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蘭經》reference_book_ids\":[718824504156592848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88,\"start_container_index\":3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83},\"quote_content\":\"《古蘭經》reference_book_ids\":[718824504156592848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69,\"start_container_index\":3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64},\"quote_content\":\"《古蘭經》reference_book_ids\":[718824504156592848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88,\"start_container_index\":3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83},\"quote_content\":\"《古蘭經》reference_book_ids\":[7188245041565928485]}]},\"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公元前486年登基時,薛西斯三十四歲。他能像居魯士和大流士一樣使帝國威震四方嗎?可能性不大。事實上,雖然在阿契美尼德的傳統文化中長大,他卻沒有真正輔佐過他父親執政。而且,他的窮奢極欲以及他暴戾的秉性與他祖輩的行事方式形成了鮮明反差,並很快就引起多方的不安。
當然,他最初的行為還是中規中矩的:為他的父親操辦了葬禮,身著他外祖父居魯士稱王之前的服裝在雅利安象征生殖、水與戰爭的女神阿娜希塔的神廟中完成了加冕儀式,認可了主要行省總督和軍隊指揮官的職權,免除了拖欠的稅金和貢賦,踐行了新王登基時的一係列慣有政策。
他掌權之初的政治環境讓他立刻陷入了一種始料未及的戰略局勢中。大流士死前沒能平定的埃及暴動成為他的首要問題。他親率大軍直搗埃及,很快恢複了社會秩序,但他在平叛過程中對曆史建築,甚至宗教建築的不必要的搗毀,表現出他性格中的狂暴蠻橫。解決了埃及,他又鎮壓了另一起發生在巴比倫的起義,在那裏他表現得愈加殘忍,舉手投足間儼然是一個冷血征服者,而非綏靖者和集結者的形象。然而,“世界帝國之夢”尤其倚賴於對被征服民族的尊重。
埃及與巴比倫尼亞之後,他窮兵黷武的性格使他將下一個目標指向了雅典和其他希臘城邦。他在薩第斯組建了一支六萬人的軍隊,於公元前480年發動了第二次希波戰爭。這一次,他的隊伍從船與船相連搭建起來的一座巨型大橋上穿越了達達尼爾海峽,登陸歐洲。與此同時,萬王之王率軍從巴比倫開拔,從希臘北側攻入。他的計劃是對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一世統領的七千人軍隊兩麵夾擊,以衝破通道上的守軍,向強大的雅典邁進。在色薩利的溫泉關戰役中,這一計劃得到完美實施,希臘守軍被打敗,列奧尼達戰死沙場。通往雅典的道路已經暢通無阻,雅典居民都遵照神諭棄城而逃。隨後他們開始洗劫雅典,為報火燒薩第斯之仇,他們放火燒毀了衛城,而這些行為是居魯士和大流士不會願意見到的。
他們本該趁勢收兵,可他們沒有。正如阿卜杜勒·侯賽因·紮林納—庫博[1]評論的,“對伊朗人來說,問題應該已經解決了,他們本可以不再繼續這場戰爭,因為這場戰爭不會為他們帶來任何好處,可是他們卻莽撞行事”。這個決策讓萬王之王付出了巨大代價。他的艦隊的船隻因為體形笨重,難以操控,被希臘人地米斯托克利誘至寬度僅600米的薩拉米斯海峽,並於公元前480年9月21日被擊潰[2]。當遠離戰事的薛西斯獲知這一災難性的消息時,他命令撤軍。但為時已晚。他的妹夫馬鐸尼斯在連續十三日的苦戰後於公元前479年8月27日在普拉蒂亞被保薩尼阿斯打敗。同年,在薩摩斯島附近的米卡爾角戰役中,伊朗艦隊的又一敗績令伊朗人反擊的希望徹底破滅。於是,伊朗軍隊統帥阿爾塔巴佐斯決定穿過海峽重返亞洲,第二次希波戰爭就此結束。
這些戰役為伊朗的歐洲征服戰畫上了句號。自此伊朗不再被視為一個海上強國。盡管在薩非王朝的阿拔斯二世(1642—1666年在位)、征服者納迪爾沙(1736—1747年在位)以及後來的阿米爾·卡比爾總理大臣(1848—1851年在職)執政時期有過多次令伊朗海軍崛起的嚐試,但一直都沒能真正如願。要等到巴列維王朝(1925—1979年)掌權,伊朗才最終擁有了龐大的作戰艦隊。
伊朗的這一係列潰敗對歐洲大陸來說生死攸關,但對萬王之王沒有產生嚴重的政治戰略後果,乃至於當代伊朗某些作者甚至對這些史實忽略不計或輕描淡寫,將之一筆帶過[3]。
回歸他眼中的帝國基業,薛西斯已經平定了帝國的兩大塊寶地——埃及和巴比倫尼亞,他終於可以專注於自己的兩大樂趣。第一個是建設宏偉的建築。其中包括根據大流士的藍圖推進波斯波利斯的擴建。第二個是女色。他讓人殺了自己的親弟弟,並迎娶他傾心已久的弟媳,這令朝堂上下一片嘩然。人們記取的還有他對以斯帖的愛戀,以斯帖在某一時期成為他的正宮王後,這令猶太社群在帝國的地位得到鞏固[4],她的傳奇也由此被構建出來,並在二十個世紀後讓·拉辛的一部悲劇中有所反映。從希臘返回以後,薛西斯將朝政拋於腦後,生活與享樂成為他的當務之急,鑒於國外沒有重大憂患,薛西斯終日沉湎於後宮,寵妃與太監的勢力與日俱增,宮闈權鬥層出不窮。國事重於私事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國王身邊無人不在暗中策劃,伺機謀反。公元前465年,薛西斯被他的禁衛軍隊長和太監總管殺害。這兩個人試圖扶植一個對他們有利用價值的傀儡為王。
薛西斯的統治持續了近二十年。其統治留給人的印象之所以不盡如人意主要因為後人總要將他與居魯士和大流士進行對比,而岡比西二世在位時期因為極為短暫,僅被當作一個過渡期。薛西斯所留下的帝國與他所繼承的疆域一般無二,帝國境內一片和平安寧,國民對國王有所敬畏。雖然亞曆山大大帝日後對其留下的建築造成了破壞,但薛西斯對建造工程的熱愛和他對宏偉壯麗的追求至今仍能令人心中湧起某種崇敬。然而,作為他頻繁的心血來潮和驕橫跋扈的反映,這種對宏偉壯麗的追求在他眼中超越了對真正的偉大的期許,他也因此理應受到詬病。
公元前465至公元前424年,阿爾塔薛西斯(阿爾達希爾)占據了薛西斯被殺後空置的王位。登基伊始,他便處決了殺害他父親的凶手。解決了“宮廷內部”衝突,他急需處理公元前465至公元前460年在埃及發生的多次起義,並應對在利比亞自立為王的伊納羅斯在其雅典同盟的協助下發起的分裂活動。在公元前454年鎮壓了這些叛亂後,他於公元前450年再次與雅典交戰,當時希臘已收複了本已歸屬伊朗的薩拉米斯和塞浦路斯。在小亞細亞南岸吃了兩大敗仗之後,他被迫與雅典及其同盟簽署了《卡裏阿斯和約》(公元前449年)——和約的名字源於希臘談判者——該和約宣告了希波戰爭的結束。據希臘人普魯塔克的記述,阿爾塔薛西斯在和約中保證“永遠與希臘海保持一個驛站的距離,且不會讓其大艦船或帶有青銅撞角的艦船在敘姆普勒加得斯和切利多尼群島之間通行[5]”。
在做出這些妥協退讓後,他隨後的統治相對平靜。而當雅典決定攻打斯巴達時,雙方同時向他發出的求援使伊朗國王等來了複仇的機會。他命令東部行省向雙方提供支持,他的金幣使伊朗對希臘的國家事務擁有巨大影響力,在這方麵連居魯士和大流士也無法企及。事實上,在血腥的希波戰爭結束之後,很可能多虧了希羅多德,希臘人開始逐漸認識了這些他們所謂的“野蠻人”,盡管主流宣傳通常仇視伊朗人,但希臘人開始試著尊重甚至模仿他們了。甚至有人在雅典組建了一支“親波斯[6]”黨派[7]。伊朗國王的宮廷成了眾多希臘名人首選的政治避難所,其中包括曾在馬拉鬆之戰中指揮雅典軍隊的米太亞得,贏得薩拉米斯戰役大捷的將領地米斯托克利(他學習波斯文並研究瑣羅亞斯德教,最後甚至成為該教的資深專家和評論家),普拉蒂亞戰役的勝利者保薩尼阿斯,尼多斯的克泰夏(希羅多德的對手,在伊朗居住了十七年),甚至還有著名的雅典將軍亞西比得。誠然,伊朗國王的金錢和伊朗人的熱情好客在其中起到了很大作用,但這不足以解釋這一現象。正如雅克·拉卡裏埃強調的,“希臘知識界”從未停止過對波斯帝國的迷戀,史學家阿米爾·馬德希·巴迪也說,“而這一迷戀的根源隻能解釋為一種文明的非凡生命力和持續影響力,在二十五個世紀中憑借其德行、生活方式、風尚令所有人傾倒,無論敵友都試著了解它[8]”。
阿爾塔薛西斯於公元前424年去世,並隨他的祖先葬在位於波斯波利斯幾公裏外的帝王穀的一套石棺中。
阿爾塔薛西斯的統治標誌著阿契美尼德王朝盛世的終結。他的三個兒子和王位繼承人——薛西斯二世、塞基狄亞努斯、阿爾塔薛西斯二世——盡管成功保持,甚至在某段時間還擴展了帝國的疆域,卻僅滿足於金錢的支配力量,在治國方麵幾乎毫無建樹。宮廷和太監的權謀漸漸從內部侵蝕了王朝。薛西斯二世在四十五天的統治後被殺,他的弟弟塞基狄亞努斯在六個月後也經曆了同樣的遭遇[9]。隨後迎來的是大流士二世時代,他統治了十九年,並重建了伊朗對小亞細亞的影響力。他利用在公元前431至公元前404年重燃的伯羅奔尼撒戰火,同時支持交戰雙方——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和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聯盟,因為他不想看到任何一方全麵崩潰。這一平衡策略使他成功收獲漁利,公元前412年,他與斯巴達簽署了《米利都協議》,借此他收回了對愛奧尼亞城市的控製權。但這些不可靠的盟友在公元前411年和公元前405年埃及的塔尼斯王子起義中卻沒有給他提供任何幫助,這一係列由斯巴達為主的希臘城邦支持的起義為伊朗在埃及的存在暫時畫上了句號。
大流士二世於公元前404年去世時,王位爭奪戰在他的兩個兒子——阿爾塔薛西斯二世(因他超常的記憶力又被稱為尼蒙,意為記憶力好的人)和小居魯士之間展開。前者(掌權者)將後者發往遙遠的位於愛奧尼亞的薩第斯,並任命他為小亞細亞省總督,理論上這本可以讓他高枕無憂,免受任何反叛的威脅。然而恰恰相反,小居魯士卻趁此機會從帕加馬召集了由斯巴達人克利阿科斯率領的希臘雇傭軍,並在1400公裏的遠征後,於公元前401年與阿爾塔薛西斯二世的部隊在幼發拉底河左岸、距離巴比倫70公裏的庫納克薩相遇。阿爾塔薛西斯二世本處於劣勢,但小居魯士在向他發出致命一擊時被一支飛來的標槍刺中眼睛。叛軍頓時大亂,慌忙撤退,將勝利留給了阿爾塔薛西斯二世。隨後,克利阿科斯及其屬下將領都遭到殺害。希臘雇傭軍開啟了穿越小亞細亞的長途跋涉,年輕的將軍色諾芬在他的著作《長征記》[10]中以“萬人大撤退”一詞對此進行了敘述:沿途地理環境如此嚴酷,以至於啟程時的一萬三千多人在到達黑海海岸時僅剩八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