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這個時候,到河南暗訪的那個官員觀音保,回來了。
觀音保這個人是乾隆最信任的親信之一。他對乾隆特別忠誠,辦事特別周密。所以聽到他回來,乾隆趕緊讓他進屋。
幾十天不見,觀音保的模樣乾隆簡直都認不出來了,瘦了一大圈,渾身上下都是塵土。
觀音保搶步上前,給乾隆請了個安,說:“皇上,夏邑之災,並非尋常水災,而是百年不遇的大災!”
觀音保彙報說,夏邑遭災已經連續兩年了,由於多年重災,縣城裏遍地都是乞丐,城門外到處都是屍體。全縣物價奇高,隻有人價極低,滿大街都是賣兒賣女的。為了證明自己的調查結果,觀音保還特意在災區買了兩個孩子。
“哦?還買了兩個孩子?花了多少錢?”乾隆問。
“四百八十文。”
那時的四百八十文約合現在多少錢呢?九十六元人民幣,就是說一個孩子四十八塊錢,這個錢,今天也就買兩個豬蹄。乾隆還以為自己聽錯了:“什麼?四百八十文?兩個孩子加在一起嗎?”
觀音保說,“對啊”,說著,從身上掏出一張紙,呈給乾隆,乾隆接過來一看,是一張賣身契,價錢寫得清清楚楚。
乾隆看完了,臉色沉了下來,半天沒有言語。看來,彭家屏和三個老百姓反映的情況是千真萬確,夏邑縣的縣令孫默和河南巡撫圖勒炳阿確實膽大妄為,欺君罔上。水災重到如此程度,圖勒炳阿居然對他一字未提,漠視民命,罪不可綰(wǎn)。
那麼在正常情況下,乾隆會馬上降旨,把孫默和圖勒炳阿奪官罷職,投入監獄。但是乾隆暫時並沒有這樣做。乾隆坐在那沉吟良久,半天說不出話。這是為什麼呢?
單純從這個案子來說,處理起來很簡單。但是乾隆是一個政治家,是大清王朝的最高統治者,他處理每一個問題,都要從全國大局這個角度來考慮。把孫默和圖勒炳阿罷官很容易,但是乾隆擔心,這樣的話,會形成一個不好的示範效應。什麼示範效應呢?就是幾個普通老百姓,一找皇帝反映情況,就把堂堂的一省巡撫給扳倒了。這個事如果傳開,各地都來效法,怎麼辦?此時雖當盛世極峰,但是乾隆心裏清楚,國家發展中已經出現了很多嚴重的問題,特別是乾隆二十年(1755年)以後,大清社會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動蕩,以下犯上的事層出不窮,所以他必須謹慎地處理這件事,避免為動蕩局勢火上澆油。
那麼,為什麼乾隆二十年(1755年)以後,大清社會出現了動蕩呢?
我們說,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左右,大清登上了盛世極峰。然而,事情總是有正反兩麵,極盛中,醞釀著衰落的原因。什麼原因呢,就是人口壓力。人口迅速增長,是清朝盛世的最主要表現,但也是後來衰落的最直接的原因。人口的增長是幾何式的,乾隆朝人口,後期比初期翻了一倍,達到將近三個億,這在中國古代曆史上是從來沒出現過的。但是,糧食產量的增長卻是有極限的,在傳統農業生產條件下,糧食增長的速度,遠遠趕不上人口增長。我們在前麵講過一個數據,乾隆朝的糧食總產量,創了曆史之最,達到二千多億斤,這個數字是漢朝的五倍,唐朝的三倍,非常厲害。但是與此同時,清代的人均糧食產量,卻滑到了曆史最低值。曆代人均糧食產量是多少呢,秦漢是985斤,隋唐是988斤,宋代是1457斤,明代是1192斤,而乾隆年間是多少呢,780斤。(吳賓《論中國古代糧食安全問題及其影響因素》)這說明什麼?說明人口太多了,再高的總產量一平均就沒了。
所以乾隆二十年(1755年)之後,大清王朝出現的主要矛盾,就是人多地少,土地資源越來越稀缺。因為人多地少,地主就不斷提高地租。乾隆初年,四川瀘州的一塊耕地,每年向地主交租是多少呢?八石五鬥。僅僅過了四年,地主就把地租提高到了二十四石,四年翻了將近三倍。湖北黃岡的一塊耕地,原本收租三石,兩年後,租價就上升到了六石,兩年翻了兩倍。(郭成康《乾隆皇帝全傳》)
這樣,就出現很多問題,比如地租太高,佃戶交不起,怎麼辦?就拒絕交租。那地主也不幹啊,於是就不可避免出現衝突。而且這種衝突是非常普遍的,所以民間就出現了什麼鐵尺會、烏龍會等等會,佃戶們加入這些會,聯合起來跟地主鬥爭。比如乾隆十八年(1753年),福建邵武的佃農杜正祈等人“結無賴子數十人,屢與田主構難。人給一鐵尺,號鐵尺會”(《清高宗實錄》)。就是說,他們幾十個人,組成了一個鐵尺會,入會的人,每人發一把鐵尺,表示一起行動,不交地租。各地這些會,越來越多。
事情還不止於此。因為底層農民越來越窮,所以雖然乾隆經常減免租稅,普免錢糧,我們說乾隆一朝一共五次普免全國錢糧,但事實上,還是有越來越多的人交不起國家的賦稅。乾隆十二年(1747年),河南羅山縣的農民,因為交不起賦稅,“刁徒七八百人挾有草束,前來公行叫喊,奉旨不完錢糧,不許差役催追舊欠”(郭成康《乾隆皇帝全傳》)。就是說,這個縣裏七八百個窮人一起,一人手拿一束幹草,跑到縣衙裏,把草扔在地上。這是什麼意思呢?這是說你們收皇糧收得太多,我們交不上,我們不種地了,讓地裏長草吧!這種事,很多省都出現過。
這些現象,在乾隆中期是越來越多。應該說,這是一個社會發展的必然階段。因為經濟發展,必然導致經濟衝突日益增多,這一方麵當然是壞事,從另一方麵看,卻是社會文明發展的一個難得的契機。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西方很多國家的近代化,就是在人口壓力和社會衝突中這樣發展起來的。比如1381年,英國曆史上爆發了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當時英國也是因為人多地少,大量的農民離開家鄉外出打工。但是雇主拚命壓低工資,打工農民的收入多年不能增長,就起來鬧事,英國國會就頒布了一個《勞工立法》,禁止勞動者通過鬧事的方式漲工資。這下農民不幹了,所以1381年,農民在泥瓦匠瓦特·泰勒的帶領下開始起義,他們拿著砍刀、木棍,到處襲擊莊園和官邸。雖然起義最後被鎮壓,但是這次起義卻基本達到了自己的目標。國王理查二世向農民們低頭,取消了《勞工立法》,打工農民的工資水平大幅增長。這就推動了更多農民離開土地,從而推動了英國的經濟轉型和社會發展。所以事實上,人口與資源的緊張,導致的社會衝突,正是推動歐洲由傳統社會邁向現代社會的主要動力。
因此,人多地少,對乾隆來說,既是問題,也是機會。他正可以利用這個機會,第一,從經濟上,開放采礦業、工商業、外貿業、發展服務業,吸納大量勞動力,促進經濟升級換代。第二,在社會上,允許農民通過一定方式組織起來,與地主協商租價,讓地主不能過度剝削,這樣,既促進了社會自治的發展,又可以限製貧富分化,穩定清朝的統治。
但是,乾隆皇帝卻完全沒有這樣的思維。
我們說過,乾隆這個人,特別聰明,在中國皇帝裏算得上特別雄才大略。但是,他有一個致命的問題,就是他雖然身處中國從古代向近代的轉折期,但是他的思維方式完全是傳統的,受的教育完全是傳統的。我們說過,乾隆的政治經驗和智慧,完全來自傳統史書。他采取的所有治理手段,都是古已有之。就是說,他的思維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
所以麵對社會動蕩的苗頭,乾隆采取了兩手措施。第一手,為了解決人多地少的矛盾,乾隆想盡了一切辦法,減免稅賦、推廣良種,大量興修水利,鼓勵農民開荒。把傳統農業的生產潛力挖掘到最大。第二手,傳統型政治思維,決定了乾隆對民間社會的動蕩,隻能采取一種方式,那就是強力壓製的方式,從嚴控製。我們說乾隆愛民,愛的是“良民”,對於那些所謂不守本分敢於鬧事的“刁民”,乾隆是視如仇敵的。麵對各地風起雲湧的動蕩事件,乾隆的態度就是一個,堅決壓製。乾隆規定,嚴禁民間聚眾鬧事,如果鬧事的人多至四十人以上,那麼“不分首從,即行正法”,所有的人,一律處死。為什麼呢?這是為了防微杜漸,防止事情變得更不可收拾,變成對王朝的嚴重威脅。所以他一再告誡地方官員,必須在“群情洶湧之初”,“擒首惡以儆餘凶”。(《清高宗實錄》)就是在事情一露頭的時候,就狠狠打擊,絕不能手軟。這是乾隆的一貫思維。
比如乾隆六年(1741年),戶部寶泉局——寶泉就是銅錢,寶泉局也就相當於今天國家印鈔廠——出了一件事。當時廠內兩千多名工人,因反對工頭剋扣他們工資,一起停爐罷工,不再鑄錢了。乾隆一聽,馬上要求大臣們嚴厲鎮壓。他怕大臣們不敢動手,下旨說:“此等刁民,即槍傷一二何妨。”(《清高宗實錄》)就是說,對這樣的刁民,可以打死一兩個,沒有什麼大的妨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