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劍之子”和“好國王”(2 / 3)

這些宣言自相矛盾,含糊不清,與史實也頗有出入。事實上,納迪爾夢寐以求的是建立包括大流士和亞曆山大大帝在內的任何人都沒能實現過的功績。此外,莫臥兒皇帝的財富也吸引著他,而他也深知其政權頹敗、衰落的境況。於是,他的戰爭機器啟動運行。6月30日,喀布爾陷落;賈拉拉巴德也於9月18日被攻破。但為進入印度內地,他們必須穿過開伯爾山口,而這條海拔1700米、蜿蜒58公裏的通道是所有征服者的噩夢。納迪爾從他的密探那裏獲知白沙瓦的總督納薩爾汗派出兩千人攜帶數門火炮駐守在那裏。在手下幾位將軍向他表達了擔憂後,他決定從一條狹窄的山路繞行——這一戰績堪比迦太基漢尼拔的壯舉,漢尼拔於公元前218年為攻打羅馬讓自己的部隊攜戰象翻越白雪皚皚的阿爾卑斯山。納迪爾憑借這一策略攻陷了白沙瓦和拉合爾。1739年2月6日,通向德裏的道路已經暢通無阻。

莫臥兒皇帝任命海得拉巴土邦的穆斯林邦主尼紮姆·穆爾克為印度大軍的統帥。在遭到拒絕之後,他決定親自領兵迎戰納迪爾。鑒於他的兵將人數遠超對手,他自認為勝券在握。

這一正在籌備中的戰役因交戰雙方人數之眾而被視為軍事史上最偉大的戰役之一。印度一方擁有三十萬人、兩千門火炮和兩千頭戰象,而伊朗一方則隻有八萬九千人,其中包括兩萬步兵、五萬騎兵、兩千駱駝兵、配備了一百門火炮的五千炮手,以及五千皇家禁衛軍[6]。除了上述人數差異,兩軍的戰爭理念也頗為不同。印度一方,莫臥兒皇帝大張旗鼓地炫耀奢華:他的旅行帳篷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宮殿,他周圍有數十名身著綾羅綢緞的仆從服侍,美味佳肴都盛放在金器中,但他手下的士兵卻因為疏於管理而軍紀渙散。伊朗一方,各個層麵都透露出樸實無華:沙王的營帳樸素低調;管理層與各級官兵的餐食差別不大,都豐富而足量,但既不精致也不講究;至於士兵,他們軍紀嚴明、訓練有素,與他們的首領朝夕相處並充滿信任。所有這些跡象和它們所反映的現實將影響從1739年2月22日開始的戰爭走向。

納迪爾首先對前來支援的奧德土邦部隊進行了閃電突襲,後者在驚慌失措中潰散,其首領薩阿達·阿裏汗帶領為數不多的殘餘人馬與莫臥兒皇帝會合。從第二天開始,納迪爾便在距離卡爾納爾110公裏的地方切斷了通往德裏的道路,如此幾乎將對手全麵包圍。2月24日下午一點,印度一方開始炮擊,伊朗軍隊因此後撤。印度人以為已經取勝,便將戰象趕到陣地最前端,讓他們踩踏敵軍。而這正是納迪爾所等待的。他其實早已在陣地後方聚集了眾多駱駝,將它們用堆滿稻草包的平板兩兩相連。突然,他發出信號,打響了“駱駝對大象”之戰[7]。稻草包被點燃後,駱駝變成了一個個運動的火把,在瘋狂中它們驚叫著衝向綿延三公裏緊湊排列的戰象陣地。這些駱駝衝斷了敵人和戰象隊列,戰象在恐懼中掉頭朝印度大軍衝去。

無比的混亂轉變為血腥地獄般的場景。隨後而來的是又一波駱駝陣,納迪爾在每頭駱駝背上都裝置了一門輕型火炮,駱駝兵借此向驚恐萬狀的印度士兵開火。大將軍汗·杜蘭身負重傷,薩阿達·阿裏汗被擒。根據不同史料,印度人死傷了一萬至七萬,伊朗人死傷七千。

伊朗人僅用三個小時便打贏了這場戰役。雙方剩下的就是清點死者,救護數千傷者。納迪爾像以往一樣,先人一步前去照料受害者,而莫臥兒皇帝則滿足於躲在自己的營帳內發號施令。

這天晚上,死傷慘重的印度軍隊隻剩下兩天的給養了,士兵們紛紛脫逃,景象淒涼。在這頹喪的潰敗中堅持留守的隻有莫臥兒皇帝的營帳和他的親屬。此刻他們孤獨無助,為什麼納迪爾沒有給他致命一擊,將他們全部俘虜呢?事實上,在納迪爾看來這一漸漸脫離莫臥兒皇帝專製統治的印度領土過於遼闊,他的軍隊將難以駕馭,因此他尋求的是一種政治解決方案。另一邊,穆罕默德·沙指望憑借自己的財力退敵。於是,三天後,莫臥兒皇帝令尼紮姆·穆爾克作為使臣,向納迪爾提出用兩千萬盧比的戰爭賠款換取其撤兵。當時身為納迪爾戰俘的薩阿達·阿裏汗以中間人自居,他勸納迪爾拒絕這一提議,因為他在德裏將找到比這多得多的財富!

賠款提議遭拒,對薩阿達·阿裏汗的叛徒行為也毫無察覺,穆罕默德·沙正式承認戰敗,並請求納迪爾接見。隆重的歡迎儀式後,納迪爾在自己的營帳前接待了他。經過幾輪禮儀性的擁抱,他們開始用雙方都會的土耳其語(無須翻譯)進行交談。納迪爾以一段尖銳的批評作為開場白,列舉了自己對印度皇帝的各種不滿,而最終總結道:如果你們以誠相待,我們也將寬容大度。

根據他們締結的第一項協議,穆罕默德·沙將他的重型火炮和戰象交給納迪爾。納迪爾還想以征服者的身份進入德裏城,穆罕默德雖然極不情願也隻好屈從。隨後開始了進城儀式的談判。談判後雙方同意由印度皇帝騎馬陪在伊朗征服者的旁邊。於是,納迪爾即刻派使節到德裏,以便使人將封條布置在王室金庫和火炮存儲地,因為根據戰爭法則,這一切都歸他所有。

1739年3月20日,兩位皇帝一同朝都城進發。在進入德裏之前,納迪爾在一座皇家宅邸中收到了穆罕默德·沙敬獻的皇冠。作為印度的新主人,他希望這一進城儀式是喜慶的或至少是隆重的。為了贏得他新“臣民”的支持,納迪爾從馬鞍上懸掛的一隻口袋中掏出一把把混有金銀幣的錢幣,向民眾拋撒,同時他禁衛軍的士兵們也按照伊朗習俗向人群分發糖果。節慶活動看似進行得如火如荼。但在這表麵背後,眾多印度高官因恐懼民憤而請求伊朗兵將的保護。納迪爾聽取了他們的意見,命令兩千武裝人員負責警戒。但這一必要的預防措施接下來將會引起禍端。

3月21日,又是一年一度的納吾肉孜節——伊朗新年,穆罕默德·沙以聲勢浩大的儀式向納迪爾獻上祝福。下午,納迪爾也按照伊朗習俗向前者回訪拜年。他在皇宮的禮堂得到接見,四周的桌子上都擺滿了珠寶珍玩、名貴絲綢,穆罕默德宣布這是獻給征服者的禮品。納迪爾拒絕道:“印度的行省和領土對我來說就夠了。”之前已將自己帝國的一大部分割讓給納迪爾的莫臥兒皇帝表示讚同。但這一具有東方特色的角色遊戲並未就此結束,在幾番禮貌的請求、推讓之後,納迪爾最終“勉為其難”接受了印度皇帝的禮物。出於謹慎,納迪爾在儀式結束後立刻命人將所有物品清點登記後裝箱。這是否像印度和其他一些國家的史學家所記述的是一場“變相搶劫”?我們可以這樣認為。無論如何,這一消息很快傳出宮殿,兩名與宮廷過往密切的印度士紳挑頭號召民眾起義反抗伊朗占領軍——莫臥兒皇帝對此不可能一無所知。另有納迪爾已被謀殺的謠言推波助瀾。分散在城中或應印度權貴要求駐紮在他們宅邸前守衛的伊朗士兵成為暴動的第一批受害者。

傍晚時分,納迪爾收到了有關這一情況和受害人數的完整報告。他如往常一樣迅速做出反應。鑒於他的住所受到他禁衛軍的保護,納迪爾所做的第一件事是辟謠,並讓為他贏得勝利的資本——他的士兵們——放心,為此他在火把的照明下出現在陽台上。但這不足以令事態平息,起義者趁亂繼續殺戮伊朗士兵。兩位發起叛亂的印度士紳一度以為勝算在握——被嚇怕了的納迪爾將收拾行裝離去。但他們實在太不了解納迪爾了。天剛亮,他便在禁衛軍的保護下來到德裏市中心。當他站在大清真寺寬闊的階梯上時,人們向他投擲石塊並向他開火。受了輕傷的納迪爾立刻下令予以還擊,首先打了幾聲火炮,隨後他準許伊朗士兵砍殺市民、焚燒民宅。這就像是將饑餓難耐的野獸放出牢籠,讓它們肆意捕食鮮活的獵物。三千伊朗士兵衝向他們所見的一切活物,並將整座城市點燃。屠殺殘忍可怖,莫臥兒皇帝驚惶之下奔向納迪爾,請求他寬恕市民,後者應準。半小時後,殺戮停止,城市恢複平靜。這一次,伊朗士兵又反過來參加滅火行動。兩名暴動主謀被帶到皇宮斬首。據史書記載,這一暴力篇章共造成四千至七千伊朗人和約三萬印度人死亡。

莫臥兒皇帝留在自己的皇宮,處境尷尬:作為一位被廢黜的君主,他最多隻能當個進貢的附屬國國王。另一邊,納迪爾在這次血腥事件後,想要向眾人顯示自己才是無可爭辯的主人。如此,周五的禱告以向他致敬的方式進行,貨幣也以他的形象被鑄造出來,甚至連收稅也由他指派的人員參與監督。

收獲戰利品後,納迪爾慷慨地賞賜了自己的軍官和士兵。他還下達諭旨,對所有伊朗人免除三年賦稅。借此,他籠絡了人心。

作為印度戰利品的縮影,納迪爾帶回寶物的一小部分今天被收藏在位於伊朗國家銀行地下室的皇家珍寶展覽館,因為其中大部分都隨著時間流逝被偷竊、揮霍或遺失了。直到巴列維統治時期(1925年)才將這些珍寶申報為國家財產,並進行了清點登記和嚴格管控。僅存的這部分財寶已令人歎為觀止,這還沒有算上“象征波斯王權的孔雀寶座[8]”。

最後一個轟動一時的舉動,納迪爾為他的兒子,參加了此次遠征的納斯羅拉·米爾紮向一位印度公主求婚,印度一方接受了請求。婚禮慶典當日發生了一件流傳後世的事件。婚禮上,主婚人宣布新娘是帖木兒的後代,並詢問新郎一方該如何在結婚證明上填寫其七代祖先族譜(很可能意欲借此貶低納迪爾的身份)。納迪爾能找到什麼與之相配呢?麵對主婚人“陛下,我們該填什麼呢”這一問題,他答道:“你們就填,納斯羅拉·米爾紮王子——納迪爾之子,納迪爾——劍之子,如此這般直到第七代。”

婚禮慶賀完,為消除民眾對屠殺的記憶,納迪爾下令舉辦七天的全民慶祝活動。其中一個晚上還曾有五萬人前來參加慶典,活動期間向民眾散發了不計其數的禮物和錢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