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第十代皇帝是漢桓帝劉誌(132年—167年),他是漢章帝的曾孫,祖父是河間孝王劉開,父親蠡吾侯劉翼,母親是劉翼之妾匽明。劉誌15歲那年即本初元年(146年)時即皇位,在位21年,諡號“孝桓皇帝”,廟號“威宗”。在位期間處於外戚、宦官和黨人捆綁鬥爭的漩渦之中,他的態度:對外戚是畢恭畢敬,對宦官異常依賴。但是黨人又不肯讓皇帝完全依靠宦官,因此鬥爭不斷。
1.三帝之後:梁冀弄權,得以君臨天下
權力的尊嚴是不容侵犯的,在封建社會家天下的時代更是如此。皇帝作為家族利益的總代表,必然要擁有絕對的權力,但外戚卻利用年幼的皇帝還無能力執掌大權,而弄權於天下,使年幼的皇帝形同虛設。
漢桓帝是在漢順帝、漢衝帝、漢質帝相繼死去之後登上皇位的。建康元年(144年)順帝得了重病去世,年僅30歲。還在繈褓之中的太子劉炳(母親是順帝的虞貴人)即位,即漢衝帝。順帝的皇後此時已為太後的梁妠掌管了皇權。梁太後是一位知書達理,甚至可以稱得上正直的女主,她一方麵要處理後宮之事,一方麵又要打理朝政,精力與能力畢竟有限,在忙不過來的情況之下,便十分倚重自己的哥哥梁冀,因此朝政大權便落到梁冀手中。盡管父親梁商一輩子正直為官,而梁冀卻沒有繼承父親的遺風,他無惡不作,為此常受到梁商的教訓,但他卻不知悔改。梁冀從小生長在豪門貴戚之家,少年時便遊逸成性,恣意妄為。本來,梁冀與梁太後一起輔佐一個小皇帝,可以說是很滿意的事情了,但沒想到,衝帝短命,在位不到一年便病死了。接下來該立誰為皇帝呢?當時,清河王劉蒜和渤海孝王劉鴻之子劉纘在朝臣的候選之列。梁冀為了能夠繼續把持朝政大權,最後確立了年齡比較小的劉纘為皇帝,即漢質帝。
漢質帝雖然隻有8歲,卻非常聰明,能夠識別人之好壞。他公開指出梁冀的跋扈,使梁冀心生畏懼,就派人將質帝害死了。質帝死後,原來的候選皇帝劉蒜本應即位了吧?也有大臣這樣主張,但是梁冀認為劉蒜這個人威武明斷,如當了皇帝恐怕難以操縱,於是,他不顧大臣們一再反對,又立了蠡吾侯劉翼15歲的兒子劉誌為皇帝,即漢桓帝。其中,還有一個特別的原因,那就是劉誌的未婚妻是梁太後的妹妹,這樣一來,劉誌登了帝位即可為梁氏家族所控製。梁冀正是需要一位不理朝政,受控於他的天子,桓帝合了他的品位,才得以坐穩21年的劉氏江山。
桓帝登基無疑是外戚梁冀掌權的結果,年幼的皇帝怎能知道政治鬥爭的內容與利害關係。皇帝無實權,隻能聽任擺布罷了。
2.恩寵梁氏:驚恐之餘,助紂為虐
在“小家”與“國家”這個大家之間,外戚專權,倚勢作惡,最終,助紂為虐的奸黨佞臣還是得到了應有的惡報。
漢桓帝即位之前,梁冀便因貪贓枉法、作惡多端而聲名狼藉,甚至有人公開聲討他。桓帝由於被梁冀擁立,對梁氏家族的擁戴心存感激,即位以後不僅沒有對梁冀做出什麼處置,反而對其晉爵加賞。梁冀依仗梁太後在朝廷內外飛揚跋扈,連以前的皇帝都為他所害,劉誌更不能輕舉妄動,加上他的父親劉翼曾被懷疑涉嫌謀取帝位而遭貶,所以劉誌對於外戚梁氏,可以說是感激中帶著恐懼,幽怨中帶著無奈。這樣一來,更加助長了梁冀的作惡之風。
桓帝即位後論功行賞,梁冀增封食邑一萬三千戶,封其弟梁不疑為潁陽侯、梁蒙為西平侯、其子梁胤被封為襄邑侯。另外,胡廣、趙戒、袁湯以及中常侍劉廣等都被封為侯。和平元年(150年)梁太後病逝,靈帝為了安慰梁氏家族,又增封梁冀萬戶食邑,至此梁冀一人已累計封邑三萬戶,大大超出了漢代封侯的界限;又封梁冀妻子孫壽為襄城君,兼食陽翟縣租稅,年入五千萬,加賜赤紱,儀服同漢室長公主。元嘉元年(151年)桓帝又褒獎梁冀,召開公卿會議定其禮儀,當著公卿們的麵,把漢朝元勳的各種禮儀合在一起,全部加在梁冀一個人的身上,真是前所未有。但貪得無厭的梁冀卻仍認為所奏禮儀太薄,為此悶悶不樂。
梁冀的欲望難以滿足,他將各地貢獻給皇帝的奇異珍品悉數收入府中,待自己挑選剩下後才轉給皇帝;他又大肆修建豪宅大院,富麗堂皇堪比皇宮;還修建了規模宏大的園林,采土築山,深林絕澗。梁冀的妻子孫壽與他一樣貪婪,夫妻二人在一條街的兩邊各占一塊地,競賽一般比著建造高宅大院,大興土木,盡掠珠寶,院中景象全是人工所為,卻像自然天成一般,並於園林之中放滿奇禽異獸,如世外仙境。二人常常令人用輦抬著,在花園中玩賞,過著神仙一般的生活。孫氏家族依仗梁冀的權勢也飛黃騰達。梁冀對妻子孫壽又寵又怕,在孫壽的威勸下,梁冀把高官顯爵加給孫氏家族,對外則聲稱自己不徇私,舉賢避親。
桓帝時期,梁冀得勢後,梁氏家族中先後有7人封侯,3人為皇後,6人為貴人,2人為大將軍,稱為君的有7人,娶了公主的3人,其他卿、將、尹、校57人。延熹二年(159年),梁氏集團滅亡時,僅梁冀被沒收的家產就達到了30多個億的銀錢!
梁冀為了獨攬大權,不允許別人批評他,對那些批評他的人則進行殘酷迫害。他還控製著官吏任免大權。當時,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凡是官員升遷,都要先到梁冀家謝恩,以示對梁冀的尊敬,然後才敢去上任,在臨行前梁冀會告訴官員到任後要照顧什麼人,有不聽話、不辦事的官員,馬上會被殺死或毒死。太尉李固在立君問題上曾多次與梁冀立幼掌政的思想發生衝突,梁冀對此心懷憤恨。建和元年(147年),甘陵劉文與魏郡劉鮪謀反,事敗被殺,梁冀誣告李固和杜喬也曾參與其中。李固當時即被下獄,最後慷慨死於獄中。杜喬後來也被梁冀找借口殺掉了。
梁冀倚仗家族的勢力長期把持著朝政,雄踞皇帝之上,趾高氣揚,不可一世,終於招來了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