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域記》reference_book_ids\":[6992925677406129165]}],\"4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2,\"start_container_index\":4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5},\"quote_content\":\"《大唐西域記》reference_book_ids\":[6992925677406129165]}],\"10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0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start_container_index\":10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quote_content\":\"《舊唐書》reference_book_ids\":[7072569318382259230]}],\"10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0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start_container_index\":10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資治通鑒》reference_book_ids\":[7077845868786764830,7077845868778359816,7078185810025008142,7077845868795153438,6883440117109754887,7220732984675011618,7255253493617789988,7077845868790942727]}]},\"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貞觀二十三年六月十日,李治任命長孫無忌為太尉,代理中書令,同時主持尚書省、中書省工作。如此一來,這三處機關都由長孫無忌一個人說了算,所謂三省分立,隻不過是長孫無忌的左手與右手以及腳趾的關係,無論哪個部位說了算,都是長孫無忌說了算。

長孫無忌還是謙遜的,他誠惶誠恐地向外甥李治表示:“陛下,您就別讓我主持尚書省的工作了,我堅決辭讓!”

其實,長孫無忌堅決辭讓隻是一個姿態,隻是不想讓群臣覺得他要獨攬所有大權,把尚書省讓出來可以堵住別人的嘴。

然而,李治現在太需要長孫無忌這個舅舅了,他需要舅舅把他扶上馬,然後再送兩程,所以他現在要拚命地往舅舅身上加工作。看到舅舅堅決辭讓尚書省主持工作的大權,李治也不勉強,他又給舅舅加了個名頭,這個名頭一加,舅舅照樣有宰相之實,同時又避免了風頭太勁。

長孫無忌的新名頭是以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

同中書門下三品,這是典型的中國式智慧,這個名頭是什麼意思呢?聽我慢慢說來。

太尉是正一品,三公之一,品級高,但實際是閑職,沒有實權,隻是把人架上去而已,位高,權不重。

同中書門下三品,是指比照正三品的中書令和正三品的侍中,中書令和侍中都是實權,因此同中書門下三品就是把你當成中書令和侍中使用。用現在的話說,相當於先委任你為排名比較靠後的閑職副委員長,然後在實際使用中卻當成有實權的部長使用。

同中書門下三品,對於唐代的官員而言是個重要的標簽。有這個標簽即視為你進入了宰相班子,沒有這個標簽,即使你是太尉或者是司徒,都是閑差,進不了宰相班子這個核心層。

在前麵我曾經說過,唐代的宰相是委員製,群相製,宰相不是一個,而是一群,三省的首長,即中書令兩人,侍中兩人,尚書左仆射和尚書右仆射,這六個人就是宰相,沒有宰相之名,但有宰相之實。除此之外,如果你的名頭後有“同中書門下三品”或者“參與政事”的字樣,那麼恭喜你,你也宰相了。

李治讓長孫無忌以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實際上還是把長孫無忌當成實質宰相使用,隻是沒有主持全麵工作那麼紮眼而已,其實最後的效果是一樣的,以長孫無忌的資曆和權勢,在那一群宰相裏,他不排名第一誰排名第一呢?盡管對外都宣稱排名不分先後,實際上在中國的政治體係裏,隻要有兩個人存在就一定會有排名,兩個科員,一定會有主任科員與一般科員的區別,兩個副主任,也一定會有主持工作副主任和一般副主任的區別,這就是中國式的智慧。

無論是主持尚書省工作也好,還是以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也罷,奮鬥了幾十年,長孫無忌終於得到了他想要的東西:六年前,他力排眾議力挺李治當太子,為的就是這一天。

在讀李承乾和李泰爭儲這段曆史時,其實很多人都有疑惑,為什麼長孫無忌最後會力挺李治,而對於李泰,就跟沒有這個親外甥一樣,難道李泰一直沒有做過長孫無忌的工作?

實際上,李泰不傻,他很精,他一定做過長孫無忌的工作,隻是工作沒有做通,最終沒能把長孫無忌拉到自己的陣營。

不是李泰的工作力度不大,也不是長孫無忌無動於衷,而是長孫無忌需要的,李泰根本給不了。試想貞觀年間的長孫無忌一直是李世民身邊的紅人,比房玄齡還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到這個時候他需要的是什麼呢?是更進一步!

更進一步,隻能是皇帝,但經曆以及操守決定,長孫無忌不會篡位,那麼不篡位又怎麼能獲得皇帝一般的權力呢?那就是攝政,代皇帝行駛權力。

要想攝政,皇帝本人年齡不能太大,像李泰這樣年齡的選手第一時間就被淘汰了,而十五歲的李治就是不錯的選擇。

李治任命長孫無忌為太尉,代理中書令,主持門下省,同時以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三大權力機關都處於長孫無忌的掌控之下,如此一來,不是攝政又是什麼呢?

沒有攝政之名,大行攝政之實。

沒有比這更好的結果,沒有比這更好的時代,此時的長孫無忌有些沉醉了,沉醉於自己六年前那場驚天布局,在妹夫李世民麵前紅透二十三年不倒,現在這個紀錄又將在外甥麵前延續。

或許長孫無忌會說:我喜歡紅,這是我的味道!

公元650年,李治改元永徽,甥舅聯手昂首走進新時代。

永徽元年,李治新時代的開始。

坦白地說,李治這個皇帝挺悲哀的,整個皇帝生涯,真正屬於他自己的時間並不多。在他皇帝生涯的前期,其實主政最多的是他的舅舅長孫無忌;在他皇帝生涯的中期,他那野心勃勃的皇後已經迅速崛起與他並稱“二聖”;在他皇帝生涯的晚期,皇後的力量似乎已經悄悄占據了上風,隻不過隔著一層窗戶紙,誰也沒有去捅破而已。

請問,李治先生,你什麼時候自己承包一段,自己說了算呢?

或許你會說:“這個,真沒有!”

玩笑開過之後,還是來說說李治新時代的初期,這個時代可以稱作長孫無忌的時代,為長孫無忌時代作最好注解的是那一場驚天動地的疑似謀反。

這場疑似謀反的引子是一位公主,高陽公主。

高陽公主,李世民的愛女之一,她還有另外兩個身份,房玄齡的二兒媳,房遺愛的妻子,深受李世民寵愛的她正是李世民指定下嫁到房家。忙於叩頭謝恩的房玄齡怎會想到,這位皇帝的愛女不但不是家族的祥瑞,而是房家的定時炸彈。

皇帝的女兒不愁嫁,皇帝的女兒更不好惹,身受恩寵的高陽公主,性格刁蠻,驕橫跋扈,房家上下都忌憚三分,他們知道娶進門的這位不是兒媳,而是女大爺,得罪不得。

對於這位女大爺,房家能忍就忍,能退就退,房玄齡的長子房遺直更是不輕易招惹這位弟媳,對付她的招數就是不斷退讓,直到退無可退。貞觀年間,房遺直以嫡長子身份受拜銀青光祿大夫,這是李世民給房玄齡的恩寵,指定由一個兒子接受這個官職,房遺直因為是嫡長子就得到了這份恩寵。

然而得到這份恩寵之後,房遺直卻渾身都不自在,他知道自己那個刁蠻弟媳正在背後惡狠狠地盯著他,不禁脊背有些發涼。算了吧,都是人家的東西,還是讓出去吧,讓給遺愛,她總沒話說了吧!

高陽公主沒話說了,李世民卻不答應了,自古以來恩寵均由嫡長子繼承,朕的女兒也不能壞了這個規矩,不準!

在李世民的主持下,高陽公主終究沒能把這份恩寵搶到手,不過她並不罷休,她一直在等待機會。

貞觀二十二年,老公公房玄齡去世了,高陽公主又鬧出了幺蛾子:分家!

在古代講究的是祖孫同堂,幾代不分家,要的就是一大家其樂融融的效果,盡管家庭內部也會齟齬不斷,但能不分家就不分家,這個觀念根深蒂固,甚至於在我出生幾年後已經進入了20世紀80年代,我的爺爺還苦口婆心教導我的父輩,打死也不願意分家,由此可見中國人的大家庭觀念多麼根深蒂固。

在高陽公主的攛掇下,房遺愛跟老大房遺直提出了分家,分財產,然而房遺直抱定房玄齡的囑托:不分!

房遺直的堅決觸怒了原本就不省油的高陽公主,女大爺決定,要折騰就折騰到底,馬上指使房遺愛向李世民參了一本,狠狠地告了房遺直的刁狀。

清官難斷家務事,李世民念在房玄齡的麵子上還是過問了這件事。一過問不要緊,這些齟齬事居然都是自己那位寶貝女兒折騰出來的,這個高陽,太不省油了。

在李世民的安撫下,分家事件暫時告一段落,並不是高陽公主徹底放棄了,而是暫且擱置,留待以後再議!

然而,折騰的人永遠是折騰的,李世民的寶貝女兒高陽公主用自己的事實證明,她就是一台永動機,生命不息,折騰不止!

發黃的曆史書證明,這是一個折騰的公主,一個不守婦道的公主,她與後來的太平公主一起營造了“唐朝公主都不太守婦道”的現象。事實上,守婦道的是大多數,不守婦道的隻是高陽公主為代表的一小撮。

與高陽公主傳出緋聞的是一個和尚,辯機!

堂堂大唐公主,居然與和尚私通,這也太有失身份了吧!

其實,也不算失身份,因為辯機不是一般的和尚,他是名和尚,他本人可能不太出名,但他的三個師兄都很有名,他的師父兼老板也很有名,他的三個師兄分別是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他的師父就是唐僧——玄奘,不同的是,三個師兄都是吳承恩演繹的,辯機則是貨真價實的。

貞觀十九年,玄奘從天竺回到了長安,隨身帶回了大批原文佛經,辯機就是在這個時候走近了玄奘。玄奘在長安弘福寺首開譯場之時,辯機便以諳解大小乘經論、為時輩所推的資格,被選入玄奘譯場,成為九名綴文大德之一。這一中年辯機二十六歲。

在玄奘的指導下,辯機編撰了流傳至今的一本著作《大唐西域記》,這本著作至今仍是研究唐代無法繞過的著作,記述了玄奘遊曆西域和印度途中所經國家和城邑的見聞,範圍廣泛,材料豐富,除了大量關於佛教聖跡和神話傳說的記載外,還有許多關於各地政治、曆史、地理、物產、民族、風尚的資料。此書問世之後,影響極大,至今還在再版發行!

辯機不僅有才,而且有貌,據他在《大唐西域記》卷末的《記讚》中敘述,他少懷高蹈之節,容貌俊秀英颯,器宇不凡,或許這正是他吸引高陽公主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