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從此成為穆斯林世界裏首個自由的君主立憲製國家。“國家主權”從此屬於伊朗人民,他們將通過他們“選出的代表”行使這一權利。隻有人民有權將王位賦予沙王,他們自然也有權剝奪他的王位。
1907年1月3日,穆紮法爾丁沙在簽署憲章和第一屆民選議會開幕五天後逝世,他被安葬在古利斯坦宮毗鄰的一座圓形建築內。
他的兒子穆罕默德·阿裏之前一直擔任阿塞拜疆總督,以獨斷專行聞名。就在他去世的當天,三十五歲的穆罕默德·阿裏戴上了沙王的翎羽帽冠。此時國家正在沸騰。君主立憲製的建立並沒有在全國各地贏得一致的擁護,而且革命派本應在新政體下變為議員,組成政黨,但他們並不都具有這樣的意願。議會同時具有製憲議會、立法議會、國務院、最高法院的職能,每個人都想在裏麵統領一切,於是造成了某種無政府狀態。接著,意識形態上的嚴重分歧也暴露出來,表麵上的共識轉化成爭取自己理念獲勝的戰鬥。如此,有些宗教人士與立憲派分道揚鑣。他們中的一個,曾強烈反對外國幹涉的謝赫·法茲盧拉·努裏,通過政治傳單、伊斯蘭教令打擊議會成員、共濟會成員、“秘密巴布教徒”和無宗教信仰者。他聲明應該製定一部符合“伊斯蘭教法”規定的憲法,並反對民主,因為它將毀滅伊朗文化和文明。此外,被反複流放和召回的首相[3]米爾紮·阿裏·阿斯加爾汗於1907年8月31日在議會外遇刺身亡,這也標誌著各方紛爭達到了頂峰。
國際危機將進一步令伊朗國內政治局勢複雜化[4]。事實上,德國的崛起和威廉二世的野心令法國、英國和俄國憂心忡忡,而且俄國剛剛經曆了一場革命,並在1905年被日本打敗。英國人與俄國人此時決定捐棄前嫌,擱置雙方在伊朗和阿富汗的商業敵對立場,在法國部長泰奧菲勒·德爾卡塞的支持下言歸於好,後者希望結成三國同盟,以便在歐洲抵抗他們假定的德國擴張主義。於是,他們於1907年8月31日(伊朗首相遇刺當日)在聖彼得堡簽訂了一項協議,其中最重要的第一部分涉及伊朗,但他們卻從沒就此征求過伊朗政府的意見。該協議將伊朗國土分成兩個勢力範圍——俄國在北部,英國在南部,德黑蘭及其周邊地區將成為緩衝區,繼續作為伊朗政府的所在地。接著,俄國和英國軍隊便湧入“他們各自的”區域。沙皇的軍隊在從未請示當地政府(哪怕隻是走個形式)的情況下開始大肆逮捕並處決當地人,事實上,當地政府已經沒有任何權威了。
聽到這些直接入侵的通告後,民眾的反應是劫掠商隊、襲擊英國郵局……德黑蘭在被包圍的情況下城市之內仍可自由活動。在這一暴動的背景下,議會集中力量,於1907年10月7日起草了一份《基本法補充條例》,建立了《權利憲章》並闡明了治國體製。穆罕默德·阿裏沙盡管一直以來都將1906年憲法的通過歸罪於他父親的懦弱,此刻卻也簽署了這一《補充條例》,但他絕不想再做任何讓步。他甚至將全力以赴結束這一切,好回到更符合他獨裁意願的君主專製。此刻,他似乎麵對憲法做出了妥協,組建了一個內閣,任命一位曾在牛津大學深造的親英貴族納賽爾·穆勒克領導內閣,然後又任憑內閣通過一項裁汰冗員、節約開支的平衡預算方案,而反對這一預算的同盟於12月12日將納賽爾·穆勒克革職。無政府狀態在國內成為常態,1908年2月沙王遇襲,“這也切斷了國王與議會之間的所有橋梁。各個部門接連倒台,派係不斷分裂,使任何行政管理都難以為繼,混亂持續升級[5]”。
聽憑局勢一再失控之後,現在沙王決定收拾殘局。1908年6月23日,在由他祖父創建、由多名俄國軍官領導的精英部隊——利亞霍夫上校的哥薩克師的支持下,他策劃了一起政變。當議員們將自己反鎖在議會裏時,他對議會進行了炮轟[6]。議會被解散,眾多自由派領袖及其同情者都遭到逮捕和處決。但沙王的獨裁統治隻維持了一年。1909年7月,立憲軍從多個省份起事,重建憲法。1909年7月16日沙王被廢,但他拒不妥協,逃至俄羅斯大使館避難,隨後在英軍和俄軍的保護下流亡到敖德薩、伊斯坦布爾,最終於1925年在聖雷莫去世,他也是被迫流亡、身死他鄉的伊朗最後四位沙王中的第一位。
議會於1909年7月16日宣布將他尚不滿十二歲的兒子素丹·艾哈邁德(1909—1925年在位)立為國王。這一舉措雖有風險,但出於對祖先國土可能全麵分裂的擔憂,必須不惜代價維護伊朗的民族主義象征。於是,在小沙王成年以前,他的叔公阿裏·禮薩汗·阿祖德·穆勒克被指定為攝政王。
隨後的兩年中,議會通過了一係列重要改革措施:廢除按階級劃分的代表製度,為少數派宗教創建五個席位,將投票最低年齡從二十五歲降至二十歲,在首都和外省之間實現代表平衡……然而所有這些決定卻無法扭轉伊朗行將崩潰的趨勢,其政局極其不穩,內閣頻頻更換卻無實權,在1909至1920年間首相接連更換了二十次。至於首都,劫匪幫派在這裏大行其道。中央政權已經名存實亡:伊朗在外國壓力下分崩離析,以至於攝政王不得不在1911年一度中斷憲法的實行。正當戰爭鐵蹄在歐洲響起時,十六歲的艾哈邁德沙於1914年7月21日以盛大的典禮完成加冕。雖然伊朗宣布中立,但1914年夏季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令伊朗的局勢雪上加霜。因為伊朗無力令他國尊重其中立地位,隻能看著俄國、英國和奧斯曼軍隊紛紛占據其境內的多個省份而無計可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