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蘭經》reference_book_ids\":[7188245041565928485]}],\"1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1,\"start_container_index\":1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6},\"quote_content\":\"《創世記》reference_book_ids\":[7261441005780470839]}]},\"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第一章 自古兵家必爭之地
中東要地
“雅利安人之國”、伊朗或西方人眼中的古國波斯占據著我們稱之為中東的戰略樞紐。一些人認為它是在巍峨山脈庇護下的堡壘,另一些人則將它視為夾在南麵波斯灣和北麵裏海兩大窪地之間的三角地帶;今天的它坐落於土耳其、阿拉伯諸國、印度、俄羅斯區域之間的交叉口,這充分解釋了為什麼在數個世紀的時間長河中這片土地被這般競相爭奪,以及為什麼其文化影響力得以超出中東這狹小的範圍,而遠播至歐洲和中國。
今天的伊朗位於一片部分地區幹旱貧瘠的遼闊高原上,國土麵積約164萬平方公裏,“其一側是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自然延伸,另一側是中亞的西部邊陲”[1]。伊朗群山環繞,使得這個國家大部分領土最低海拔在460米,而其六分之一領土的海拔超過2000米。
如此,在伊朗以北,裏海沿岸多個亞熱帶氣候的地區組成了一條長650公裏、寬介於112與160公裏之間的狹長地帶。位於厄爾布魯士山腳下,這些地區的高度從海拔3000米直降到海平麵下27米,最終在這一位置上與一片長滿蘆葦和高草的寬闊沼澤彙合。守衛著這些地區並蔓延至呼羅珊的厄爾布魯士山確實擁有多座山峰——劇烈火山活動的遺產,其中最有名的要數德馬峰,以其5671米的高度成為中東最高峰,山頂經年積雪。該地區的這一側憑借其濃密的森林的確易守難攻。厄爾布魯士山在阿富汗邊界以弧線終結,其山腳浸沒在一片幹燥貧瘠的荒漠中。從沒有入侵者能穿越這一屏障,無論是亞曆山大帶領的希臘人,還是阿拉伯人和蒙古人;從沒有軍隊能侵犯居於這裏的在古代傳說中被稱為“白鬼”的居民。這裏是伊朗遭受外敵入侵時反抗者避難的“聖地”。
伊朗不僅在北麵得到如此嚴密的防護,其西北直到東南也由紮格羅斯山脈守衛著。紮格羅斯山脈從亞美尼亞的領土起始,最終抵達波斯灣,綿延1000多公裏,寬度有時超過200公裏,由幾條平行山脊組成,擁有多座高峰,包括位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與伊朗中央高地之間4548米的紮爾德峰。在西側,數條河流將紮格羅斯山脈切分成多個窄長峽穀和長50至100公裏、寬10至20公裏的肥沃山穀。這裏植被豐富,鬱鬱蔥蔥地生長著橡樹、榆樹、楓樹、樸樹、榛樹、開心果樹和梨樹,山溝裏還長有柳樹、楊樹和懸鈴木。在山脈與高原之間,零星的刺柏、巴旦杏樹、有刺灌木和野果灌木在掙紮存活。當高山在南部海岸讓位於波斯灣和阿曼灣,旅行者將從近2000米的海拔高度下降至一片海拔600米的階梯高原,隨後幾乎無過渡與海岸彙合。如此構成的這一部分國土,其核心地區與北部同樣難以進入,陸續生活在這裏的人群,不論是遊牧民族還是定居民族都十分善於利用這個天然壁壘。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不同族群先後首選山脊位置定居,這並非毫無緣由。事實上,平均海拔約900米,最高峰卻超過3000米的伊朗高原由兩個條件極其惡劣的沙漠區域組成。南方的一片,盧特沙漠,布滿了石塊和隨風移動的沙丘,並在山坡位置上逐漸讓位於更加肥沃的土地。從遠古時代起,幾處稀有的水源曾令這裏出現長滿葡萄、檉柳、楊樹、椰棗樹、愛神木、歐洲夾竹桃、刺槐、柳樹、榆樹、李樹和桑樹的綠洲。多個種族的人群曾在這裏定居,靠著這一沙漠商隊必經之路獲益。
北邊則是一片鹽的海洋,卡維爾鹽漠占據著伊朗高原長320公裏、寬150公裏的範圍。斷斷續續的溪流偶爾打破它的單調。有人說,傳說中的羅得之城就在這個地方,《古蘭經》中對這個城市有所提及,《聖經》中將其稱作所多瑪。上帝親手將其毀滅,並以鹽撒滿四處,使這片區域成為不毛之地。
在伊朗,人群定居點的選擇取決於是否靠近水源,不論那水來自紮格羅斯山還是厄爾布魯士山。在所有的河流之中,隻有卡倫河可通航,因為其他河流都落差太大。盡管如此,卡倫河隨著季節的變化,流量也在每秒200立方米至2125立方米之間搖擺,春季帶來洪澇,夏季呈現幹旱。人類憑借工程技術,在幾個世紀中通過運河、水井和技術灌溉[2]得以馴服它的起伏漲落。對於這個缺水的文明,花園仍是一種奢侈。
這是一片表麵上保存完好的地域,“駱駝、瞪羚與獅子的國度,但也同樣適合養殖牛、馬”[3],反差強烈的堡壘高原,東方與西方之間的橋梁,絲綢之路上的必經通道,伊朗這個沸騰著文明與文化的熔爐,直至今日還不斷激發著各方的欲望與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