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如此大手筆地花錢賑災、減免賦稅,當然說明乾隆這個人很善良,關心民間疾苦。但是政治家的所作所為,遠遠不是用個人品質所能完全解釋的。在乾隆這些慷慨的行為背後,有一個深刻的政治動機。熟讀曆史的乾隆知道,饑餓的農民是國家最危險的敵人,而溫飽了的農民則是皇權最堅定的支持者。前麵,我們講過,乾隆即位之初,就總結了五種威脅皇權的因素,這些都是官僚體製內的因素。除了這五項之外,乾隆還總結了另外兩大外在因素,一個是敵國外患,就是外部侵略勢力。另一個,就是民間的起義,會從社會底層顛覆國家。因此為了江山萬代,乾隆必須減輕對農民的剝削,使絕大多數老百姓有飯吃。這是乾隆關心百姓生活的最主要原因。
那麼,除了救災和減免賦稅,乾隆在改善民生上,還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推廣紅薯、玉米等高產作物。
紅薯和玉米,原來都是美洲的作物。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是什麼呢?產量高,又耐旱、耐澇,什麼地方都能長。但是乾隆以前,這些作物雖然早在明朝末年就傳到了中國,卻沒有多少人種。因為老百姓不太明白這個新鮮事物怎麼種,特別是紅薯,需要到南方去引種,非常麻煩。乾隆積極鼓勵人們研究紅薯種植法,設立了科技貢獻獎,誰在這方麵有貢獻,就給誰獎勵。當時有一個福建監生叫陳世元,到山東做買賣,正好遇到山東旱災,種什麼什麼死,老百姓吃不上飯。陳世元說,你們聽我的,種一個新品種,叫甘薯,這東西不怕旱。老百姓不相信,陳世元說,你們種,到時候不收,我賠你們錢!說著自己捐錢出路費,從福建運來薯種,許多老百姓種了。到了秋天,大家到地裏一挖,好家夥,“子母鉤連,如拳如臂”,紅薯如同小胳臂那麼粗,一吃,甜脆可口,非常好吃。於是大家轟嚷動了,從此在山東推廣開來。乾隆聽說了這件事,賞陳世元一個官,叫國子監學正。山東按察使陸耀,這個人有點研究精神,親自編寫了一本《甘薯錄》,教大家怎麼種甘薯,效果不錯,被乾隆晉升為湖南巡撫。玉米也是在乾隆時期,在全國推廣開的。所以我們可以說紅薯、玉米是推動乾隆“全盛”的兩隻有力的助推火箭。正是這兩種作物的成功推廣,使乾隆朝的糧食產量創了曆史紀錄。中國曆代的糧食總產量是多少呢?漢朝是417億斤,唐代為626億斤,宋代為835億斤,明代為1392億斤。而到清乾隆晚期,一躍而達2088億斤,達到曆史最高水平(吳賓《論中國古代糧食安全問題及其影響因素》)。所以正是糧食不斷增產,才使乾隆朝發生人口爆炸,才支撐著各項社會經濟指標達到中國曆史的最高峰。
這是第四點,乾隆重視農民和農業。
第五點,我們還不能忘了,還有康熙和雍正的功勞。乾隆盛世,是建立在祖父和父親兩代奠定的基業之上。傳統中國之所以多災多難,主要原因就是統治者素質參差不齊,偶爾出現幾個雄才大略的人,也是隻能英明個二三十年,他死後他的政策就難以持續了,這就是人治的弊端。所以,中國古代曆史上很難出現長期連續的和平穩定時期。漢代的文景之治,不過四十多年,其間還夾雜著七國之亂。大唐盛世中的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也不過各自二三十年,中間還隔了一段相當長的政治動蕩時期。
那麼,隻有康乾盛世,持續了一百一十五年。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碰巧連續三位皇帝都是雄才大略,都是勵精圖治,這在中國曆史上絕對是小概率的事,也是中國曆史上唯一的一次。從康熙到雍正再到乾隆,三位素質一流的皇帝來了一次接力賽跑,就跑了個中國曆史的第一。
那麼好,以上,全盛之勢,各方麵的因素都差不多具備了。政治,經濟,前人打下的基礎。那麼還有一條我們沒有講,那就是軍事。我們以上說的都是文,那麼,一個盛世,必須是文武兩手都硬。為什麼呢?因為你需要強大的國防,來保證你文的方麵的成就。要不然,這些都是過眼煙雲,外敵一入侵,這些財富都成別人的了。宋朝經濟文化特別發達,經濟總量是唐朝的好幾倍,為什麼提到盛世,人們不提宋朝呢?因為它國防不行。所以我們最後一點,講講乾隆朝的軍事成就。
從康熙朝起,清朝邊疆地區就一直存在著一個強大的敵人,那就是準噶爾。
提到準噶爾,很多人可能沒什麼印象,但是我們說到明朝的一次著名的“土木堡之變”,可能很多人都知道。那是明朝正統年間,蒙古瓦剌部落的太師也先進攻明朝,明英宗率兵親征,說我要親自和蒙古人打仗,結果呢,在土木堡被蒙古人給俘虜了。那麼這個製造了“土木堡之變”的明朝瓦剌部落,或者叫西蒙古部落,其實就是清朝的準噶爾部落,不同的名字,同一個部落。所以這是一支軍事力量很厲害的部落。
在清朝入關後不久,準噶爾人就在中國西部建立了強大的準噶爾汗國,這在當時,在亞洲內陸是一個很重要的政治勢力。當時準噶爾的首領叫噶爾丹,他被中亞國家,認為是當時歐亞最偉大的三位統治者,哪三位呢?一個是西麵的俄羅斯彼得大帝,一個是東麵清朝康熙皇帝,中間就是他,“博碩克圖汗”噶爾丹,認為他們三個在歐亞大陸上鼎足而三,決定著亞洲的命運。噶爾丹製訂了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什麼計劃呢?第一步,統一天山南北,第二部,再統一整個蒙古,最後從清朝皇帝手裏奪過整個江山,恢複大元舊業。
乾隆戎裝圖
康熙皇帝麵對噶爾丹的這個勢頭,不得不兩度率兵親征,舉全國之力與準噶爾較量。那麼和準噶爾作戰,是康熙皇帝一輩子打得最重要的戰爭,每一個中學曆史教材裏都會提到這些戰爭。雖然打了兩次著名的勝仗,但隻是暫時扼製了準噶爾的勢頭,並沒能徹底消除這個威脅,準噶爾的實力仍然在。雍正九年(1731年),準噶爾再度內侵,清朝和它大戰於一個叫和通泊的地方,結果清軍大敗,西路軍三萬人差不多全軍覆沒。這是清王朝建立以來內外戰爭中失敗最慘痛的一次。雍正皇帝不敢再和準噶爾打仗了,給了人家不少好處,通過和平談判,暫時實現了邊疆的安定。但是,準噶爾的威脅,一直還存在在那。
所以當了皇帝之後,乾隆心中的一個大事就是關注準噶爾問題。自乾隆即位以來,清朝與準噶爾之間一直平安無事,一直在和和平平地進行著貿易。但是乾隆卻一直警惕地關注著準噶爾的一舉一動,不斷派人在邊界地帶,打探情報。乾隆十八年(1753年),乾隆皇帝得到了一個讓他很高興的消息,什麼消息呢?準噶爾發生內亂了。原來,準噶爾汗國原首領噶爾丹策淩病逝後,他的三個兒子為爭奪汗位自相殘殺,導致汗國出現動蕩。乾隆經過深入了解情況,全麵權衡,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要舉全國之力,派出大兵,徹底消滅準噶爾汗國。
這個決定出乎了朝廷上所有人的意料。為什麼呢?因為第一,雍正年間和準噶爾和談後,雙方已經處於和平狀態將近二十年了,乾隆即位以來,是一位太平皇帝,沒怎麼打過仗,全國上下已經習慣了和平,“人心狃於久安”。如今突然要大規模對外作戰,人們毫無精神準備。第二,在中國古代史上,中原王朝對待邊疆少數民族,極少主動發起攻擊,主要的辦法就是“羈縻”。也就是說,用金錢和布匹收買,或者嫁個公主過去和親,還從來沒有過雙方太太平平的,中原王朝主動去攻擊一個草原民族。所以乾隆發動平準之戰,在大家看來完全是自找苦吃。準噶爾並不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威脅,如果你不發動這場戰爭,曆史絕不會因此而指責你。如果一旦戰爭失敗,那麼後果是不能承受的,你二十年統治的成果會毀於一旦,乾隆自己也會身敗名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