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紮爾王朝在18世紀最後二十五年的強勢崛起源於一個出乎意料的人物的勇猛史詩,這個人就是阿迦·穆罕默德汗。他從屬於一個奇茲爾巴什[1]部族:卡紮爾部族。
這個原本粗野的遊牧民族是土庫曼人的一支,他們早期生活在裏海東岸的草原,以畜牧養殖業為生。在13世紀蒙古成吉思汗的進擊下,他們向西退至阿勒頗。兩個世紀後,在帖木兒的驅趕下,他們重又回到裏海沿岸,但這次是在獵物聚集的馬讚德蘭。這個被希羅多德稱為“希爾卡尼亞”的地區是伊朗的一個隘口,它憑借自身高山密林的險要環境,為卡紮爾部族的政治力量和獨立提供了關鍵優勢。
從16世紀開始,卡紮爾人像很多組成奇茲爾巴什的土庫曼部族一樣,也為薩非王朝效力。他們固然沒能躋身權力上層的奇茲爾巴什之列,但他們在擔任卡拉巴赫[2]、埃裏溫和阿斯塔拉巴德總督時以其向連續幾任沙王提供的殷勤服務成功獲利。其中位於馬讚德蘭的“明星城市”——阿斯塔拉巴德成為他們的重鎮[3],而其河畔的莫巴雷卡巴德城堡成為他們的領地。領導卡紮爾人的兩支對立派別正居住在這裏,他們是“牧羊人(科雍魯)”和“牧駱駝人(達瓦魯)”,前者占據城堡的上部,後者盤踞在城堡下部。薩非王朝十分倚重他們的忠誠度和戰鬥力,屢次派他們出兵抗擊突襲帝國邊陲的奧斯曼人、烏茲別克人和韃靼人。如此,這些卡紮爾可汗勢力逐漸強大並成為政權需要籠絡的支持者,他們名下富麗堂皇的住宅甚至出現在皇城伊斯法罕。
然而薩非帝國以1722年素丹·侯賽因和1726年塔赫瑪斯普二世的垮台而滅亡。事實上,“牧羊人”一族的頭領法特赫·阿裏汗早已多次向統治者提出警示,他甚至因為他的遠見卓識獲賜王室後宮中的一位嬪妃艾米內,盡管那些沙王始終對他的勸誡充耳不聞。於是,這對夫婦所養育的三個孩子中的長子——穆罕默德·哈桑汗很有可能是在艾米內尚未離開後宮前薩非沙王自己的激情果實。
這個家庭的故事很悲慘。1726年10月11日,法特赫·阿裏汗被“牧駱駝人”一派殺害,後者隨後掌控了阿斯塔拉巴德及其周邊地區,令“牧羊人”一派銷聲匿跡。艾米內攜子向東逃到土庫曼的另一支遊牧部族亞木特人之中避風頭。1739年,穆罕默德·哈桑汗迎娶了她母親的一個侄女,同為“牧羊人”一族的法特梅。他們結婚三年後,阿迦·穆罕默德汗[4]於1742年2月14日誕生,他的弟弟侯賽因·戈利汗也在下一年出世。
1744年,穆罕默德·哈桑汗在從“牧駱駝人”派係手中奪回阿斯塔拉巴德後,迷上了戰敗可汗派來的美女奸細紮拉。他們婚後生下了莫爾塔紮和穆斯塔法——阿迦·穆罕默德汗的兩個同父異母的弟弟。
憑借紮拉對丈夫的背叛和阿夫沙爾王朝納迪爾沙的支持,“牧駱駝人”的可汗奪回了阿斯塔拉巴德。“牧羊人”頭領穆罕默德·哈桑汗則開始了針對“阿夫沙爾篡權者”(他喜歡這樣稱呼納迪爾沙)的遊擊戰。在事先策劃好的陰謀中,他們於1747年6月19日成功刺殺了納迪爾沙。這一事件開啟了阿夫沙爾內部長達十三年的對繼承權的血腥爭奪。納迪爾之後又有三位沙王登上寶座。“第一位王位繼承人是納迪爾的侄子阿迪爾沙,他命人斬殺了所有表親,隻留下一個活口——納迪爾的孫子,十四歲[5]的沙魯克·米爾紮·阿夫沙爾,後者被囚禁在馬什哈德的王宮裏[6]”,我們在下文將再次提到他。
1794年,阿迦·穆罕默德汗將在五十二歲高齡加冕為沙王,而當前的他年僅七歲。他的父親因納迪爾沙的死而備受鼓舞,先後光複了阿斯塔拉巴德和馬讚德蘭省,於是阿迦陪同父親遠征阿夫沙爾人位於呼羅珊的領地。盡管這裏的阿夫沙爾人潰不成軍,阿迦卻被阿迪爾沙俘獲,並作為人質押送至馬什哈德王宮的城堡中。為使阿迦日後在王位爭奪中絕無任何可乘之機,他們殘忍地將阿迦閹割,如此他便無法生育後代[7]。如此的傷痛將複仇的欲望深烙在這個孩子的心裏,並在他的一生中指引著他的決定。
1748年7月6日阿迪爾沙在統治一年後被他的親弟弟易卜拉欣推翻,阿迦的囚徒生活也因此發生了改變。易卜拉欣在對阿迪爾沙施以盲刑[8]後,自立為沙王並釋放了阿迦。隨後易卜拉欣於9月24日被馬什哈德王宮的囚徒——納迪爾的孫子沙魯克·米爾紮殺死並取代。後者以沙魯克沙之名即位,時年十六歲。阿迦的父親——穆罕默德·哈桑汗與新沙王聯合,並獲得眾人夢寐以求的阿斯塔拉巴德總督一職作為犒賞,這也進一步鞏固了他在這一地區的權勢。
局勢風雲變幻。沙魯克於1749年被推翻,並於這一年的12月21日被米爾·賽義德·穆罕默德·馬拉希——通常也稱為米爾紮·穆罕默德[9]——施以盲刑並取而代之,後者因其母曾是薩非沙王蘇萊曼一世的嬪妃,他便以蘇萊曼二世的名號即位。幾星期後,一位將軍無視殘障者不能統治的慣例,重將沙魯克扶上王位……並弄盲了蘇萊曼二世。
穆罕默德·哈桑汗趁著國家權力頂端因混戰而自顧不暇的亂局,自行加冕為所有卡紮爾人之王,並將阿斯塔拉巴德和戈爾甘歸入其國土。當前他必須挑選一位繼承人:在法特梅的兒子——殘疾的阿迦·穆罕默德汗與紮拉的兒子——陽剛的莫爾塔紮之間,他會選誰呢?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前者勝出。於是,一個問題出現了:他將要統治的是什麼王國呢?
隨後的幾年時局依舊風雲詭譎,暗流湧動。阿富汗的阿紮德汗和巴赫蒂亞裏將軍阿裏·馬爾丹汗占據伊朗的野心在擱淺一時後卷土重來。然而,最終納迪爾沙的舊部卡裏姆汗·讚德[10]克敵製勝。為保證自己權力的合法性,他扶植了一個薩非繼承人——伊斯瑪儀三世,讓他於1750年6月28日登基,如此卡裏姆便在這一傀儡背後以瓦齊爾(“攝政王”)身份自居[11]。憑借自己強大的軍力,卡裏姆圍困了阿斯塔拉巴德城堡,穆罕默德·哈桑·卡紮爾此時輕率地與不幸的阿裏·馬爾丹汗結盟。戰局經曆了多次逆轉後,讚德一方最終取勝,而穆罕默德·哈桑汗隨即被“牧駱駝人”的可汗殺害[12]。
如此,1759年對卡紮爾家族掌權的希望按下了暫停鍵,揭開了阿迦·穆罕默德汗第二次囚徒生涯的序幕。這次他作為人質與父親的首級一同被送至設拉子。此次軟禁將持續十六年。當然,這次比馬什哈德的待遇要更加溫和寬鬆,因為“瓦齊爾·羅阿亞”——卡裏姆汗·讚德的新頭銜——據說是一位公正、開明、溫厚的王公。
在幾名家庭成員的陪伴下,阿迦在享受瓦齊爾的善意、不時結伴到圍牆之外狩獵的同時,一刻也沒有忘記令自己傷殘、父親喪命、族人忍饑挨餓的仇恨,並感應到一個偉大使命的召喚:重建薩非皇帝阿拔斯一世的伊朗。
當前,他必須保證他的勢力網絡不受傷害,而這個網絡由他的胞弟侯賽因·戈利汗在幫他維護。而且1769年,卡裏姆汗·讚德將後者委任為塞姆南省達姆甘城的總督,這一伊朗北部的省份海拔超過1100米。正是在這座城市,加汗·蘇茲的長子巴巴汗於1772年降生,他將成為卡紮爾王朝的第二任沙王——法特赫·阿裏沙[13]。然而,加汗·蘇茲為人狂躁易怒、急功近利,且不甘於在家族中屈居第二。於是,他公開對抗讚德政權,並於1777年被殺。當他的屍首被送回達姆甘時,阿迦·穆罕默德汗報仇雪恨、讓卡紮爾家族重返政治舞台的希望再次化為泡影。
1779年3月1日,卡裏姆汗·讚德逝世,一係列繼承權之戰隨之點燃。在狩獵出遊途中聽說這一消息,阿迦·穆罕默德汗與他的同伴們沒有返回設拉子,而是一路向北疾馳,逃至在他父親第二任妻子紮拉操縱下的阿斯塔拉巴德。在掃除了原有的卡紮爾勢力,並奪取了這一城市的控製權後,他與他弟弟的遺孀結親[14],而這使他喜出望外地得到了一個繼承人——年幼的巴巴汗。
在無所依恃的情況下,他開始籌劃一個頗具野心的計劃:鑒於讚德王朝占據著伊朗南部,伊朗北部便成為他的首選戰略目標,從長遠角度看,這可以成為他征服整個伊朗的跳板。但這裏的情況十分複雜:除了長久以來有意染指這一地區的奧斯曼人和烏茲別克人、控製著馬什哈德地區的阿富汗人以外,沙俄也在裏海周邊財富的吸引下對此地表現出強烈的興趣,而實用主義的英國人則在此看到了通往他們的殖民地印度的便捷商路。這一地區在18世紀末的地緣政治圖景已經預示出19世紀西方列強在此的戰略博弈。
憑借這些觀察,阿迦於1782年3月21日納吾肉孜節這天宣布定都馬讚德蘭省的薩裏。這個城市因為較少暴露在入侵風險之下而被阿迦視為符合他擴張計劃的理想都城。然而,在他麵前仍有兩個巨大障礙阻擋著他的去路:一方麵,卡紮爾部族內有相當一部分人並不聽從他的號令;另一方麵,就是紮拉的兒子——他的同父異母弟弟莫爾塔紮。他努力讓前者歸順,而且他簡樸的生活和漠視錢財的態度贏得了民心,並親赴各個社區,向他們解釋協調治理可以令當地居民獲得的益處。但莫爾塔紮及其兄弟對此百般阻撓,無意讓他輕鬆掌握權力。在幾回合的較量之後,阿迦最終戰勝莫爾塔紮。這場勝利來得很及時,因為眼看卡紮爾勢力崛起,讚德王朝決意出手。
在設拉子,自從卡裏姆汗·讚德死後,政權一直不穩。從1779年至1782年的三年中,先後有四任讚德國王繼位。一個名叫阿裏·穆拉德汗的人將他們都趕下了王位,並自行加冕。阿裏·穆拉德汗的一個妻子是阿迦·穆罕默德汗的姑姑。他不顧這位妻子的勸解,執意要與這個阻礙他將領土從現有的南部擴張到整個伊朗的卡紮爾爭權者進行一場殊死搏鬥,並為此派遣自己的兒子謝赫·維斯到馬讚德蘭對其進行圍剿。盡管初期戰事對謝赫·維斯十分有利,但他不慎被阿迦引入密林之中。他沒意識到敵人對本地地況了如指掌,於是阿迦反敗為勝,將讚德軍隊殺得片甲不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