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第七代皇帝是漢順帝劉保(115年—144年),他是漢安帝唯一的兒子,母親是宮人李氏。劉保於延光四年(125年)被立為帝,在位19年。諡號“順帝”,廟號“敬宗”。他的一生經曆了大起大落的波折。
1.安帝獨子:從廢太子到真皇帝
安帝性情溫和,為人過於軟弱,他依靠宦官得來皇位,大權自然掌握在宦官手中,安帝朝宦官、外戚互相勾結,弄權專橫,政治腐敗,階級矛盾日益尖銳,政治局麵黑暗。
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有11子,漢順帝有9子,漢章帝有8子。而到了和帝,所生皇子前後夭折了十幾個,到最後隻剩下2個,大的是個癡呆,繼位的殤帝死時年僅2歲。因此,皇子的降生對於劉氏王朝來說,是越來越顯得珍貴了。元初二年(115年),宮人李氏生下劉保。沒等劉保滿月,閻皇後便鴆殺了李氏。永寧元年(120年),6歲的劉保被立為太子。為慶祝皇儲得立,後繼有人,漢安帝詔令改元,並大赦天下。延光三年(124年)八月,安帝乳母王聖、宦官江京與閻皇後共同誣告太子與乳母、廚監等東宮官屬密謀叛亂奪權。安帝非常憤怒,詔令廢太子劉保為濟陰王。
安帝去世後,繼位的漢少帝僅當了二百多天皇帝就命歸黃泉了。閻顯兄弟及江京準備再從章帝的兒子濟北王和河間王兩家中挑選一個王子作為傀儡皇帝,打算繼續讓閻太後臨朝;而安帝唯一的親生兒子濟陰王劉保卻被閻氏排擠在外。宦官中的中黃門孫程非常同情濟陰王劉保,心中怨恨江京以及閻顯。孫程見少帝劉懿病重,料想到閻顯等人肯定會另有陰謀算計之事,於是他聯絡了一批對閻顯專權不滿的宦官和大臣,準備一同迎立濟陰王劉保為帝。
擁立者與被擁立者之間有一種權力上的默契──被擁立者得到皇位,擁立者得以封功賞爵。趁閻顯欲立的小王子還沒有被接進京城,宦官孫程等人打算先下手為強。他們聚在一起,割斷衣衫,對天發誓,表示要為迎立濟陰王劉保而同生共死。不料閻顯卻已早有防範,除了派李閏在劉保所住的地方進行監護外,又加派江京去劉保的住所進行監視,目的就是防止有人劫持劉保,擁立他為帝。孫程等人在夜間乘其不備,潛入劉保的住所。江京、李閏等正坐在劉保住所的大門前,悠閑地聊天,孫程等19人拿出暗藏的利劍,突然衝上前去,將江京等三人殺死。孫程等未遇到任何反抗,很輕易地劫持到了濟陰王劉保。孫程令服侍濟陰王劉保的人員將他扶持到德陽殿,登上皇帝的寶座,劉保時年11歲,是為漢順帝。
大臣們的態度也是很明朗的,他們認為濟陰王劉保是安帝唯一的兒子,按封建傳統是最合法的繼承人,原本被立為太子,隻是因閻顯等人的陷害才遭廢黜,因而迎立劉保是合乎道理的,便都向順帝下拜稱臣。孫程手中抓住了一個被朝臣認可的合法皇帝,等於有了一張王牌,也有了一定的號召力,與閻顯的鬥爭處於有利的上風。於是,他傳順帝的詔令,號召宮廷內的官員緝拿閻顯。尚書郭鎮帶領警衛將閻景送到監獄,當夜閻景便死在獄中,閻家再也無能為力,徹底失敗了。孫程便派人到皇宮取下閻太後手中象征皇權的印綬,又以順帝的名義,下令逮捕閻黨中人並一同處決。閻氏兄弟的家屬被流放到比景(今越南中部地區)。閻氏兄弟及其黨羽被誅殺後,永建元年(125年)正月,漢順帝率朝臣到東宮朝見太後,閻太後就在這個月病死了,她死後與漢安帝合葬於恭陵。
閻氏專權以短命告終,權力歸到宦官孫程之手。
很自然地,以孫程為首的19位宦官都得到封侯。孫程等舉薦劉保,並不是因為劉保怎樣賢能,漢順帝劉保在承繼皇位的同時也遺傳了漢安帝政治上的無能,導致了政治局麵的黑暗與昏庸,而其中最明顯的標誌便是宦官與外戚的輪流執政。
2.平衡權術:以外戚抗衡宦官
帝王之道,就是平衡之道,妥為利用各方勢力,使之相互牽製。然而帝王如不能掌握爭鬥主動權,就會麵臨大權旁落的危險。
宦官的社會地位在秦朝時十分低下,到了西漢,宦官的政治地位有了一定提高。從東漢光武帝開始,宦官被重用的程度逐漸增加,其權力逐漸得以擴大。盡管在士大夫眼中,宦官仍是一些“刑餘之人”,與之共事是一種恥辱,但宦官的社會地位確實在毫無疑問地提高。順帝朝時,宦官可以娶妻納妾,宦官的性機能已遭破壞,但他們為了挽回社會上對他們的輕蔑而廣泛娶妻納妾。不僅如此,宦官還可以養子襲爵,他們為了留下財產,封爵後繼有人,往往收養親屬或異姓子女為養子,也買奴隸為養子。順帝陽嘉四年(135年)下詔允許宦官養子傳後並可襲爵,這樣一來,在法律上承認了宦官養子襲爵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