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乾隆朝的離奇案件(1 / 3)

《易經》reference_book_ids\":[720839228653358595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7,\"start_container_index\":2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93},\"quote_content\":\"《詩經》reference_book_ids\":[6874386810978438151,7071200634816449549,7152079239892700197,7078185810029202446,7070438698533293070]}]},\"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乾故隆中期,產生了許多離奇的、我們今人的思維很難理解的案子,這些案子都是冤案,而且都是乾隆皇帝一手製造的冤案。我們前麵說過,乾隆性格中有很善良的一麵,但是這些冤案,反映的卻是乾隆性格的另一麵。

我們先來講第一個案子。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七月的一個早晨,廣西布政使,也就是主管一省財政的副省級官員朱椿,他前兩天連著好幾天,忙著全省的財務核算,累壞了。今天正好忙完了,給自己放一天假,想到桂林城外,去轉一下,散散心。他坐著轎子,剛剛出了胡同,突然路邊搶出來一個老者,六十多歲,身穿長衫,須發花白,看上去像是個讀書人,顫巍巍地跪在路邊,手中高舉一冊文書。朱椿一看,看來這是又遇到一位告狀的。哎呀,真是掃興,想給自己放個假都不行!

有告狀的就得審理啊,於是他命令隨從把老頭手裏的那冊文書拿過來,坐在轎子裏一看,哦,原來不是告狀的。文書封麵上,寫著兩個字,“策書”,什麼意思,是一份政策建言書。建了什麼言呢?朱椿打開一看,隻見裏麵,端楷正書,字寫得很漂亮。有四條建議,哪四條呢?一、請朝廷進一步減免錢糧,減輕底層人民負擔;二、建議各地添設義倉,就是慈善機構,來救濟貧民;三、禁止種煙,以多打糧食;四、裁減寺僧,就是控製和尚數量,來減輕社會負擔。

朱椿從頭到尾讀了一遍,發現這篇文章,層次清楚,邏輯嚴密,是一份十分認真的政策建議書。而且和一般老百姓上的建言書不同,這份報告裏麵還有許多定量分析。比如建議禁止種煙,建言書中詳細分析了種煙的成本,說:“今種煙之家,十居其半。大家種煙一二萬株,小家亦不減三千。每萬株費人工十或七八,灰糞二三百擔……”就是說,如今廣西,有一半農民家裏種煙。多的種一萬多株,少的也有三千。那麼每一萬株煙,就需要十個人工,需要肥料二三百擔,數字非常詳細。可見他寫這篇建言書,進行了大量調查研究,一個老人關心家國的拳拳之情,躍然紙上。

那麼,看到這份建言書,布政使朱椿是什麼反應呢?是不是非常感動,把這個老人叫進府中,和他把酒暢談呢?不是。

看完了這份建言書,隻見朱椿臉紅頭漲,神色大變,命令身邊的幾個隨從:“立刻把老頭拿住捆上,絕對不許逃脫!”

朱椿顧不上再旅什麼遊,立刻轉轎回府,升了大堂,把老頭帶過來細細審問。老頭一看布政使大人不但沒有把他待為上賓,熱情款待,反而疾言厲色,如臨大敵,老頭一時搞不懂什麼狀況,跪在地上,原原本本從頭道來。原來這老頭名叫吳英,是廣西平南縣人,讀了一輩子書,隻考上了一個秀才。如今六十多歲了,身體多病,眼看著來日無多,不甘心一肚子才華,就這樣埋沒了,便想著把自己對朝廷和皇帝的忠愛之情,化為這一紙策書,獻給官府,這樣能對社會有所貢獻,也算不負到人世來了一趟吧。這就是他寫這個東西的動機。

朱椿把這個事的來龍去脈搞清楚了,就命人把老頭關進大牢,然後連夜給廣西巡撫寫了一個彙報。朱椿說,這是一起重大案件。為什麼這麼說呢?第一,是一個普通秀才居然膽敢批評朝廷現行的政策,這是不允許的。第二,老頭行文中犯了聖諱。原來,這篇策書中有一段話,“聖上遵太後之遺命,命免各省稅糧,其德非不弘也,……聖上有萬斛之弘恩,貧民不能盡沾其升鬥”(《清高宗實錄》)。這一段,兩次用了皇帝禦名“弘曆”中的弘字,沒有避諱。所以這是一個大案,得從嚴査處。

那麼第二天,這樁案子就轉到了廣西巡撫姚成烈的衙門了。巡撫會怎麼處理這個案子呢?是不是會怪這個布政使小題大做呢?不是。姚成烈一看見這個案子,馬上放下手中所有事情,全力處理此案。他派人趕赴吳英老家平南縣,抄家捕人,把老吳家搜了個底朝天,把吳英所有直係親屬二十多人都捆到省城,連夜進行審訊,對所有人都動了大刑,當場打殘廢了兩個人。審訊的重點是這份策書後麵還有沒有其他同謀。

審了好幾天,所有人都交代,這份策書確實是吳英“實思獻策,冀得功名”,是自己一個人閉門所寫,與其他任何人沒有關係。

審問清楚了,姚成烈立刻寫了一份奏折,向乾隆皇帝彙報了此案。

我們說,廣西的這些地方官,把一個給官府寫建議書的老人關進大獄,真是非常離奇。那麼,案子彙報到北京後,乾隆會如何處理呢?是不是會批評這些地方官員亂抓人呢?

不是。

乾隆皇帝接到奏折後,十分重視,和大學士九卿等人,反複多次認真研究了這樁案件。這一年九月,他做出了如下終審判決:

第一,“秀才吳英生逢聖世,……不知安分,妄遞策書……冒犯聖諱”,並且有批評指責朝政之處,因此“殊屬喪心病狂,案情重大,未便稍寬”,不能輕判。所以以“大逆”之罪,把他淩遲處死。

第二,吳英的兩個兒子吳簡才、吳經才,斬立決,立刻砍頭。吳英的弟弟吳超,還有侄子吳逢才、吳棟才,斬監候,等到秋後再處決。

第三,吳英的妻子全氏,妾蒙氏,兒媳婦彭氏、馬氏,以及他的九個孫子,都發配給功臣之家為奴,世世代代永遠做奴隸。(以上均見《清代文字獄檔》)

那麼大家會不會覺得乾隆的處理太殘酷了?太離譜了?在中國古代,布衣上書言事乃是常事。你比如漢代的東方朔曾經上書漢武帝,寫了三千根竹簡的一篇長文,結果漢武帝很欣賞他,封他當了郎官。唐代的李白,給唐玄宗寫了幾首詩,成了翰林。另一個唐代大詩人杜甫也曾經向朝廷獻過《三大禮賦》,歌功頌德,也想換個官當,不過他沒成功。所以在傳統社會,一般讀書人上書,每個朝代都有。其目的無非兩種:一種是出於社會責任心,揭露疾苦,為民請命。另一種是賣弄文筆,逞露才華,希圖獲得些獎賞。應該說,吳英獻策,主要是前一種目的,想讓這個王朝發展得更好,沒想到卻落了個這樣一個慘烈的結果。

那麼,乾隆皇帝為什麼要這麼處理吳英呢?難道他真的看不出吳英對大清是一片關愛之心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還要再看幾起類似的案子。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皇帝大駕出京,去拜謁清西陵。天氣晴和,一路風景優美,乾隆心情呢也十分舒暢。不料走著走著,出了點意外,禦道邊上出現了一個長得很瘦削的年輕人,鬼頭鬼腦,遠遠地向著皇帝的大轎方向不停張望。負責巡查的護衛趕緊拿住此人,進行審問。

一審,這個人姓馮名起炎,是山西臨汾人,今年三十一歲,也是個秀才。他跑到禦道邊上,原來是想麵見皇帝,獻給皇帝一本自己所寫的書。書的內容是什麼呢?以《易》解《詩》,就是用《易經》的原理來解釋《詩經》,一本學術著作,不過乾隆簡單翻了一下,發現這本書寫得牽強附會,水平很一般。然而這個馮起炎把這本書獻給皇帝的動機卻很特別,為什麼呢?為了愛情。

原來這個馮起炎,家境比較貧寒,所以三十多了,還沒娶上老婆,這在古代呢,可是超級大齡青年了。不過呢,他有兩個暗戀的對象,哪兩個呢?他交代說“嚐到臣張三姨母家,見一女,名曰小女,……又到臣杜五姨母家,見一女,名曰小鳳,可娶,而恨力不足以辦此。”原來他相中了自己三姨家和五姨家的兩位表妹。這兩表妹長得都挺漂亮,他都相中了,日思夜想,想把她們倆都娶回家。不過自己一沒房子二沒地,顯然兩個姨家不能同意啊?怎麼辦呢?此人平日酷愛才子佳人之書,乃是一名文學青年,頭腦中充滿了羅曼蒂克的幻想。他腦筋一個急轉拐,想出了一個主意,什麼主意呢?給皇帝獻書。因為他覺得自己特別有才,說不定皇帝一看到他這本書,就會特別欣賞他,就會召見他,然後他趁機把心中夙願向皇帝傾訴,皇帝一高興,就會賜他銀冠玉帶,命他回家奉旨成婚,那麼自己豈不是既完成了愛情夢想,同時又功成名就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