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伊朗的政治複興(3 / 3)

“加茲尼的馬哈茂德”的長期統治(999—1030年在位)就這樣開始了,在這一時期,加茲尼王朝的國力和影響力都發展至鼎盛。作為一名狂熱的遜尼派教徒,他與巴格達建立良好關係是出於信仰還是為了讓人們忘卻(或接受)他對一名男奴阿亞茲公開而又遭拒的愛?無論如何,可以肯定的是,哈裏發向他授予了“蘇丹”的稱號。加茲尼的馬哈茂德便成為第一位被冠以這一頭銜的國王。

馬哈茂德滿懷征服欲和野心,不僅占領了原來薩曼王朝掌控下的領土,還征服了一大片印度次大陸地區,並強製當地居民改宗伊斯蘭教。憑借印度征服戰奪取的財富,他位於加茲尼(這座城市仍保留著他的陵墓)的宮廷變得富麗堂皇,奢華鋪張,眾多詩人、作家、神學家和學者都趨之若鶩,特別是在蘇丹的豐厚津貼和慷慨大方的吸引下。但偉大的菲爾多西因為不願支持一個公開宣示謹守遜尼派清規戒律的王朝而沒有加入當時文人群體的讚頌歌會。

促成馬哈茂德政策的是他對波斯詩歌、文學和文化的興趣,還是他鞏固權勢並擁有一個為世界矚目的顯赫宮廷的意願?很可能二者兼有。無論如何,可以肯定的是他對文化和科學人士的慷慨和庇護比他攻城略地的“戰功”和使他暴富的印度次大陸“聖戰”更令他聲名遠揚。

馬哈茂德在1030年去世時,在一場短暫且幾近“傳統”的兄弟相殘後,他的長子馬蘇德繼承了王位,並釋放了曾在他父親治下擔任總理大臣並因宮廷權鬥被治罪的哈桑·梅曼迪,又稱哈蘇可維齊爾,馬蘇德令後者管理王國政務,哈蘇可維齊爾也憑其智慧和權威秉公履職。

馬蘇德攻占了大片領土,特別是印度領土,這是不可忽視的,而他作為公平正義的國王和文化藝術保護者的聲譽也得到確立。然而,日後將加茲尼王朝全部趕出伊朗領土的塞爾柱突厥人對他們國土的大規模滲透也是從他在位時期開始的。

圖赫裏勒·貝格——“鷹鷲王子”(990—1063年)是土庫曼人塞爾柱的孫子,也是第一個逐漸征服伊朗東部及加茲尼王朝全部領土的塞爾柱蘇丹,他在占領伊斯法罕後於此建都。正是他於1040年5月22日在今天土庫曼斯坦境內距離梅爾夫約80公裏的丹丹納幹戰役中戰勝了加茲尼的馬蘇德,並占領了呼羅珊,迫使敵軍退至阿富汗,隨後逃到印度。在控製美索不達米亞前,他征服,更確切地說是率軍進入了巴格達,當時的哈裏發蓋姆·安姆羅拉向他授予了“東西方國王”這個浮誇吹捧的頭銜。但這並不能滿足圖赫裏勒,在他的要求下,哈裏發還被迫將女兒嫁給了他。成為哈裏發女婿的圖赫裏勒達到了他成功的巔峰……他在婚後第二年去世,享年七十歲!

在他於1063年9月4日去世以後,他的侄子阿爾普·阿爾斯蘭在經過幾次王朝內部戰爭後於1064年4月27日繼位。他統治的高潮時刻在於他與拜占庭皇帝羅曼努斯四世(1068—1071年在位)的戰鬥。他先入侵了羅曼努斯四世的領土,並於1071年8月26日在凡湖[38]以北的曼齊刻爾特戰役中擊敗後者。寬宏大度的阿爾普·阿爾斯蘭對羅曼努斯四世以禮相待,將他釋放並在他返回時送了他一程。據說其間兩位國王有過這樣的對話:“如果是您將我俘虜,您會如何處置我?”阿爾普·阿爾斯蘭問羅曼努斯四世。

“可能我會殺了您,或者我會將您在君士坦丁堡遊街示眾?”

“等待您的是更為殘酷的刑罰。但我寬恕您,並讓您重獲自由。[39]”

在這次大獲全勝後,阿爾普·阿爾斯蘭繼續帝國的治理,他將一部分內政事務交予他的親信和維齊爾尼劄姆·穆勒克,後者的行政管理才能進一步鞏固了他的權力。如此,阿爾普·阿爾斯蘭劃分了多個軍事領地,分封給各個塞爾柱親王。而作為回報,這些親王也要為阿爾普·阿爾斯蘭的征戰提供支持。這使他在推進王國擴張的過程中獲得了強有力的接應以及供養軍隊的補貼。

正當他準備要攻打突厥斯坦,並朝阿姆河畔進發時,阿爾普·阿爾斯蘭因疏忽大意被一名囚徒以匕首刺中,於1072年11月25日離世。

其子,時年十七八歲的馬立克沙接替父親為王。在他的統治時期(1072—1092年在位),塞爾柱帝國達到極盛,領土覆蓋了昔日的整個薩珊帝國,盡管國土內還零星分布著幾個或多或少自治的小國。出於謹慎,他保留了原來的總理大臣尼劄姆·穆勒克。無論敵友,所有人一致承認尼劄姆·穆勒克是個足智多謀、不可多得的政治家,偉大的藝術資助人,作家和傑出的思想家[40]。他在管理馬立克沙的遼闊疆域時強勢果敢,但也任人唯親,他的幾個兒子和女婿都被委以最高官職。他最終被哈桑·薩巴赫的“阿薩辛”暗殺[41],馬立克沙也在不久後死去,離世時不滿四十歲。

在馬立克沙於1092年逝世後,伊朗的塞爾柱王朝逐漸沒落,盡管在其中一個繼承人艾哈邁德·桑賈爾(1118—1157年在位)的統治下,王國在整體上相對平靜。後者在位長達三十九年,為學者,特別是詩人提供了有力的庇護。

在桑賈爾之後,帝國分崩離析,美索不達米亞、伊朗東部和敘利亞都出現了大大小小的蘇丹王國。但其中在曆史上留下最重要遺跡的是小亞細亞的蘇丹王國。在這裏,一位塞爾柱王子——奧斯曼一世(1259—1323年)將於1281年創建奧斯曼支係,後者將持續統治一片廣大疆域——奧斯曼帝國,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注釋:

[1] 參閱Zabihollah Safa,上文引用著作,第6頁。

[2] 參閱William Muir, The Caliphate, its rise, decline and fall, The Elibron Classics, chap.LIX-LXII; Tabari,上文引用著作。

[3] 參閱Abdul Hossein Zarine-Koub上文引用著作,第二卷,第44頁。

[4] 參閱James Darmesteter, Le Mahdi, depuis les origines de l’islam jusqu’ànos jours,Paris, éd. Ernest Leroux, 1885, p.43。

[5] 這些自發、無組織的起義鮮為人知,古代編年史作者和史學家也僅做了簡短敘述。

[6] 參閱上文,第七章“返本還源”。

[7] 哈倫·拉希德(Haroun-ar-Rachid或Haroun-al-Rachid)生卒年:766至809年,於786年成為哈裏發。

[8] 他的陵墓—— 一座較為宏大的建築,仍留存於此地。

[9] 哈倫·拉希德於781年與曼蘇爾的孫女左拜德結婚,在這位當時最有影響力的女人的推動下,阿明成為哈裏發繼承人,盡管他在馬蒙之後出生。

[10] 她名叫瑪拉吉爾,是一個伊朗女奴。

[11] 是否真如Abdollah Razi(上文引用著作,第164頁)所寫,這是為了讓他遠離政權核心?

[12] 鑒於Abdollah Razi(上文引用著作)沒有排除這種可能性,史學家Mohammad Ebrahim Bastani Parizi (Yakoub Leyss, Téhéran, Tchakameh, 4e éd., p. 247)認為,他是被哈裏發賜給他的一個美貌的女奴毒死的。

[13] 參閱下文,第十一章“伊朗的‘文藝複興’”。

[14] 參閱Abdul Hossein Zarine-Koub,上文引用著作,第二卷,第103頁。

[15] 其父名叫萊伊斯,因此他的全名為葉爾孤白·伊本·萊伊斯·薩法爾(Ya\\u0027q?b ben Leyss as-Saffar,其中萊伊斯也有Layth寫法)。

[16] 參閱Mohammad Ebrahim Bastani Parizi,上文引用著作,第103—125頁,具有參考價值的葉爾孤白傳記的作者。

[17] 有關這一時期,我們可以特意閱讀Hassan Khoub-Nazar教授的著作(上文引用著作,第65—101頁)。在這一章,作者不僅描述了葉爾孤白在省內的軍事進展和他對設拉子的征服,還講解了他的生平經曆、艾亞爾的組織、他們的規章和他們的獻身精神。其中還包括一份對此主題十分全麵的參考書目。

[18] 參閱Hassan Khoub-Nazar,上文引用著作,第77頁中沒收財寶的完整清單。

[19] 參閱Mohammad Ebrahim Bastani Parizi,上文引用著作,第200頁。

[20] 參閱Zabihollah Safa,上文引用著作,第15頁。

[21] 他的墳墓很可能就是“但以理陵墓”,位於阿瓦士附近,留存至今並受到朝聖者的探訪。

[22] 參閱Zabihollah Safa,上文引用著作,第57頁。

[23] 參閱“返本還源”一章。

[24] 裏海周圍的地區。

[25] 位於厄爾布魯士山脈以北和裏海以南的省。

[26] 參閱Abdul Hossein Zarine-Koub,上文引用著作,第二卷,第148頁。參閱Janine和Dominique Sourdel, Dictionnaire historique de l\\u0027islam, Paris, PUF, 2004, article ?Bouyides?,p.166—168。

[27] 他於950年去世。

[28] 伊朗人習慣將白益王朝族人稱為德萊木人,因他們來自德萊木地區。

[29] 他的名字有多種拚法,包括:Subuktug?n、Sabuktagin、Sebuk Tigin。他可能生於942年前後,死於997年。參閱下文詳細描述。

[30] 根據其他資料,他可能於936年9月24日生於伊斯法罕(參閱Ch. Bürgel和R. Mottahedeh, ?`Azod-al-Dawla [archive]?,線上Encyclop?dia Iranica)。

[31] 參閱Abdollah Razi,上文引用著作,第187頁。

[32] 參閱Abdul Hossein Zarine-Koub,上文引用著作,第二卷,第433頁。

[33] 這一什葉派埃米爾王朝(890—1004年)發祥於美索不達米亞東部,並曾統治從伊拉克北部至敘利亞的地區。其都城先後位於摩蘇爾和阿勒頗。參閱Thierry Bianquis, Pierre Guichard, Mathieu Tillier (dir.), Les Débuts du monde musulman (VIIe-Xe siècle)。De Muhammad aux dynasties autonomes, Paris, PUF, coll. ?Nouvelle Clio?, 2012。

[34] 參閱下文,第十二章“政治恐怖主義的發明:哈桑·薩巴赫和‘阿薩辛’”。

[35] 參閱上文“埃蘭王國及其文明”。

[36] 根據一位伊朗史學家Firishta的論述,他可能死於975年,他的一個兒子隨後繼承了王位,統治至977年,隨後蘇布克特勤才繼承王位,並創建了加茲尼王朝。

[37] 參閱上文。

[38] 參閱Claude Cahen, ?La campagne de Mantzikert d\\u0027après les sources musulmanes?,dans Byzantion 9, 1934, p.613—642。

[39] 參閱R. Scott Peoples,Crusade ofKings,Rockville,Maryland,Wildside Press LLC, 2008, p.13。

[40] 他的重要著作《政治之書》已翻譯成法語:Nizam-Al-Mulk, Traitéde gouvernement,譯者Charles Schefer (1891), 由東方學家J.-P. Roux 1984年於巴黎Sindbad出版社再版。被視為那個時期波斯散文的傑作,這部書中還包含了對伊斯瑪儀派意識形態和哈桑·薩巴赫所持立場的暗諷。

[41] 參閱“政治恐怖主義的發明”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