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張讓因除掉竇武、陳蕃之功,由小黃門升為中常侍。中常侍是宦官中權勢最大的職位,負責管理皇帝文件和代表皇帝發表詔書,是皇帝最親近之人。漢朝初年,中常侍沒有固定的編製,慣例是設4人,每人年俸一千石。靈帝卻將編製增加到12人之多,他們是:張讓、趙忠、夏惲、郭勝、孫璋、畢嵐、栗嵩、段珪、高望、張恭、韓悝、宋典。以張讓、趙忠為首,這些常侍都貴盛無比,分封為侯,並與時任大長秋和領尚書令的大宦官曹節、任黃門令的大宦官王甫互為表裏,把持朝政,行凶作惡。靈帝光和四年(181年),曹節死後趙忠以中常侍代領大長秋,張讓也成為“監奴典任家事”的宮廷總管。此時,張、趙二人的權勢達到了頂峰。他們的父兄子弟也沾光被放到各地做大官。當時人們把張讓、趙忠為首的12中常侍專權稱作“十常侍”。昏庸的漢靈帝曾對人說:“張常侍(張讓)是我父,趙常侍(趙忠)是我母。”堂堂天子居然如此稱呼家奴,不能不說是千古笑柄。
宦官們通過掌控靈帝,利用皇權鏟除了能與他們的勢力直接抗衡的力量,宦官專權由此達到了曆史的頂峰。身體上的殘缺和社會的鄙視,使得宦官們具有卑劣的人格和極強的報複心理,他們是一個十分腐朽的政治集團,由這個集團所掌控的皇帝來操持朝政,總攬大權,社會的極端黑暗是不言而喻的。在政治上,宦官們挾主專權,在全國範圍內實行獨裁統治,人們對他們隻要稍有不滿,就慘遭誣告與陷害,要麼流放禁錮,要麼被罷官、投向大牢,或遭到殺身滅族之禍。在經濟上,宦官們兼並土地,恨不得包攬天下所有的良田,將它們盡數占為己有,其巧取豪奪的行徑與強盜並無不同。在生活上,宦官們更是腐化糜爛,揮金如土,並帶領著靈帝也如此。宦官們的無恥作為,使東漢王朝迅速沉淪下去了。
3.西苑賣官:君主愛財,取之無道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無論是在虛擬社會還是在現實社會中,這都是人們應該自覺遵守的原則。而靈帝作為劉氏統治天下的一位統治者,卻是一位取之無道、貪婪奢靡的君主,致使劉家江山危在旦夕。
漢靈帝在以張讓為首的宦官集團的帶動之下,大肆玩樂。宦官集團不僅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和政治上的利益而實行黑暗統治,而且貪得無厭,他們派自己的父兄、子弟、姻親、賓客、心腹到各州郡縣為官,侵掠百姓,施盡各種斂財手段,積聚了大批財產。為了保證向外搜刮的暢通無阻且名正言順,他們以皇權為庇護,獻媚靈帝就是他們的拿手好戲。在宦官的帶領之下,光和四年(181年),靈帝於西園及後宮設置市肆,命令後宮采女扮成客舍主人。在後宮的市肆中,靈帝令采女們販賣、行竊,雙方爭鬥,靈帝以此飲宴觀賞來取樂,直把皇宮內鬧得烏煙瘴氣。
實質上靈帝對權力的興趣並不大,他最感興趣的是錢。靈帝劉宏雖為皇室宗親,但因劉氏分支眾多,隻有少數貴盛,其餘都式微了。靈帝父親位列侯位,與大富大貴的當朝權貴相比,家境當然隻能算是一般,母親董氏,一向嗜財如命,看到別人暴富紅了眼,恨不能把別人的家產全都搶過來據為己有。劉宏在母親的感染之下,對金錢、財產有著極大的占有欲,連做夢都想著能撿到錢。劉宏做了皇帝之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然而他卻不相信全天下的財富都是他的。他視財如命,卻不放心把聚斂來的錢放在宮中,於是,又派人在西苑建造萬金堂,將所收的錢幣繒帛藏於其中。不過他還是覺得應當像作侯爵時那樣置點田地買些房產才算保險,於是就拿出一部分,派人回到河間老家購買良田,營造宅第。又將剩下的錢財分別寄存在宦官的家裏,一家存上幾千萬。以張讓、趙忠為首的宦官集團也是欲壑無限,肆意斂財,這與靈帝的私欲不謀而合。於是張讓、趙忠宦官集團便投靈帝所好,為靈帝廣事聚斂,自己也乘機巧取豪奪。
宦官暗中賣官爵始於漢桓帝之時,當時是為了彌補宮廷財政匱乏的局麵,還情有可原。但光和六年(183年),靈帝在張讓的慫恿之下,公開在西苑設立官爵買賣所,卻是為了聚積錢財。他們根據官爵大小高低及做官以後能得到油水的肥瘦分等收錢;求官的人可以估價出錢,出價最高的人就可以中標上任;可以現金交易,也可以賒欠,到任後再加倍償還。到了中平二年(185年),朝廷公卿和地方刺史、太守,以致三公,都可以用錢買了。靈帝還采納了張讓的建議,除了在西苑開設官爵買賣場所之外,官吏的調遷、晉升或新官上任都必須支付1\/3至1\/4的官位標價,也就是說,官員上任要先支付相當於他25年以上的合法收入。許多官吏都因無法交納如此高額的做官費,而嚇得“棄官而走”。當時有錢者之所以買官,就是因為有了官位就可以敲詐勒索百姓,就可以不擇手段地瘋狂收回買官時的“投資”,甚至是一本萬利。
靈帝設立西苑賣官製度後,改變了漢代以征辟的方式提拔官吏的製度。以往地方向上級每年推薦數名賢士,再通過考核選出其中合格的人向上一級推薦,審核官吏的權力主要控製在官僚手中,所以形成了官僚集團。自從官位可以用金錢買到後,許多腰纏萬貫的地方豪強都做了大官,原來可以通過征辟入仕的讀書人,則因沒錢買官而失去了做官的機會。所以,靈帝的賣官製度使本來已經很尖銳的宦官與官僚集團矛盾進一步激化了。官吏以重金買得官職後,一上任便急於想方設法以各種名目侵奪財富,搜刮民脂民膏,以撈回本錢,並不能為人民辦一點實事,因此,又激起了民憤。宦官弄權放縱,皇帝荒淫無道,官僚地主貪婪奢靡,使原本就十分尖銳的階級矛盾達到白熱化,終於引發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大起義──黃巾起義,它使漢室江山搖搖欲墜。
4.靈帝憾事:後宮三麗人
後宮諸人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乃至家族的利益,不惜采取極端手段,你爭我奪,因此如何對待後宮之事也是皇帝能力的一種表現,但靈帝在處理中卻留下了遺憾。
靈帝於建寧四年(171年)立宋貴人為皇後。宋皇後是扶風平陵人,出身不算特別顯貴,卻也夠得上是皇親國戚。漢章帝時宋氏家族的兩姐妹便同時被選入宮廷,而且被封為貴人,大宋貴人還生了皇子劉慶,曾被立為太子,後被廢為清河王,宋皇後正是兩姊妹的曾孫女輩。宋氏聰慧美麗,深知宮中勾心鬥角、相互傾軋的險惡生活,因而待人接物小心謹慎,唯恐出錯而遭到不幸。俗語說“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渤海王劉悝的妃子是宋皇後的姑姑,宦官中常侍王甫與劉悝有過節,總想找機會進行報複。宋皇後初立時由於靈帝的寵愛,王甫沒有對她怎樣,後來何氏進宮,靈帝漸漸疏遠了宋皇後,王甫感到時機成熟了就誣陷劉悝謀反,靈帝聽信了他的話,將劉悝逼死。王甫為免遭宋皇後將來對自己進行報複,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又於光和元年指使人誣告宋皇後利用“巫蠱之術”惑亂後宮,詛咒皇帝。靈帝非常憤怒,聯想到劉悝謀反一事,即下詔廢黜宋皇後,並誅殺了宋皇後的父親及兄弟,把她的其他親屬流放。宋皇後無辜遭廢,親人又被連累,不久便憂憤而死。昏庸的漢靈帝有時也會百思不解:堂叔劉悝從沒有犯過什麼錯誤,他是桓帝的同母之弟,又怎麼會謀反呢?宋皇後與自己共承天下,母儀天下,怎麼會詛咒自己呢?雖然這樣想,但靈帝還是沒有走出宦官們為他製造的陰影,到死也沒有對劉悝及宋皇後的冤案進行平反安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