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蒙古“災禍”(1 / 3)

《古蘭經》reference_book_ids\":[7188245041565928485]}]},\"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成吉思汗,原名鐵木真,生於1162年,他所創立的蒙古帝國囊括了中國大部分地區。當他於1219年率軍入侵伊朗時,花剌子模的沙王阿拉烏丁·摩訶末自1200年已經在此以蘇丹的頭銜(而非像阿杜德·道萊一樣以“萬王之王”的頭銜)統治了一段時間。阿拉烏丁·摩訶末受他母親圖兒幹合敦的影響很大,在後者的唆使下,他一心斂財,恃強淩弱,在強者麵前則奴顏婢膝。據說他統領著一支龐大的軍隊,最多時能召集四十萬兵馬。事實上,他卻是抵擋蒙古災禍、保衛國家的錯誤人選。

在蒙古人入侵前不久,阿拉烏丁·摩訶末身在帝國的邊界——突厥斯坦。正在此時,成吉思汗的一個兒子帶著一小支部隊為追趕一夥韃靼起義軍由此經過。盡管蒙古人立刻向蘇丹進行通報,表明自己對該國毫無戰爭企圖,但阿拉烏丁·摩訶末卻因蒙古部隊人數有限,可使他輕鬆贏得勝利,便下令發兵進攻。之後蒙古人第二次來信,向他保證他們隻想盡快離開該國領土,以避免任何戰爭衝突。而阿拉烏丁·摩訶末的回答是,他將所有身在他土地上的異教徒視為敵人,並維持進攻命令不變。

他的軍隊當然在人數上占有絕對優勢,但他的士兵年紀尚輕,缺乏經驗,紀律渙散。如此,雙方在第一天的對陣中沒有決出勝負。夜晚時分,蒙古人趁天還沒亮就拔營返回了。在撒馬爾罕稍做停留後,他們把阿拉烏丁·摩訶末軍隊戰鬥力薄弱、執行低效的現狀彙報給了成吉思汗。

阿拉烏丁·摩訶末像塞爾柱王朝的君主們一樣,也講突厥語,但他既不是阿爾普·阿爾斯蘭,也不是馬立克沙。盡管他像這兩位國王一樣夢想著開疆拓土,但他內心最渴望的卻是人們頻頻誇耀的中國珍寶。於是,他不顧近期才發生的邊界衝突,派出一隊使臣,向成吉思汗介紹他的王國的優勢和財富,當然還有他的軍力。他指定賽義德·巴哈奧爾丁—阿卜杜拉·拉齊——一位以睿智持重著稱的大臣——帶領這支使團。

當使團抵達兩帝國邊界,蒙古官員詢問他們的來意。在得知他們是伊朗“沙王”派來的使臣以後,守城官員殷勤地陪伴他們來到成吉思汗麵前,後者親切地接待了他們,並宣布,作為自己的私人朋友,他們可以隨意參觀。伊朗使團於是四處巡遊,並多次受到成吉思汗的接見,每次見麵成吉思汗都重申他對“沙王兄弟”的敬意。在餞行會上,他讓使團滿載禮品而歸,還特意召集數頭駱駝運送為沙王準備的禮物。他高聲說道:“告訴花剌子模的沙王,我希望我是東方的主人,他是西方的主人。我希望我們能夠和平相處,自由經商,商隊可以在兩國之間通行無阻。”接著他說道,“告訴他,成吉思汗是他的朋友和兄弟。”

使團回到蘇丹的宮廷後向阿拉烏丁·摩訶末忠實彙報了他們的所見所聞。令所有人大為吃驚的是,一心覬覦中國財富的阿拉烏丁·摩訶末聽後大發雷霆:“他怎敢把我當作兄弟,這是對我的大不敬。他應該受到征討和懲罰!”

成吉思汗對此毫不知情,於是一段時間後他決定向花剌子模國派出一支大型商隊,除了進行交易的貨物,商隊還帶去了贈予沙王的珍貴禮品。成吉思汗希望借此開啟兩國之間的貿易之路。

在訛答剌——進入邊境後的第一座大城市,守城總督海兒汗(也是國王的表弟)在見到商隊五百頭駱駝背上的財貨後利令智昏,向沙王和他姨母謊稱這支商隊其實是成吉思汗派來的奸細。他因此擅自將他們投入監獄,並沒收了他們的貨物。阿拉烏丁·摩訶末在他母親的敦促下,命令處決蒙古商人,並將他們的財物移送至都城。然而,一名蒙古駝夫成功逃脫,並回去將情況稟報了成吉思汗。後者認為應暫且保持克製,於是立刻派去三名信使,向沙王要求將屠殺“凶犯”,尤其是海兒汗送交蒙古,依蒙古法律對其進行判決和懲處。他們通知沙王在一周內給予回複。鑒於阿拉烏丁·摩訶末拒絕任何談判,成吉思汗的主信使對他說:“我的主人命我在遭拒的情況下給出這一口信:如果凶徒沒有送交我方處置,等待您的子民的將是成吉思汗狂怒的風暴和複仇的巨浪。”

聽到這一威脅,沙王怒不可遏,命人當場將信使斬首。自古以來不斬來使的規矩就這樣遭到蔑視和踐踏。

這便是伊朗曆史上最大的一場悲劇的導火索,而這一悲劇也將降臨在諸多其他國家的頭上[1]。

成吉思汗因對其對手的實力尚存忌憚,在遲疑了一陣後才於1219年發起了洶湧的報複行動。他最終做出這一決定也是因為他的帝國已然強大而穩定。不過,最重要的是,他受到的羞辱激起了他的報複欲。

他的第一個目標是訛答剌——整起事件的發端之地。蒙古部隊在成吉思汗兩個兒子的率領下進行了五個月的持續進攻,城門最終被一名守城軍官打開,此人可能以為如此便可保住自己和家人的性命。而攻城部隊最先做的就是懲罰並處決了這名叛徒;隨後,他們手刃了所有居民,並將死者的頭顱堆成多座血腥的金字塔。至於總督海兒汗,成吉思汗下令務必生擒。盡管他奮力抵抗,並躲至堡壘中,最終還是被抓獲並移送至成吉思汗麵前。他被倒吊起來,四肢被砍去,且在呼吸尚存時被斬首。

河中地區草木繁茂、名揚四海的城市布哈拉隨後遭到成吉思汗的親自圍攻。在多日抵抗後,各城區主管官員和當地“大人物”一同出城,請求赦免居民,並向入侵者打開了城門。他們真是大錯特錯!成吉思汗先來到大清真寺,將那裏保存的所有《古蘭經》扔到地上喂馬。接著,他登上敏拜爾(講壇),對民眾宣稱:“我是天神的憤怒在世間的化身!”他再次下令屠殺所有男人,並將婦女兒童賣為奴隸,最後以火燒全城為他的勝利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那麼與此同時,阿拉烏丁·摩訶末為使人民免遭屠戮都做了些什麼呢?

一些侍臣建議他逃走,但他的兒子劄蘭丁(未來的抗蒙英雄)則主張防禦和反擊。這位王子認為應該以極端手段展開戰鬥。不過事實上,沙王是個懦夫。他拒絕將王位,甚至拒絕僅將軍權交給他的兒子,在將他的母親和後宮以及他的財寶轉移到馬讚德蘭省東部的深山中以後,他沒有迎戰,而是退避至遠離前線的內沙布爾。當他的國家在垂死掙紮時,他安然如常,宴飲作樂,夜夜笙歌。

與此同時,成吉思汗穩步挺進。以宏偉的建築和燦爛的花園令他著迷的大城市梅爾夫也沒能招架住他的攻勢。在他的命令下,居民們被迫在四天之內全部遷出城市。他們被按照男女分開,兒童也與他們的父母分開。較年輕的女人被集中趕到野地,遭到士兵蹂躪後被屠殺。隻有兒童免於一死,被當作奴隸發送到遙遠的蒙古內地。

梅爾夫城內的數百座圖書館是舉世聞名的時代見證[2]。但整座城市被清空後便遭縱火焚燒,與之一同化為灰燼的是又一部分伊朗記憶。

在巴爾赫,居民以保命為交換條件,投降蒙古。成吉思汗接受了投降條件,但居民剛被驅趕出城,便在他的命令下悉數遭到屠殺,隨後城市也被燒毀。

在巴米揚之圍中,居民竭力抵抗,並殺死了成吉思汗的一個兒子。當巴米揚破城之時,成吉思汗下令,一如既往屠殺全部居民。不過女人們會有“特殊”待遇:全部被剖腹,孕婦將親眼看著自己的胎兒被砍成碎塊!

當成吉思汗在眾多蒙古王子的追隨下圍攻撒馬爾罕——這顆中亞的璀璨明珠時,負責城市治安的武裝人員僅對他進行了一般程度的抵抗。另一方麵,城中的宗教首領——謝赫伊斯蘭和大法官加齊·古紮特,大義凜然地走出城門,在無人陪同的情況下向成吉思汗請求赦免市民。後者同意赦免他們二人以及由他們選出的五萬名市民,隨後軍隊進入城市。如此三萬工匠得以生還,並被賜給蒙古將領做奴隸。但不幸的是,撒馬爾罕的軍隊指揮官阿爾布汗趁蒙古軍隊不備帶著一千名官兵成功突圍,逃離堡壘和城區,追隨國王去了。成吉思汗聞訊勃然大怒,不顧自己先前的“寬容許諾”,下令無差別屠殺所有居民,並毀滅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