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乾隆卻一定要發動這場戰爭。為什麼呢?因為乾隆皇帝的雄心、自信心和責任心在清代帝王中是首屈一指的。他對自己的能力極端自信,他也絕不僅僅滿足於自己統治的這一代平安無事。他對每件事的考慮,都是從“大清朝億萬斯年”這一大局出發,著眼於大清江山的永遠鞏固。他不僅僅要對自己的名聲地位負責,更要對子孫後代負責。現在,對內,他已經消滅了對政治的各種威脅。對外,他也要建立一個長治久安的外部環境。現在準部出現內亂,而清朝國力強盛,這是最終解決準噶爾問題,徹底統一中國的千載良機。
這一形勢,乾隆看得十分清楚。但是大臣們誰也看不了這麼遠。乾隆大力進行思想動員,說服滿朝文武,打了這場戰爭。從乾隆二十年(1755年)到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經過四年多艱苦戰爭,清朝終於徹底打敗了準噶爾,統一了全國。
這場戰爭的意義,非同一般。從那以後,大清最強大的一個敵對勢力被徹底消滅了,大清帝國的邊疆從此徹底平安。這是自成吉思汗以來,中國在邊疆地區獲得的最輝煌的一次成功,清朝的疆域也因此擴展到了最大。
所以平定準噶爾,有著巨大的標誌性。它標誌著乾隆盛世達到了“全盛”,也就是傳統國家治理基本完美無缺的階段。這在中國曆史上是第一次出現的。
那麼,為什麼說乾隆朝是“全盛”,而不說康熙雍正或者中國曆史上其他皇帝的統治時期是全盛呢?全盛有哪些表現呢?
首先,乾隆朝幾乎消滅了對最高權力的所有威脅,實現了前所未有的政治穩定。
我們說過,曆史上威脅皇權的勢力有以下幾種:一是敵國威脅,二是民間起義,三是權臣佞臣,四是太監擅權,五是後妃幹政,六是皇族亂政,七是朋黨之爭,這七種勢力在中國帝製時代,從來沒有被徹底平息過。甚至在雄才大略的康熙和雍正時期,也仍然存在敵國、權臣和朋黨的陰影。康熙朝前期,有以鼇拜為代表的四大權臣:康熙朝後期,各皇子紛紛與大臣勾結形成朋黨。雍正朝初期,也出現了年羹堯、隆科多兩大權臣。同時這兩朝又都存在準噶爾這個嚴重的外患。所以,這兩朝隻能說是盛世,不能說是全盛。隻有乾隆總結汲取曆代統治經驗,以極其高明的手腕,對內縝密陰柔地化解了鄂張朋黨,對外主動積極地消除了敵國力量,把這七種威脅化解到近乎無影無形的程度,確保了皇權的至高無上和政治紀律的高度嚴明。到這個時候,對大清江山安全的所有威脅,都消除了,用乾隆自己的話來說,“前代所以亡國者,曰強藩,曰權臣,曰外戚,曰女謁,曰宦寺,曰奸臣,曰佞幸,今皆無一仿佛者”(《清高宗實錄》)。這個情況,在中國曆史上是從來沒有出現過的。這是第一點。
第二,經濟總量巨大,國家財力雄厚。
由於乾隆在經濟上采取了比較得當的措施,比如我們前麵講的在發展農業上的種種措施,所以乾隆朝經濟發展很快。據統計,乾隆朝的GDP不但達到了中國曆史上的最高值,也占了當時世界GDP總量的三分之一,超過美國在今天世界經濟上的地位。
由於經濟總量巨大,乾隆時代國家財政儲備的雄厚也是空前的。康熙朝庫存銀兩平均三千多萬,雍正年間庫存銀平均四千多萬兩。那麼到了乾隆後期,國庫存銀在七千萬兩左右,這也是中國曆史的最高值。乾隆朝財政收入空前之高,也是“盛世”的主要標誌。
第三,軍事力量強大,國際地位高高在上。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統一準噶爾之後,中國疆域北起薩彥嶺,南到南海諸島,西起巴爾喀什湖,東至庫頁島,領土麵積一千三百多萬平方公裏。環顧四周,幾乎所有的小國,都是清朝的屬國,所謂“通譯四方,舉踵來王”,“以亙古不通中國之地,悉為我大清臣仆,稽之往牒,實為未有之盛事”(《清高宗實錄》)。就是說,那些以前和中國沒有交往的國家,也都來進貢,這是曆史上前所未有的情況。那麼向清王朝舉行朝貢之禮的國家有哪些呢?東麵有朝鮮、琉球,南麵有安南、暹羅、南掌、柬埔寨、緬甸、呂宋、文萊、蘇祿,西北則有安集延、塔什罕、拔達克山、博洛爾等等等等。就是漢唐時期,也沒有過這樣的氣派恢宏。
大清國道程圖
值得特別強調的是,清代對邊疆地區的實際控製力前所未有。漢唐元明強盛之時,中國版圖也曾經十分巨大,不過那其中許多邊疆地區都隻是對中央政府名義上的服從,中央王朝對它們缺乏實際控製力,比如萬曆皇帝當初控製努爾哈赤部落,就是很鬆散的、名義上的,所以後來才導致滿族的興起。隻有到了乾隆盛世,中國才真正對版圖內所有土地都做到了強有力的控製和管理,使邊疆地區真正成為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一點都是以往任何朝代都無法望其項背的。
第四,乾隆朝的人口數達到空前的數目。
在清代以前,中國人口多數時間在兩千萬到七千萬之間徘徊,隻有少數幾個曆史時段突破過一億。乾隆六年(1741年),做了一次人口統計,全國人口是一億四千三百萬。那麼,到了乾隆六十年(1795年),全國人口統計數字是多少呢?是二億九千七百萬,將近三個億。乾隆統治五十多年,使人口翻了一番,人口總量比中國曆史上以前的最高值,增長了兩倍多,這是中國曆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的情況。18世紀初,就是康熙晚年,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比重是多少呢,百分之二十三點四,不到四分之一。到這個世紀末,就是乾隆統治末期,是多少呢,達到了百分之三十四,三分之一還要多。(《康乾盛世曆史報告》)乾隆朝以不到世界十分之一的領土麵積,養活百分之三十多的世界人口,又能長期保持社會穩定,這談何容易。這說明,乾隆皇帝的統治效率是非常高的。
因此,乾隆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759年,準噶爾戰爭勝利的消息傳來,四十九歲的乾隆悲喜交集。他立刻連續拜謁了景陵和泰陵,向康熙和雍正皇帝彙報這一喜訊。一是兩朝遺誌終於圓滿實現,清王朝最大一塊心病被徹底根除;二是他的統治已經全麵超越了祖父和父親,他可以十分自豪地向他們彙報自己的統治成績了。在父祖陵前,乾隆想到他們對自己的期待,想到自己這些年為了完成他們遺誌所做的艱苦努力,乾隆不禁悲從中來,痛哭失聲。
所以平定準噶爾之後,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起,“盛世”“全盛”這些詞彙開始頻繁地出現在清朝臣民的口中。乾隆自己也宣稱:“比年以來西域大奏膚功,國家勢當全盛。”(王先謙《東華錄》)大清進入了全盛階段。確實,曆史學家公認,這一年起,乾隆王朝登上了巔峰階段。
那麼,我們總說,水滿則溢,月盈則虧,盛極必衰。一個人爬上了峰頂,那麼也就意味著,他再往下走,就都是下坡路了。乾隆朝達到全盛狀態之後,遇到了許多中國曆史上沒有遇到的新問題、新情況。這些問題,用老辦法,已經不能解決了。比如人口問題和國際環境的變化。麵對中國曆史上從來沒有過的巨大人口壓力,麵對西方世界的挑戰,乾隆將如何應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