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reference_book_ids\":[6973916654119947294]}]},\"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乾隆的前半生,基本上是進取和向上的,因此成功是他前半生的主色調。然而中國有句古話,月盈則虧,盛極必衰。出現全盛之勢後,大清王朝也遇到了許多前所未有的新問題、新挑戰。
那麼,大清王朝出現哪些新問題呢?讓我們從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中的一件事講起。
我們說,乾隆即位之初,勵精圖治,聚精會神處理國務,沒有功夫遊山玩水。直到乾隆十六年(1751年),天下基本大治,乾隆才開始效仿他的祖父康熙,進行了第一次南巡,六年之後,他又進行了第二次南巡。
乾隆南巡,離開北京,走到了山東。有一個退休官員,叫彭家屏,從河南老家跑到山東來迎駕。皇帝巡視的路上,各地官員要積極迎駕,到路上去迎接皇上,表示自己對皇上有“犬馬依戀之忱”,就是對皇帝很有感情。這個彭家屏,就是河南夏邑人,康熙六十年(1721年)的進士,後來在官場上一直做到江蘇布政使,因為皇帝不喜歡他,前兩年告老還鄉了。這一次聽說皇帝南巡,他特意從河南風塵仆仆趕到山東。那時候從河南到山東,可不是坐兩三個小時動車的事,要在路上走好幾天。
為了見皇帝一麵,在路上奔波了好幾天,乾隆很感動,說明人家對我這個皇帝,有感情,所以還是接見了他。一見麵,乾隆就問,你們河南,莊稼長得好不好啊?老百姓生活得怎麼樣啊?乾隆見了每個地方官,都習慣這樣問問當地的情況。
彭家屏一聽,趕緊往前跪爬半步,說皇上啊,您可問著了,我這次正想跟您彙報這個事呢。我老家夏邑,去年受了災了,發了大水,莊稼都淹了,一點收成沒有。老百姓吃不上飯啊,流離失所,到處要飯。可是,河南巡撫圖勒炳阿成天向皇帝報喜不報憂,不向皇帝報告災情,也不積極救災。彭家屏說,皇上,圖勒炳阿這個人,當巡撫不合格,您哪應該罷他的官!
聽了彭家屏的話,乾隆一愣,我們在前麵說過,乾隆即位後,一直很重視百姓的疾苦,特別重視救災這件事。乾隆最痛恨的就是敢於向他隱瞞災情的官員。所以聽說有人向他隱瞞了河南的災情,他很重視。
但是乾隆對彭家屏的話,也是將信將疑,為什麼呢?第一,圖勒炳阿是旗人,因為精明強幹,會辦事,所以乾隆提拔他做了河南巡撫,也就是相當於今天的省長,乾隆是特別賞識圖勒炳阿這個人的。他認為圖勒炳阿不至於這麼明目張膽地欺騙自己。第二,乾隆是一個非常強調綱紀,也就是紀律的人。那麼按照朝廷的綱紀,返鄉的官員,應該安分守己,不能幹預地方公事。那麼彭家屏以一個退休官員的身份,告自己老家的現任巡撫,讓乾隆替換巡撫,是違反綱紀的。第三,我們剛說過,乾隆不喜歡彭家屏。為什麼不喜歡呢?我們說過,乾隆最痛恨的是大臣們搞朋黨,而彭家屏當官的時候呢,就有很深的朋黨習氣。早在雍正年間,他就積極投靠雍正的寵臣李衛,我們看過《雍正王朝》這部電視劇的朋友,都會知道李衛這個人,攻擊李衛的對頭鄂爾泰,所以乾隆對他的印象很不好。正是因為乾隆討厭他這一點,所以前兩年,還沒到年齡,就讓他提前退休了。
因此聽到彭家屏狀告圖勒炳阿,乾隆的第一反應是懷疑彭家屏和圖勒炳阿這兩個人有個人恩怨,所以彭家屏想找機會搞掉自己的敵人。所以乾隆當時做了一個決定,先查明真相再說。乾隆命令彭家屏回到河南,會同圖勒炳阿一起,到河南西部去實地查勘災情,共同向他彙報。
那麼,有人可能問,你讓圖勒炳阿自己去查勘河南的災情,能得到真實的情況嗎?別急,這隻是明的一手,與此同時,還有暗的一手。乾隆采取了一個極為秘密的措施。他把自己身邊的一個非常信得過的人,叫觀音保,叫了過來。這個人的官職是步軍統領衙門的員外郎,相當於今天北京衛戍區高級軍事參謀。乾隆對他說,我交給你一個秘密任務,你啊,回去趕緊化一下裝,化成什麼呢?戴上瓜皮小帽,裝成一個商人,你到河南夏邑去一趟,看看那到底災情如何。
這個措施,典型地反映了乾隆的行政風格。乾隆這個人,太精明,心眼太多了。他雖然很欣賞圖勒炳阿,但是也不是百分之百地信任。所以才采取了暗訪這種方式。
安排完了,乾隆繼續上路南巡。這第二次南巡,乾隆到了蘇州、杭州和南京,玩得非常盡興。這次南巡,乾隆發現,江蘇浙江這些地方,比六年前第一次南巡,經濟更加發達,百姓生活更富庶,天下已經呈現極盛之勢,所以乾隆皇帝心情非常好。在回程的路上,四月初七日,乾隆走到了江蘇與山東交界,一個叫澗頭集的地方。乾隆望著大轎外邊爛漫的春色,詩興大發,打算做上一首詩。我們知道,乾隆是中國曆史上產量最高的詩人,一有時間就想做首詩。
就在這個時候,噶噔,大轎一下子撂地下了。乾隆伸出頭一看,前麵護兵似乎和什麼人在那爭執起來了。
原來禦路上,跪著兩個破衣爛衫、瘦得皮包骨的老頭兒。
傳統時代,皇帝出行,是有著極為森嚴的規矩和排場的。一般情況下,皇帝想從哪走,提前一年就會修出一條禦路,這條禦路,要墊著新鮮的黃土,用碾子壓得如同打穀場一樣光滑。這條路呢隻能踏上皇帝一個人的足跡,連給他抬轎的轎夫,都隻能走在兩側的輔路上。誰要是不小心踏上禦路,那就是犯了大不敬之罪。所以以前沒出現過普通老百姓突然闖到禦路上來的情況。因此乾隆非常驚訝,趕緊讓侍衛把這兩人帶到轎前。
兩老頭哆哆嗦嗦跪在乾隆麵前,乾隆問,你們,怎麼回事?兩老頭說,我們啊,是河南夏邑,就是河南西部的一個縣的人,我們來找您,是因為我們那地兒遭了水災了,災荒非常厲害,老百姓吃不上飯,實在活不下去了。所以我們才來找您反映情況,請您救救我們啊。
乾隆一聽,眉頭緊鎖,這才又想起彭家屏向他反映的事。因為在南方一路玩得很高興,乾隆已經把派人查訪這個事就放到腦後了。聽這兩個老頭這樣一說,乾隆才想起來,哦,對,這個事還沒處理呢。我們前麵不是說,乾隆派人去暗訪了嗎?雖然觀音保暗訪還沒回來,但是一看這兩個災民這個皮包骨頭的樣子,可見災情不輕。看來,彭家屏說的不是沒有道理,這個圖勒炳阿確實是個報喜不報憂的官,得好好處理一下。
不過乾隆沒有馬上下旨意,因為既然已經派人暗訪了,那麼還是先等等,等觀音保回來,再決定如何處理,不在這一兩天。乾隆命人把兩個老頭當成證人帶著一起北上。不料兩天之後又出現了一個意外事件。四月九日,乾隆一行走到山東鄒縣的時候,突然路邊又冒出一個人,來攔禦轎。乾隆一看,這個人,同樣是衣衫襤褸,同樣是一口河南口音。一問,又是河南夏邑人,叫劉元德,也是來反映災情的。
乾隆這下子,停到這,不往前走了。
為什麼不走了呢,是不是決心在這把這件事處理掉呢?不是。乾隆想到了另外一層的事。
乾隆這個人,我們說過,心思非常細,也非常多疑。他想,彭家屏剛剛返回夏邑去調查災情不久,就出現了連續兩起河南夏邑人來攔禦轎。這難道僅僅是巧合嗎?當時從河南西部,跑到山東,好幾百公裏,起碼要走上十天半個月,一路上吃喝住宿,得相當一筆路費。一個災民,手裏哪來的錢?背後,說不定有人支持和策劃。乾隆從二十五歲登基,曆經了種種複雜的政治事件,所以他思維方式,越來越習慣於把任何事都看成陰謀,所以乾隆懷疑,這很有可能不是一起普通的老百姓自發反映情況的事,而是由返鄉大臣彭家屏在背後策劃,讓這些普通百姓不斷出麵,試圖扳倒河南巡撫圖勒炳阿的一起政治陰謀。
要真是這樣,那可是大清政治中一個非常危險的苗頭。為什麼?這是以下犯上,嚴重破壞綱紀的行為,如果開了這樣一個頭,別的省也效法這種方式來驅趕地方官,地方上還能有寧日嗎?
所以乾隆下令,立刻審問這三個災民,查查背後有沒有主使的人,主使的人是不是彭家屏。
在嚴刑拷打之下,審訊有了結果。頭兩個來反映情況災民,沒收到什麼資助,也與彭家屏沒有任何關係,是自己一路要飯走到山東的。而第二起攔轎的災民劉元德則交代,他來山東,確實有人給拿了路費。不過給錢的不是彭家屏,而是夏邑縣的一個秀才段昌緒和一位武生劉東震,這兩個人共同資助的。這兩個人鼓勵他去找皇帝反映情況,他們想扳倒的倒不是巡撫圖勒炳阿,圖勒炳阿離他們太遠,他們要告的是當地縣太爺,縣邑知縣孫默,這個人不好好救災,全縣人都很痛恨他。段昌緒和劉東震對劉元德說,咱們把這樣的壞官趕走,是造福全縣的大好事。
審問結果報上來,乾隆一看,果然部分被他猜對了,確實是有人在背後組織這個事。乾隆判斷,夏邑可能確實有點災情,因為河南地處黃河中下遊,自古以來本來就多災多難。不過這次水災應該不會太嚴重,所以圖勒炳阿才沒有向自己彙報。但是有些不安分的人卻借著這點災情,試圖扳倒朝廷命官,這還了得?所以乾隆決心好好處理一下這件事,對這些老百姓來一個殺一儆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