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麵對現代化挑戰的伊朗(1 / 1)

伊朗似乎在卡裏姆汗的讚德王朝的統治下恢複了某種穩定。但事實上,帝國南部領土麵積銳減,周圍的列強也都虎視眈眈盯著伊朗的邊界,鑒於其地理位置的戰略意義,這已屢見不鮮。但這還不是最要命的。當西方世界步入了一場名副其實的文化、經濟、政治革命時,曆史上誕生過如此之多傑出文人和藝術家、如此光輝燦爛文化的伊朗帝國卻在整個18世紀沉睡不醒。薩非時代的繁華盛世早已成為遙遠的記憶,而它憑借創新的行政係統成功統一的疆域也再次落入久遠之前的分裂狀態。它曾經在世人眼中的東方燈塔的形象也化為縹緲的幻影。長年的戰爭令人民陷入貧困,他們隻求在艱難中勉強度日,已不再想卷入任何宏偉的計劃……事實上,連宏偉計劃本身也早已不複存在。這個國家再一次等待重建。這就是伊朗新王朝——卡紮爾王朝奪權時身處的嚴峻形勢[1]。

各個派別的史學家都一致鄙視這個源自土庫曼的王朝,但它在伊朗的統治卻為時不短,從1786年一直持續至1925年。我們不打算為它正名——鑒於它最終的失敗,這種企圖於事無補,但對它的研究使我們擁有更加清晰、中肯的視角,推斷出它為什麼、在哪些方麵沒有趕上在它周圍勢不可當、蒸蒸日上的現代化進程,以及它為使伊朗走出封閉狀態都做出了哪些貢獻。

注釋:

[1] 關於整個卡紮爾統治時期,請參閱Medhi Heravi,Qadjarieh, Washington,Ibex,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