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提前接班(2 / 3)

不過,乾隆不知道,他一生福氣連連,與生母出身低賤有很大關係。我們講過,乾隆是中國曆史上最幸福的皇帝之一。他之所以能這麼幸福,與他母親提供的遺傳基因密切相關。

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乾隆之所以能長壽,就是因為他有這樣一位母親。乾隆以前,清代的皇帝平均壽命不太高。從努爾哈赤到雍正,五位皇帝,平均壽命為五十四歲,而乾隆活到八十九歲,比祖先們的平均年齡高出了整整三十五歲。在乾隆的兄弟們當中,他也是最長壽的。乾隆兄弟一共十人,其他九人和他都不是同母所生。夭折了六個,活了四個,活下來的,除了乾隆,活得最長的也不過六十歲。乾隆皇帝身體素質之好,壽命之長,不光在清朝皇帝中是頭一個,在中國曆代也是絕無僅有。這說明什麼呢,說明乾隆母親的遺傳基因中有長壽因素。乾隆母親活了整整八十六歲。而且老太太一生身強體壯,特別好動,是中國曆史上罕見的特別喜歡旅遊的老太後。乾隆登基之後,每次出門,都得帶老太太一起走:老太太生前趕上乾隆四次南巡,一次也沒落下。除此之外,還曾跟著乾隆三遊五台,三登泰山,至於避暑山莊,那更是年年去。老太太去世前一年,八十五歲了,還居然跟著乾隆,登上了泰山山頂,而且一路步履甚健,腳步很穩。乾隆為此專門寫了一首詩說:“八旬五母仍康步,六十六兒微白頭。”(《乾隆禦製詩四集》)就是說,我六十六了,頭發都白了。我老媽呢,八十五了,身體啊,比我還好,走路噔噔的。

那麼我們肯定會問了,為什麼乾隆母親的身體這麼好呢?這恰恰因為她是出身平民家庭。本來滿族人因為一直生活在白山黑水之中,身體素質都很好,個個下馬能種地上馬能打仗,一年到頭不帶感冒的。但是進了北京之後,大部分滿洲貴族開始錦衣玉食,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身體素質不斷下降。你看雍正的其他妃子,都是出身於名門貴族,從小嬌生慣養,所以身體不好,生出來的孩子,都不結實,風一吹就感冒,一感冒就夭折。而那些下層滿族人,沒有那麼好的生活條件,反而保存了滿洲人在白山黑水中陶鑄起來的強壯和“皮實”。乾隆的母親鈕祜祿氏,就是因為出身低賤,從小一直幹粗活,所以身強體壯,一輩子沒鬧過什麼毛病。

那麼顯而易見,乾隆皇帝的身體素質遺傳自母親。乾隆天生擅長運動,敏捷性和平衡性極佳,各種兵器,上手很快,武功騎射,在清代諸帝中首屈一指。他精力極其充沛,天天日理萬機,很少感覺疲倦。這些都是母親的恩賜。

除了這一點,乾隆的性格也有很多地方像自己的母親。我們知道雍正皇帝這個人性格有點陰沉,沒有什麼親和力。而乾隆呢,卻很開朗、很活潑,很善於和別人交往,這一點也是來自自己的母親。

所以我們說,乾隆身上有三點贏得了祖父的喜愛,一個讀書好,一個武功好,一個性格好。這三好之中,起碼有兩好,來自母親的遺傳。所以乾隆從母親身上,得到的好處實在是太多了。

不僅是我們現代人,其實古人也是深知遺傳的重要性。古人說,父精母血嘛,父母就是孩子的模子。所以在康熙已經相中弘曆的時候,還是親自來到雍親王府,指名要看看乾隆的生母。那麼康熙見到乾隆的生母之後,會給出什麼樣的評價呢?

根據《清高宗實錄》記載,當時康熙命令一下,雍親王胤禛當然趕緊把“鈕祜祿氏”叫了出來。通房大丫頭鈕祜祿氏以前從來沒機會見到天顏。遇到什麼重要場合,都是雍親王的正福晉出頭,她隻能在後廚忙乎。這次一聽說老皇帝指名要見她,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匆匆打扮一下,趕緊出來跪在康熙皇帝麵前,心裏怦怦直打鼓,心想老皇帝這是要幹什麼呢?《清高宗實錄》記載,老皇帝命她抬起頭來,上一眼,下一眼,左一眼,右一眼,足足看了半分鍾之久,然後說了這麼幾個字:“果是有福之人,有福之人!”

那麼“鈕祜祿氏”到底長什麼樣?為什麼康熙連稱她是有福之人呢?今天故宮中還保留著一幅畫,叫《慈寧燕喜圖》。畫的是乾隆給他母親祝壽的情景。畫麵裏,老太太方麵大耳,看得出年輕時長得不算漂亮,但是很健康,骨骼很粗壯。在這次晉見公公之前,從來沒有人說鈕祜祿氏長得有什麼特點,但是康熙卻發現了這個兒媳婦有“異相”。因為她方麵大耳,鼻直口方,長得很喜慶,符合中國傳統相術中的“福相”標準。

所以康熙很滿意,給兒媳相完麵,回避暑山莊去了。留下雍親王胤禛心裏十分高興。因為他知道,自己離皇位,又近了一步。

那麼,對弘曆考察的最後一關也過了。胤禛通過弘曆這個砝碼來獲得皇位的設計,完滿地達到了目的。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秋天,康熙皇帝從避暑山莊回到北京,住進了暢春園。一個多月後,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皇帝就突然得病,崩逝於暢春園。胤禛在眾多皇位競爭者中成為意外殺出的一匹黑馬,獲得康熙的臨終授命,當上了皇帝。

那麼我們以上所講的,都是母親對乾隆的影響。父親雍正對乾隆的影響又有多大呢?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二十日,雍正皇帝正式舉行即位大典。我們知道,一個國家最高元首出來之後,還要做一件事,那就是選一個副手或者說“備胎”。比如美國在選舉總統的時候,還要選出一個副總統。一旦總統出了事,副總統就可以接班。那麼對於傳統中國來說,就是要確立一個太子,皇帝一旦有意外,太子就能頂上來。所以古人又稱太子為“儲君”,儲藏起來備用的君主。

所以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十七日,雍正親寫了一道傳位詔書,確定了下一代皇帝的名字。不過,和以前不同的是,雍正寫好了這道詔書之後,卻沒有把它公之天下,而是把它密封到一個小盒裏,派一個太監,放到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後。這就是中國曆史上一個著名的政治創新:“秘密立儲。”

雍正為什麼要秘密立儲呢?原因很簡單,他是借鑒了康熙晚年諸子爭立的教訓:如果早早公布了哪個孩子是太子,那麼這個孩子容易成為眾矢之的,成為別人攻擊算計的目標。所以,為了保護太子,雍正才采取這樣一個辦法。大家一般都會認為,這個辦法是雍正首創。沒錯,在中國曆史上,確實是雍正首創,但是在國外,其實古已有之。大家看《舊唐書·波斯傳》,上麵有一段記載:“波斯王初即位,密選諸子中才堪承統者,書其名字,封而藏之。王死後,大臣與王子共發封而視之。”就是說,波斯國王剛即位,就從兒子中挑一個有才能的,寫上他的名字,密封起來。國王死了,大臣與國王的兒子們一同打開密封,確定下一代領導人。可見,與中國唐代同時代的波斯,就已經實行了這個製度。雍正熟讀“二十四史”,所以我們有理由推測,他是從這段記載得到的啟發。

那麼,進行“秘密立儲”,從表麵上看,雍正是給全國人民出了個謎語,讓大家競猜誰是下一代君主。不過,這個謎語其實一點也不難猜。我們講過,雍正一生生了十個兒子,六個夭折,長大成人的有四個:弘時,弘曆,弘晝,弘瞻。弘時居長:比乾隆大七歲,但是從史書記載來看,雍正一直不喜歡這個孩子。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康熙皇帝曾經封幾個兒子的長子為世子,弘時作為雍正的長子,卻沒能受封。這說明雍正沒有向康熙推薦他。到了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又幹脆以“性情放縱,行事不謹”(《清皇室四譜》)八個字,把弘時開除出宗籍。幾天之後,弘時就莫名其妙地死了,年僅二十四歲。人們推測,他應該是胡作非為太出格,被雍正一怒之下賜死的。

弘時既然不被雍正喜愛,那麼雍正即位後,實際上可以選擇的孩子隻有兩個:弘曆和弘晝。不是還有一個小兒子弘瞻嗎?那是雍正十一年(1733年)才出生的,雍正立儲時還沒有這個孩子。那麼我們以前說過,弘曆和弘晝天資相差很多,雍正會選擇哪個,並不是難題。這是我們說這個謎語不難猜的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是康熙喜歡弘曆這個事,大家早就知道了。康熙剛剛去世,弘曆將成為再下一代君主的消息,就已經廣為人知了。

《朝鮮李朝實錄》記載,在康熙去世的第二個月,中國派到朝鮮來宣告這個消息的使臣,和朝鮮官員聊天時說過這樣一件事:

說是康熙皇帝在暢春園病重之時,知道自己這次好不了了,於是召來閣老馬齊,對他說:“我的第四子胤禛最賢,我死後立為嗣皇。胤禛第二子弘曆有英雄氣象,必封為太子。”

這說明,康熙指定弘曆為隔代太子這個事,在康熙去世後當年就傳到了朝鮮。連國外都傳遍了,那麼在國內當然也一定廣為人知,至少在朝廷上,人人都在談論這件事。

所以雍正登基之後,十二歲的弘曆實際上就已經成了皇太子。不過是一個不能公開身份的皇太子。

作為父親,雍正一生給了乾隆很多珍貴的禮物:

第一,他遺傳給了乾隆超高的智商。

第二,雍正把皇位作為遺產,穩妥地交給了乾隆。由於是秘密立儲,弘曆在做接班人的過程中,沒有受到曆史上其他太子那樣的各種威脅。這是雍正的恩賜。

除了這兩項之外,雍正還給了乾隆另一項寶貴的賜予,那就是成功的教育。

從雍正元年(1723年)開始,弘曆就開始作為接班人,被雍正精心培養。

我們縱覽中國曆史,可以說這樣一句話,弘曆的教育,是中國曆代皇帝中最為成功的。在即位之後,乾隆在政治生涯中表現出的知識麵之廣,文化功底之深厚,對中國曆史經驗之嫻熟,是一般帝王所遠不能及的。曆朝曆代皇家都非常重視太子的教育,為什麼弘曆的教育比一般太子都更成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