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政治恐怖主義的發明:哈桑·薩巴赫和“阿薩辛”(1 / 3)

《古蘭經》reference_book_ids\":[7188245041565928485]}],\"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start_container_index\":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quote_content\":\"《古蘭經》reference_book_ids\":[7188245041565928485]}],\"1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07,\"start_container_index\":1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02},\"quote_content\":\"《古蘭經》reference_book_ids\":[7188245041565928485]}],\"3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0,\"start_container_index\":3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5},\"quote_content\":\"《古蘭經》reference_book_ids\":[7188245041565928485]}]},\"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11世紀時,除了首府在巴格達的阿拔斯帝國(包括其境內承認阿拔斯的宗教權威且或多或少處於獨立狀態的王國),以及都城位於君士坦丁堡的東羅馬帝國,還有第三股勢力在東方崛起。它沒有確定的領土,有的隻是分布於不同地區的堅固城堡和小要塞。它也沒有嚴格意義上的政府,隻有一個被稱為“塞耶德納”(我們的教主)的“首領”。這一在地下活動的第三股勢力憑借其刺客和殺手令各國政府心驚膽寒。它隨後引起十字軍的興趣,並曾與之協商結盟。

它的成員被西方人稱為“阿薩辛(Assassin[1])”,該詞可能源於“哈希什的(Hachichan)”一詞的訛傳,因為據說這一“犯罪”組織的成員吸食各種毒品[2];或者是“原教旨主義的(assassioun)”或“哈桑的(Hassanioun)”一詞的變體,因為該組織的創建者名叫哈桑·薩巴赫[3]。它從何而來?它的意識形態是什麼?它的“塞耶德納”是誰,它采取何種行動方式?這一“分散型國家”——借用該研究領域最傑出史學家的提法[4]——是如何進行管理的?那些有關阿薩辛的黑色傳奇中哪些部分是真實的?對於在《馬可·波羅遊記》和十字軍的敘述中以神話形式被揭示給西方的這一神秘組織,以上這些就是被眾多學者、作家和政治家不斷提出並遺留至今的問題。

先知去世時,繼承權的問題被提了出來。誰該領導穆斯林社群——烏瑪[5]呢?某些人主張訴諸選舉;另一些人則憑借不同的論據,特別是以穆罕默德的遺願為由,堅持領導權應保留在先知血脈當中。鑒於穆罕默德沒有子嗣,他的堂弟兼女婿——他女兒法蒂瑪的丈夫阿裏似乎理應被指定為繼承人。阿裏的誠實正直人所共知,而且他也備受尊敬。然而,這一倡議卻被排除出考慮範圍,選舉模式被優先采納。

盡管多年以後的656年,阿裏被選為第四任哈裏發,但在他於661年遇刺身亡後,伊斯蘭內部出現了一次嚴重分化,一個被稱為“什葉派”的教派由此誕生,並傳承至今。什葉派信徒隻承認阿裏及其後代為先知的合法繼承人[6]。但什葉派內部並非團結一致、毫無分歧並進一步分化的。在762年第七任伊瑪目伊斯瑪儀·本·賈法爾去世時,什葉派中的一部分信徒拒絕接受推薦繼承的傳統,發起了所謂的“伊斯瑪儀派”運動。這一派係在很長一段時間一直是當時以巴格達的阿拔斯王朝為代表的遜尼派(即伊斯蘭正統派)最強勁的對手和反對者。

在穆斯林世界中,什葉派的這第二支——什葉派伊斯瑪儀分支創建了法蒂瑪王朝,此王朝曾統治北非和埃及。該王朝的創立者奧貝德拉自稱阿裏和他的妻子法蒂瑪的後代,新王朝也由此得名。909年,他在凱魯萬(位於今天的突尼斯)自立為哈裏發,並宣布獨立於巴格達的統治。他的後代逐漸將主權擴展至突尼斯、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的一部分地區,甚至西西裏,並建都開羅。法蒂瑪王朝成為地中海地區的第一強國,積聚了巨額財富,並在東西方之間扮演中介者的關鍵角色。開羅也成為一個輝煌文明的核心城市。愛資哈爾大學和一座蜚聲國際的圖書館都在此創建,這座城市也吸引了眾多逃避阿拔斯王朝迫害的伊斯蘭知識分子。然而,法蒂瑪王朝卻無力阻止十字軍在敘利亞的滲透,並在不久以後的1171年被庫爾德人撒拉丁(1138—1193年)[7]推翻,後者將正式在他們的領土上恢複遜尼派的統治地位。

在伊朗境內,伊斯瑪儀派也發揮著極強的影響力,這一影響力主要集中於文化界,並以詩人兼作家納綏爾·霍斯魯(1004—1087年)為代表。他以反對阿拉伯和隨後幾個突厥王朝的代言人著稱,盡管突厥政權且宗教狂熱的塞爾柱王朝和加茲尼王朝均以伊朗文化保護者自居。

正是在這個對因循守舊的意識形態提出質疑的知識熔爐中,產生了伊斯瑪儀派教義的彙編[8]。

伊斯瑪儀派的“意識形態”——如果這個詞符合當時伊斯瑪儀派信徒的研修成果——傳達的是一種平和,甚至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是一種寬容、自由的伊斯蘭教的理念,它深受瑣羅亞斯德教、摩尼教和伊朗遭阿拉伯入侵和伊斯蘭化後產生的革命和反抗運動的影響[9]。這一思潮的主要理念包括:

☆《古蘭經》有兩種解讀:一種是眾所周知或可以被普羅大眾理解的表義,另一種是隻有伊瑪目根據他所生活的時代可以做出的實質性的隱義的解讀。由此,對經文解讀產生了靈活性,但也使伊斯瑪儀派信徒背負上“原教旨主義”的名聲。

☆齋戒並非在物質上必須嚴格履行的義務,其目的旨在阻止人類從事“邪惡的”活動。人們應通過眼睛、耳朵和舌頭完成齋戒。在這一特殊時期,禁止飲食並非必然。其時間長度也縮減至四五個小時,且應該在上午十點結束。但人們可以自願繼續齋戒。如果一個月的第一天恰巧是周五,建議應該齋戒,並進行一日的禱告,以敬真主。

☆去麥加的“朝覲”被大多數伊斯瑪儀派信徒視為去麵見他們的伊瑪目的義務。但對德魯茲派[10]來說,朝覲並非必須完成的義務,而是一種止惡行善的方式。

☆禱告是一種對全能的真主表達感謝的方式,並可以在任何場所、任何時間進行。禱告前最好先淨身,但必須按照宗教人士規定的方式完成,否則不得進行任何法事或向麥加方向禱告。

☆“傑哈德”具有兩種含義:主要的聖戰,指的是對抗自己邪惡激情的鬥爭;至於針對非信徒的戰爭,按照德魯茲教派的觀點,隻能在伊瑪目的號令下進行。

☆理智是全能的真主賜予人類的最珍貴的禮物,因此,必須被所有人珍惜、尊重。

但研究伊斯瑪儀教義的努爾·穆罕默德·阿斯加裏[11]也總結道,在其意識形態中,女性沒有任何地位,且幾乎被完全排除在社會以外,親情、禮貌、友情、寬恕和愛情亦然。“生於波斯、具有什葉派信仰的哈桑·薩巴赫以其對《古蘭經》的不同解讀為名,起義(反抗巴格達的哈裏發國和塞爾柱王朝)以求將自己的國家從外敵壓迫下解放出來[12]”,正代表了伊斯瑪儀派的全部教義。

哈桑·薩巴赫1050年生於雷伊[13],一個離德黑蘭不遠的繁榮城市。有人曾聲稱他的家世可以上溯到也門阿拉伯血統,但這似乎並不可信。他的前七代祖先是否阿拉伯人其實無關緊要。哈桑從小家境優渥,父親在政府部門任職。他在七歲至十七歲之間得以在最出色的學校學習,得到當時的名師的指導,特別是一位在內沙布爾教學的伊瑪目莫瓦法克。兩位古代偉大的史學家[14]雖對哈桑·薩巴赫頗有微詞,仍對這些細節給予了確認。

正如哈桑在自己的筆記中寫的,他直到青少年一直都是什葉派下的十二伊瑪目派的信徒,從未信仰過遜尼派。他在內沙布爾與一些伊斯瑪儀派的傳教者頻繁交往,並在他們的影響下改宗。他們中的一人,阿卜杜勒—馬利克·阿塔什對他改宗伊斯瑪儀派起到了關鍵作用。此人建議他前往伊斯瑪儀派的法蒂瑪王朝的國家中心開羅,因為當時最偉大的君主穆斯坦綏爾[15]就在那裏統治。

有傳聞稱哈桑·薩巴赫曾與詩人歐瑪爾·海亞姆[16]和尼劄姆·穆勒克(“阿薩辛”後來的受害者)一同求學。他們都曾拜在莫瓦法克這位名家大師的門下,這一點似乎已被證實。然而,說他們那時結下了“友情誓約”卻令人難以置信[17]。無論如何,與阿卜杜勒—馬利克的邂逅開啟了哈桑長途遊曆的旅程。他首先走過了阿塞拜疆,進入了庫爾德地區,隨後前往敘利亞,最後抵達埃及開羅,在那裏他不失時機地提到自己的幾位舉薦人。當時的埃及首都繁華富足,人民熱情好客,基督徒和猶太教徒也都在這裏得到庇護。城市治安良好,商鋪夜不閉戶,文化活動也豐富密集。在1045年曾造訪開羅的詩人納綏爾·霍斯魯眼中,開羅就是法蒂瑪王朝的典範治理的實證[18]。

在這位偉大詩人之後很久才來到開羅的哈桑發現這座城市的確繁華,但沒有像前者那樣為之傾倒。他流利的阿拉伯語使他能夠輕鬆地與開羅以及他後來長期居住的亞曆山大港的權貴溝通交流。他是否曾麵見過穆斯坦綏爾?有可能。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曾與穆斯坦綏爾的長子尼紮爾對話,後者對他的理念讚賞有加,並鼓勵他進行傳播。

哈桑從此擁有可以依傍的靠山,於是返回伊朗以完成他為自己定下的使命,即爭取伊斯瑪儀意識形態的勝利,並讓伊朗從阿拉伯阿拔斯王朝與突厥王朝的統治下獲得政治獨立。在經過伊斯法罕與尼劄姆·穆勒克——塞爾柱國王馬立克沙的這位大維齊爾阻擋了他入朝擔任要職的仕途——進行了一次令人不快的談話後,他獲悉自己的摯友尼紮爾被殺的噩耗。尼查裏派也從此誕生。伊朗的伊斯瑪儀派信徒和他們延續至今的後繼者都是尼查裏派的追隨者。

從此哈桑·薩巴赫開始了他不可思議的人生旅程。他的黨徒將稱他為“我們的教主”或“山中老人”。同時他生平晦暗而傳奇的部分也由此展開,並在伊朗北部地區的民間故事中廣為流傳[19]。

哈桑對伊朗的政局有著清醒的判斷:麵對阿拔斯王朝的遜尼派強大勢力和塞爾柱帝國的權威,他占據一方領土並行使主權,將自己的理念付諸實施的夢想無可挽回地破滅了。

“這個具有過人的智慧、超群的組織能力和非凡政治眼光的人在大失所望的同時[20]”決定,要繞過這些障礙,建立一個指揮基地和一個分散於人跡罕至地區的多處要塞的網絡,並配以完全效忠於伊斯瑪儀派下的尼查裏派事業的戰士。與傳統的列隊交戰的方式相反,他將單槍匹馬打擊敵人[21]。這便是我們今天所謂“政治恐怖主義”的起源。鑒於尼紮爾已死,它的發明者哈桑·薩巴赫決意從此與開羅一刀兩斷,自己行動。他開始著手建立一個無連續疆域、在地圖上不可劃界、由行動基地交織而成的網絡組成的國家。由哈桑·薩巴赫的追隨者和繼任者實施的伊斯瑪儀派恐怖主義統治就此開始了,它將令世界版圖上的一大塊區域聞之色變,統治持續近兩個世紀。

哈桑最先看中的是位於伊朗北部阿剌模忒的一座殘破的廢棄堡壘。阿剌模忒在本地方言中意為“鷹巢”,該地區憑借厄爾布魯士山脈及山中稠密的森林坐擁防禦入侵的天然屏障[22]。“鷹巢”坐落在一座高山頂部的一大片高原上,隻有經由一條險峻崎嶇的路徑才能進入。約建於860年,這座城堡理論上歸一個本地王朝所有,但後者早已棄之不管。

哈桑買下了它,於1090年4月9日星期三[23]進駐城堡,直到臨終也不曾離開。為了支付與城堡主人提前商定的極高售價,他當麵簽署了一張以賴斯·莫紮法爾——達姆甘的一位士紳——為付款人、價值3000第納爾的彙票。業主因對這位神秘買主的支付能力抱有懷疑,在等了很長時間以後才帶著彙票去見莫紮法爾。令他大為驚異的是,後者親吻了彙票,將其捧到眼睛之上以示尊敬,並當場以金幣全額兌付。這時伊斯瑪儀派的活動網絡已經在高效運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