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子之威:鏟除梁氏,又倚重宦官
桓帝作為統治者,想要管理好這個國家,卻缺乏足夠的智慧,這就使得他去依靠自己所親近的宦官的力量來維護自己的統治,從而又上演了重用宦官的一幕。
和平元年(150年),漢桓帝已經是19歲的成年皇帝了。他登基之後一直由梁太後臨朝聽政,這一年,梁太後故去,臨死前下詔“歸政於帝”。但梁冀的勢力實在太大了,直到延熹二年(159年)梁氏集團被鏟除後,桓帝才總算擺脫了他的控製。
桓帝對梁冀一手把持朝政,連自己都無法參與的情況,心中也感到不平。但是,朝廷上下,到處都是梁冀的親朋故舊;宮廷內外,到處都是梁冀的親信黨羽;桓帝的一切活動都在嚴密的監控之中,甚至連他的私生活也在梁氏的監督之下。
延熹元年(158年)五月二十九日,天上出現了日蝕現象。太史令陳授通過小黃門徐璜告訴桓帝說“這次日蝕之象原因在於大將軍梁冀”,這句話傳到了梁冀的耳朵裏,他便陷害陳授,將其下獄並處死。太史令是皇帝的近臣,梁冀公然輕率地將他處置了,這讓桓帝特別憤怒。隨後梁冀又派人刺殺桓帝寵姬鄧氏的母親,未遂,桓帝憤怒到了極點,下決心除掉梁冀。但到處都是梁冀的人,這種想法該和誰商量呢?又在哪裏商量才能避開梁冀的耳目?桓帝無奈之中走進廁所,隨口將宦官唐衡叫進去。“如廁議事”反映出漢桓帝由於梁冀集團專權而做出的被逼無奈之舉。漢桓帝與唐衡商定後,選出可以依靠的人,即中常侍單超,小黃門史左倌、中常侍徐璜、黃門令具瑗。桓帝當即召五人入內室,共謀誅除梁冀之事,桓帝在單超的胳膊上咬出血來相互發誓。
石延熹二年(159年)八月初十日,桓帝親自到前殿,召集各尚書上殿,著手部署除奸之事:他命尚書令尹勳持符節帶領丞、郎以下官員拿著兵器守住省閣,收取各種符節,送到宮中;派具瑗率領騎兵、虎賁、羽林、都候劍戟士共一千多人,與司隸校尉張彪,一同包圍梁冀住宅;派光祿勳袁盱持符節收回梁冀的大將軍印綬,改封為比景都鄉侯。梁冀與妻子孫壽自知罪大惡極,難逃法網,於是二人自殺。桓帝又下令收捕梁氏、孫氏所有宗親,無論老少全部處死。其他受連累的官員死了幾十人,梁冀親朋故舊、賓客門生免官者達300餘人,一時出現了“朝廷為空”的局麵,可見朝野上下均是梁冀的人。把持朝政,統治長達20餘年之久的梁氏集團,從此土崩瓦解。
漢桓帝此時已經28歲,在多年的外戚控製朝政的情形下,他也應該揚眉吐氣一回,從而爆發出一種獨立執政的能力。天下之人也抱有此種願望,希望看到大漢王朝嶄新的一頁。令人想不到的是,漢桓帝此後卻完全依靠宦官勢力,這股勢力更加腐朽,大漢王朝的政治仍然黑暗,社會仍然混亂,百姓依舊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4.五侯得勢:天子宦官沆瀣一氣
曆代皇帝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還會借助身邊的人,漢桓帝也不例外。當他鏟除外戚集團以後,就依賴起宦官來執政了,而自己卻隻圖享樂。這樣的皇帝是不可能坐穩江山的。
宦官在誅除梁冀勢力的行動中立了首功,桓帝重賞單超、徐璜、具瑗、左官、唐衡五人,並封他們為縣侯。單超得食邑兩萬戶後又被封為車騎將軍,其他四人各得食邑一萬戶,世稱“五侯”。桓帝在得到了一些財物的賄賂後,又將其他不大不小的宦官相繼封為鄉侯。從此之後,大漢王朝的政治從外戚梁氏手中轉到了宦官手中。
宦官五侯的貪婪放縱行徑令朝野震驚。延熹三年(160年),宦官單超死,桓帝賜給他東園秘器以及棺中玉器,贈給他侯將軍印綬,並派人處理他的後事,出殯時調動五營騎士,大造墳墓。其他四侯見單超得到如此禮遇,便越發有恃無恐、驕橫朝野。他們爭相建築宅第,互相攀比,奢侈之風一時盛行。宦官的兄弟們、親戚們依勢無惡不作,橫行城中,魚肉百姓。
宦官們得到封賞之後的囂張行為,得到了朝中正義之士的極大反感。延熹二年(159年)九月,借著“災異數見”的機會,性情剛直的白馬令李雲上書認為這是“小人陷害”、“財貨公行”所致。李雲的上書無疑是將矛頭指向了宦官政治的腐敗,桓帝看後非但沒有反思、清醒,卻異常震怒,命人將李雲逮捕,並下詔黃門北寺獄辦理此案,使中常侍管霸與禦史、廷尉調查處理。當時,弘農府屬官杜眾認為李雲因為對皇帝盡忠而獲罪,便上書“願與雲同日死”,昏庸的桓帝更加氣憤,將杜眾也關進大牢。一些大臣也因為李雲說情而遭致免官,朝中再也沒人敢說話了,桓帝對宦官的袒護由此可見一斑。
漢桓帝即位時,朝政由梁太後把持,梁太後死後皇權又掌握在梁冀手中,可以說,漢桓帝從來沒有親自處理政務的經驗。因此,當宦官們幫助他鏟除梁冀,奪回皇權後,他便又依賴起宦官來執政了,自己則隻圖玩樂與享受。
永壽元年(155年)太學生劉陶因司隸、冀州等地發生饑荒,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的現象而上疏痛斥,指桓帝“妄假利器,委授國柄”,奏書並沒有引起桓帝的興趣。延熹九年間(166年),太尉陳蕃上疏抨擊宦官“肆行貪虐,好媚左右”,為蒙冤的官員鳴不平,而桓帝的勸諫之詞也沒有被采納。宦官們為了自己的利益,就要長期控製桓帝,他們投其所好,從各地挑選來大量的美女供桓帝享樂。史載桓帝的宮女曾多達五六千人,他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花費在這些采女身上,不僅冷落了皇後、嬪妃,更是荒蕪了朝政。他沉迷玩樂,因縱欲過度而死,也沒能留下子嗣,真是誤己誤國。
5.黨錮之禍:忠貞之士毀於昏聵之主
漢桓帝時期,政治的黑暗,官場的腐敗,既阻礙了士人的入仕之路,也傷害了他們的忠正之心。於是,他們麵對現實,積極抗爭,卻給自己帶來了禍患。
漢桓帝時期,由於外戚、宦官輪流執政,特別是後期宦官專權,造成社會動亂,政治黑暗,一些正直的官僚和太學生密切配合,遙相呼應,抨擊時政,成為一個與宦官相對立的群體。這些人被以宦官為代表的人誣稱為“黨人”。“黨”是結黨營私的意思,自從東漢發生“黨錮之禍”後,“黨人”一詞廣泛地流傳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