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提前接班(3 / 3)

我想有三個因素。

第一,是父親雍正的嚴格要求。

曆代帝王對待太子,方式很不相同。有的人,很早就開始讓太子處理政務。比如朱元璋立了朱標為太子之後,命令大臣們凡上給他的奏折,也給太子來一份,而且讓太子先拿出處理意見。康熙也是這樣,他立了胤礽為太子之後,自己親征噶爾丹,就讓太子坐鎮京師,直接處理天下大事。這樣做的好處,是讓太子早早積累起政治經驗,隨時能順利接班。壞處呢,是讓太子形成了自己的一批政治勢力,容易對皇權構成威脅。有的大臣一看老皇帝身體不行了,沒幾天了,就團結在太子周圍,不再聽皇帝的話。康熙晚年,就出現過這樣的事。所以雍正鑒於此,對自己的皇子管束極嚴,要求他們隻能老老實實待在宮中讀書,無事不得外出,更不得結交官員。即使是被秘密立為太子的弘曆也是這樣,你的唯一任務,就是專心讀書,實際政務,一點也不許過問。雍正對皇子讀書要求又非常嚴格,雖然日理萬機,還經常跑到書房中,親自考問孩子們的功課。所以有了這樣一個嚴厲的老爹,你要想不好好學習,那是不可能的。這是第一點。

第二,清代皇室,對皇子的教育,有一整套嚴密而科學的製度。

入關之後,清皇室對皇子讀書立下了規矩。乾隆時期曾經在軍機處任職的史學家趙翼在他的筆記《簷曝(pù)雜記》中寫過皇子上學的情景:

本朝家法之嚴,即皇子讀書一事,已迥絕千古。餘內值時,屆早班之期,率以五鼓入,時部院百官未有至者,惟內府蘇喇數人往來。黑暗中殘睡未醒,時複倚柱假寐,然已隱隱見有白紗燈一點入隆宗門,則皇子進書房也……

就是說,大清皇子讀書,要求之嚴,創了曆代之最。說我當初在軍機處值早班的時候,早上四點鍾就要入宮,當時其他文武百官還沒有到,天還一片漆黑。我也沒完全睡醒,一邊值班,一邊靠著柱子打瞌睡。但是這時候你就會看到,有一盞白紗燈,遠遠地走進隆宗門。這是什麼啊?這是太監送皇子們進書房上學的。現在的孩子們每天早上七點鍾上學,家長們一直在抱怨說太早了,可是清朝皇子,每天早上不到五點就上課了。

早晨五點上學,幾點放學呢?下午三點多。每天學習將近十小時。在書房裏,也和今天的學校一樣,每天都有固定的課程表。每天上午,有兩門課,一門是經史,一門是文學。經史就是“四書五經”“二十四史”。作為皇子,不需要參加科舉考試,所以用不著學習寫八股文,所以他們接受的教育,更有針對性和實用性,因此他們除了孔孟經典外,更多的是讀史,要從曆史的興亡得失中學到經驗教訓。另一門是文學,讀讀唐宋八大家,詩詞歌賦等等,學習寫作文,寫詩歌。下午也有兩門課,一是體育課,一門是語言課。體育課有些什麼內容呢?一是學習射箭;二是騎馬;三是槍械射擊,也就是使用鳥槍;四是武術,就是學習南拳北腿斧鉞鉤叉等。清代的皇子,出了很多武功高手,後來的道光皇帝,雖然我們都覺得這樣人不怎麼樣,鴉片戰爭打敗了,其實他武功不錯,還曾經自創刀法,共二百式,叫“二百連環刀法”,都有武術功底。下午除了體育課,還有語言課,什麼內容呢?學習滿語和蒙古語。滿語是清代的“國語”,當然要精通。清代號稱滿蒙一家,和蒙古族關係十分緊密,所以做皇帝你必須得會蒙古語。所以這些課程的安排文武兼備,種類齊全,科學合理。

皇子們學習的日程安排得很緊,十個小時中間隻有兩次休息。哪兩次呢?辰初二刻,也就是早上七點半,吃早飯。午正,也就是中午十二點,吃午飯。但是每次吃飯不超過半小時,而且如果你吃飯前老師安排背的書沒背下來怎麼辦?不許吃飯,給我接著背。我們今天的學生有寒假暑假,一年有三個月假期,此外還有周末,加起來有小半年時間不用上學。而皇子們呢,一年隻有六天假期,哪六天?皇帝生日,正月初一,端午中秋和皇子本人生日。有人說這不五天嗎?皇帝生日放兩天,加一起六天。除此之外,即使大年三十,也要上學。所以清代皇子們讀書,比今天的學生累多了。

教育抓得這樣緊,所以清代皇族,雖然是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造詣卻極深。清代皇帝的平均文化素質,要強於漢唐宋明的大部分君主。

第三,弘曆天資聰穎,讀書又非常勤奮。乾隆一生能取得那麼多成就,與他超人的勤奮是密不可分的。從六歲開始接受啟蒙教育到二十五歲登基,弘曆在書房中整整度過了十九年的光陰,每天的學習時間長達十個小時。他深知自己雖然已經被密定為接班人,但是由於是秘密立儲,自己這個接班人的地位並不是板上釘釘的。如果自己表現不好,隨時有可能被雍正秘密換掉,哪一天,寫個新名字,叫太監半夜三更爬到正大光明匾後麵給換了,那不就抓瞎了嗎?那麼,既然父親給皇子們的唯一任務就是讀書,他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把書讀好。乾隆自己說,“已乃精研《易》、《春秋》、戴氏禮、宋儒性理諸書,旁及《通鑒綱目》、史漢八家之文,莫不窮其旨趣,探其精蘊”(《樂善堂全集》)。就是說,“四書五經”、程朱理學,以及《資治通鑒》、“二十四史”、唐宋八大家,他都熟讀了。在整個中國曆史上,也很少有皇帝,像乾隆這樣在即位前接受了如此長期、嚴格、係統的教育。這對乾隆的性格也有強大的塑造作用。怎麼個塑造作用呢?它培養了乾隆超人一樣的毅力。乾隆一生生活非常有規律,有嚴格的計劃性,非常勤奮,每一分鍾都不浪費。

出眾的天資,使弘曆從康熙九十多名孫子中脫穎而出,被隔代指定為繼承人。那麼嚴格而係統的教育,為他打下了堅實的知識基礎。可以說,讀了十幾年書的弘曆已經成了一個合格的接班人。但是他還麵臨著一個關鍵的問題:什麼時候,才能接班。

傳統時代的政治不搞任期製,接班人什麼時候接班,隻取決一個事,那就是老皇帝什麼時候死。你看,英國查爾斯王子,從一九四八年一出生,就是接班人,到現在,六十九年了,還沒接上班。他母親伊麗莎白二世今年已經九十一歲了,身體還非常棒。伊麗莎白的母親比她還厲害,活了一百零二歲,如果伊麗莎白也活到一百零二,那麼查爾斯王子得八十歲才能接上班,你說誰能保證自己能活到八十歲?

弘曆也麵臨著這個問題。他的父親雍正,四十五歲才接上班。假設雍正能活到八十二歲的話,弘曆就得等到整整五十歲才能接上班。這你不能抱怨。康熙朝的太子,就是因為說了一句話,“古今天下,豈有四十年太子乎”,就是說,當太子怎麼能一當就四十年呢?這也等得太久了。這句話引起了康熙的懷疑,最後下場很慘。所以乾隆隻能等待命運的安排。

然而命運沒讓弘曆等太久,在他二十五歲這一年的秋天,父親雍正又送給了他第四項恩賜:讓他在最佳年齡就接了班。

雍正之死,也是清朝曆史上一個著名的懸案。關於雍正之死,有許多傳說。最著名的是說他被呂四娘刺殺。這當然隻是一個傳說而已,有很多漏洞,比如清代皇宮的保衛製度,不可能讓任何人能潛入乾清宮,這些我們不細講了。我要說的是,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傳說,是因為雍正的死非常突然,可以說是暴死,所以在民間引起了種種猜測。那麼雍正之死,真相到底如何呢?

後來雍正朝的大學士張廷玉在自己的《年譜》中回憶了那一天的經過。張廷玉是康熙朝的進士,雍正朝的大學士,是雍正最信任的漢族大臣。他晚年在自己的《年譜》說: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日,聖躬偶爾違和,猶聽政如常。廷玉每日進見,未嚐有間。二十二日漏將二鼓,方就寢,忽聞宣召甚急。

就是說,他習慣於早睡早起,因為他身居內閣,必須天天早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二日晚上十點左右,他已經就寢了,突然被一陣急劇的敲門聲驚醒。原來圓明園的太監前來傳旨,召他火速入園。

張廷玉趕緊穿好衣服,小跑著奔向圓明園,一邊心裏直打鼓,說我當官這麼多年,從來沒有在睡覺的時候被皇帝叫醒過。這是出了什麼大事呢?

等到來到雍正的寢宮,張廷玉大驚失色,雍正皇帝躺在大床上,已經兩目緊閉,呼吸微弱,不認識人了。

張廷玉在《年譜》中說自己當時“驚駭欲絕”。雍正那一年不過五十七歲,年齡並不算老,而且平日並沒有什麼大病。前兩天,也就是八月二十日,雍正身體確實有些不爽快,不過仍然辦事如常。就在今天仍然能正常地接見大臣。怎麼這麼快就不行了?

原來,是丹藥惹的禍。

雍正皇帝身體一直不太好,又是一個工作狂,成天加班工作,到了五十多歲,就感覺身體有點支撐不住了。雍正對道教很感興趣,他在後宮之中養了幾位道士,他們的任務就是為他提煉“仙丹”,讓他增強精力、延年益壽。馮爾康等著名曆史學家考證,確定原本沒有什麼致命大病的雍正,服用了含有劇毒的“丹藥”,提前離開了人世。

皇帝死得如此突然,朝中當然一片混亂。在張廷玉等人被召進圓明園的同時,雍正的兩個成年的兒子,弘曆、弘晝當然早早就已經守在雍正身邊了。那麼這兩個人,誰將是接班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