然受到了這一誓約的掣肘,大臣們誅殺諸呂也是根據這一誓約。
劉邦對輔佐劉盈的丞相人選的最後指定,為漢王朝最終渡過難關發揮了重要作用。劉邦在病危彌留之際,指定曹參做蕭何的繼承人,曹參之後由王陵和陳平繼承。又指定周勃為太尉,獨掌軍事大權。這些人當中沒有一個呂後的親屬,更沒有她的嫡係,對呂後以後的用人形成了極大的限製。日後,也正是太尉周勃和宰相陳平匡扶了漢室,劉邦安排將相選用得當,足見他用心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