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陽公主與辯機和尚是如何相識的呢?

那是一場浪漫的野外偶遇。

那一天,高陽公主與房遺愛外出打獵,巧合的是,他們打獵的地方正好是辯機和尚的封地,在這塊封地上,辯機還蓋起了一處草廬,自稱廬主。就是在辯機的草廬內,高陽公主第一次見到了辯機,一下子被氣度不凡的辯機吸引住了,芳心為之一震。

一番攀談之後,高陽公主深深喜歡上這個有文化的和尚,在用罷午餐告別時,她不斷回望著辯機,她知道,她們兩人之間會有故事發生。

接下來就是男女之間的俗套,高陽公主與辯機迅速墜入愛河不能自拔,而房遺愛明明看到自己頭上的帽子變色,卻無可奈何,隻能暗自歎息。好在高陽公主也是個講究人,隨後自己出錢買了兩個美女送給房遺愛,以慰藉房遺愛失落的心,“沒事,我偷一個,我讓你偷兩個!”

然而紙是包不住火的,除非是燈籠紙。

現在燈籠紙也包不住了,辯機和高陽公主的緋聞還是傳了出來。

緋聞的源頭其實不是別人,正是辯機和尚本人,他大義凜然地說出這段緋聞不是為了吸引眼球,而是為了保命。

說起來,辯機身陷囹圄還是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盜竊案。這場盜竊案不知什麼原因查到了辯機的臥房之內,辯機原本跟這場盜竊案沒有任何關係,然而等捕盜的官員們搜查完臥房之後,事大了!

在辯機的臥房內沒有搜到這次盜竊案的贓物,卻搜出了比贓物更驚人的物件:皇家禦用珠寶、禦用枕頭。莫非這是一個專門行竊大內的江洋大盜?

為了保命,辯機和尚開始為自己辯護,不是偷的,是高陽公主賞的!

高陽公主賞的?你一個和尚,為什麼呢?

緋聞自此論斤稱!

沒有人比李世民更尷尬,也沒有人比李世民更憤怒,一聲令下,斬辯機和尚外帶高陽公主十餘名侍女,誰讓你們知情不報!

情人死了,老爹下的手,從此高陽公主對李世民充滿了怨恨。即使李世民去世,她也沒掉一滴眼淚,因為在她心裏,情人比爹重要。

李世民走了,能管束高陽公主的人已經不存在了,不安分的高陽公主又鬧騰了起來,還是老話題:分家!

房家分家的話題再次鬧到了皇帝麵前,而且兄弟倆相互控告,此時皇帝已經由年老的李世民換成了年輕的李治,年老的李世民還可以包容,李治卻不想包容。李治將房老大和房老二各打五十大板,老大房遺直貶出京城出任隰州(今山西省隰縣)刺史,老二房遺愛出任房州(今湖北省房縣)刺史,要鬧到外地鬧,總之別在長安城裏鬧。

房遺愛的分家鬧劇就此暫告一個段落,但這並不是最終結果。在將來的某一天,房遺愛和他的妻子高陽公主還會舊話重提,他們勢將分家進行到底。

其實,在鬧分家的同時,高陽公主一直也沒有閑著,在偷情這條第二戰線上,她也是很有收獲的。

告別辯機和尚之後,高陽公主又迎來了新寵,這些新寵各有各的特長,智勖和尚能迎占禍福,惠弘和尚能視鬼,道士李晃醫術高明,這三個情夫組合簡直是絕配,他們一起努力讓高陽公主的緋聞漫天飛揚。

除此之外,在政治上,高陽公主也沒閑著,居然安排掖廷令(皇宮監獄官)陳玄運監視皇宮動態,隨時向自己彙報。

她究竟要做什麼?或許連她自己都不知道。她隻知道,父皇李世民對她不好,兄弟李治對她也不好,小小的分家要求他們都不滿足,老皇帝小氣,小皇帝更小氣!

如果換別人當皇帝是不是會好一點呢?這樣的念頭在高陽公主腦海中一閃而過,她自己沒有在意,也沒有堅持。

背後無眼,此時的高陽公主並不知道,她的一舉一動其實都有人在意,而且很在意,這個人不會允許任何人影響目前的政局,因為這是他的時代。

是你,長孫舅舅?

貞觀年間,李世民曾經對三大名將進行了品評,李世民是這樣說的:“當今名將,唯李勣、道宗、萬徹三人而已。李勣、道宗不能大勝,亦不大敗;萬徹非大勝,即大敗。”

現在,李世民駕崩了,三大名將迎來了李治的時代,與當年的並駕齊驅不同,如今三人境遇,天壤之別。

李世勣,尚書左仆射,開府儀同三司(從一品),同中書門下三品,國之重臣;

李道宗,太常卿(祭祀部長),永徽元年加授特進(散官,正二品),閑人一個;

薛萬徹,貞觀二十二年除名流放象州(今廣西象州縣),永徽二年,授寧州(今甘肅省寧縣)刺史,衰人一個。

說起來,薛萬徹這個人跟侯君集一樣,城府不深,話太多。

薛萬徹一生之禍的起源來自貞觀二十二年那場遠征高句麗之戰。這場遠征相比於貞觀十九年李世民的禦駕親征算一場小規模戰役,但對於薛萬徹而言卻是一場大戰。

這次大戰,他出任青丘道行軍大總管,率甲士三萬自萊州泛海討伐高句麗,沿著鴨綠江逆流而上行進百餘裏,抵達泊灼城(今遼寧省丹東市東北)。泊灼城附近的守軍看到唐軍的架勢紛紛棄城而遁,隻剩下不知死活的泊灼城主所夫孫孤軍奮戰。

所夫孫率領步騎萬餘人挑戰薛萬徹,以為憑借這一萬多人就可以把薛萬徹趕回去,沒想到被趕回去的卻是他自己。薛萬徹派右衛將軍裴行方率領一支部隊與所夫孫正麵接戰,他自己則率軍繞到了所夫孫的側麵,兩軍同時攻擊,所夫孫扛不住了,所部潰散大半,所夫孫瘋狂逃竄一百餘裏。就在所夫孫以為自己安全的同時,薛萬徹又追了上來,這下所夫孫跑不了了,身子不再聽頭的話,薛萬徹幫他把頭搬了家。

薛萬徹趁勢進兵圍攻泊灼城,然而泊灼城因山設險,城外還有鴨綠江做天然阻隔,攻打數天,泊灼城依然固若金湯。此時,高句麗的援軍到了,浩浩蕩蕩,三萬餘人,兵分兩路向薛萬徹進攻。狠人薛萬徹隨即應對,兵分兩路退敵,刀鋒閃閃向高句麗援軍逼近。可能是以前被唐軍打怕了膽,前來援助的三萬高句麗軍隊剛跟薛萬徹接觸就迅速崩潰,四散逃命而去,薛萬徹雖然沒能拔下泊灼城,但兩戰大勝也算大功一件。

然而,薛萬徹這個人跟侯君集一樣,管得住自己的手卻管不住自己的嘴。薛萬徹最大的問題是話太多,說話太隨便,在軍中仗氣淩物,口無遮攔,侮辱同僚,辱罵屬下是家常便飯,心情不好的時候還發發牢騷,罵罵領導。

事實證明,這個不良習慣害了他一輩子。

從高句麗班師回朝,他人未到,彈劾他的奏疏先到。為了表示對他的恩寵,李世民第一次放過了他,說道:“上書者論卿與諸將不協,朕錄功棄過,不罪卿也。”隨後李世民取過那封奏疏,當著薛萬徹的麵燒掉了。(跟曹操學的!)

奏疏表麵雖然燒掉了,但還留在李世民的心裏,忍而不發,不是不發,隻是等待時機。

不久,薛萬徹的副手、青丘道副總管裴行方又將彈劾薛萬徹的奏疏放到了李世民的麵前,彈劾薛萬徹對皇上有怨氣,這一次薛萬徹躲不掉了。

薛萬徹與裴行方當廷對質,裴行方有理有據,薛萬徹理屈詞窮,慚愧地低下了頭。這時如果有人出來撈薛萬徹一把,薛萬徹還有得救,會有人站出來嗎?

同為名將的李世勣站了出來。李兄,有勞你了,薛萬徹在心中暗暗地說。

李世勣清了清嗓子,說道:“萬徹職乃將軍,親惟主婿,發言怨望,罪不容誅。”

啊,你是來落井下石的!

在李世勣的石頭下,薛萬徹困頓到了極點,最後李世民念及他曾經有功,再者也是自己的女婿,法外開恩,免除薛萬徹所有官職,開除出幹部隊伍,流放象州(今廣西象州縣)。

往前倒退八年,名將侯君集滅國高昌卻遭下獄;八年後,名將薛萬徹大勝高句麗橫遭流放。幸福的名將各有各的幸福,而不幸的名將,悲劇卻一脈相承。

從此,薛萬徹走上了與侯君集相同的道路,鬱鬱寡歡,牢騷滿腹,而那些牢騷之言,最終釀成了他的悲劇。

永徽三年,時任寧州州長的薛萬徹回京朝見,在見過李治之後,他又見到了一個老熟人,房遺愛。

論起來,薛萬徹與房遺愛還是連襟,他們娶的都是李世民的女兒,再者薛萬徹與房玄齡長期同朝為官,兩家還是有一些交情。現在薛萬徹與房遺愛更是有談不完的話,他們都被貶出京城,同是天涯淪落人。

盡管已經被貶三年,薛萬徹還是排解不了心中的怨氣,對著房遺愛說道:“我雖然現在腳有毛病,留在京城,我看誰還敢動我!”(今雖患腳,坐置京師,諸輩猶不敢動。)

房遺愛靜靜地聽著,頻頻點頭,他同樣被鬱悶的日子壓抑得有些透不過氣。

接下來兩人又進行了密談,具體談了些什麼,沒有人知道,事後,他們兩人對這次談話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解釋。

《資治通鑒》是這樣記載的:

萬徹因與遺愛謀:“若國家有變,當奉司徒荊王元景為主。”

而《舊唐書》則是這樣記載的:

遺愛謂萬徹曰:“公若國家有變,我當與公立荊王元景為主。”及謀泄,吏逮之,萬徹不之伏,遺愛證之,遂伏誅。

從兩書的記載來看,兩人的談話可能涉及“國家有變”,房遺愛對此供認不諱,薛萬徹則矢口否認,這又是一次天知地知的談話,至於究竟有沒有,究竟談沒談,天知道!

高陽公主、房遺愛、薛萬徹、李元景,這些人都進入了永徽四年長孫無忌擬定的謀反名單,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皇親國戚。

是的,打的就是你,皇親國戚!

荊王李元景是如何卷入謀反旋渦的呢?與房遺愛交往過密。

荊王李元景是高祖李淵的第六子,在李世民駕崩之後,他就成了李淵在世皇子中最大的一個。

李元景的履曆大體是這樣的:

武德三年,封為趙王;

武德八年,授安州都督;

貞觀初,曆遷雍州牧、右驍衛大將軍;

貞觀十年,徙封荊王,授荊州都督;

貞觀十一年,定製元景等為世代傳襲刺史;

後李世民廢除刺史世襲之製,轉任鄜州刺史;

高宗李治即位,進位司徒。

李元景之所以進位司徒,其實隻不過是李治和長孫無忌籠絡人心之舉,讓如此老資格的第一代皇子位列三公,為的就是給李治築起擋風的牆,所以李元景這個司徒說到底是個擺設,位高,權不重。

值得一提的是,此時位列三公的其實還有一個熟人,這個人就是吳王李恪。同李元景一樣,李恪在李承乾去世之後也成為同輩中最大的皇子,李治在繼位之後也把吳王李恪抬了出來,讓他出任司空。

如此一來,三公位置都滿了,太尉長孫無忌,司徒李元景,司空李恪,看似都是位列三公,但明眼人都知道,太尉是掌權的,李元景和李恪則是負責鼓掌的。

老資格皇子李元景會有不臣之心嗎?我很懷疑。

武德九年六月,李世民玄武門兵變時,他還是小孩,未必有什麼印象,進入貞觀年間,李世民前後統治了二十三年,而荊王李元景也當了二十三年大臣,現在進入了侄子李治統治的時代,難道他在此時動了心思?可能會,也可能不會。

其實李元景最終被卷入謀反旋渦,主要還是因為與房遺愛有交往,他倆之間有什麼淵源呢?

他倆是拐著彎的親戚。

李元景的女兒嫁給了房遺愛的弟弟房遺則,從這個角度論,房遺愛應該叫李元景一聲“遺則他嶽父”;同時房遺愛又是李世民的駙馬,從這個角度論,他應該叫李元景叔叔,無論從哪個角度論,李元景叔叔的輩分是跑不了了。

有叔叔的輩分,再加上親上加親,李元景與房遺愛的關係非常好,他們雖然差著輩分,但年齡很有可能相仿,因此無話不談。

最終李元景倒黴就倒黴在與房遺愛無話不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