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盛世文治(3 / 3)

這樣的案子使全國的人都陷入了恐慌之中,因為你家裏隻要有書,書上隻要有字,就有可能犯了大罪。而且誰都能看出來,乾隆有時是故意不講理。比如湖北黃梅有一個人,叫石卓槐,寫了幾首詩,有一句叫“大道日已沒,誰與相維持”(《清代文字獄檔》),就是說,天下正道不顯,他很憂慮。另一句是“廝養功名何足異,衣冠都作金銀氣”(《清代文字獄檔》),就是說,現在的讀書人啊都太拜金了。這幾句詩,在政治上沒有任何毛病,隻不過是一個讀書人發了幾句常見的牢騷,乾隆把他抓起來,淩遲處死,親屬緣坐。還有一個康熙年間的詩人卓長齡,死了好多年了,生前寫了一本詩集,詩集本身沒有任何問題,但是詩集的名字起得不好。什麼名字呢?《億鳴集》,幾千幾萬幾億的億,鳴叫的鳴。有人說,這沒什麼問題啊?乾隆說,問題很嚴重,“億鳴”二字,讀起來像是憶明,就是“追憶明朝”。結果卓長齡雖然已經死了,他的孫子卓天柱卻被判了個斬監候,秋後處決。

這樣的文化恐怖政策,收效是非常明顯的。老百姓一看這個形勢,誰家裏還敢藏書?幾乎把家裏的書都燒光了,文人學士也不敢再吟風弄月了,甚至連日記都不敢寫了。朝廷的大臣們甚至相互都不敢通信了。乾隆朝大學士梁詩正六十多歲退休之後,和朋友大談自己做官的秘訣,就是不留任何文字。他說,“一切字跡最關緊要,我在內廷時從不以字跡與人交往,即偶有無用稿紙亦必焚毀。”(《富勒渾奏梁詩正謹慎畏懼折·繳回朱批檔》)就是說,文字這東西是最容易惹麻煩的,所以我在朝中的時候,不和別人通信。平時寫完奏折,沒用的稿紙,也一定要燒掉,不留後患。梁詩正的這句話典型地反映了乾隆高壓政策下,臣民們被嚇破了膽的那種心態。

那麼,在乾隆朝文化恐怖持續的同時,《四庫全書》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編訂。乾隆朝的文化毀滅很慘烈,乾隆朝的文化建設,卻也成就非常斐然。因為禁書畢竟隻是乾隆修《四庫全書》的動機之一。與此同時,乾隆想修一部空前絕後的大型類書,想把這部書修得精美絕倫,作為自己在文化上的一座雄偉的紀念碑,這種想法也是千真萬確的。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四庫全書館正式成立,為了保證書的質量,乾隆任命了一個空前強大的領導班子,總裁副總裁,一共達二十六人,都由皇子、郡王、大學士、軍機大臣、六部尚書等等。這就保證了修這部書所需要的任何資源,從財力到物力到人力,都能充分供應。然後,乾隆把當時全天下所有最有名的學者,都請來編這個書,比如我們熟悉的大學者紀曉嵐、戴震等等,都參與了這本書的編纂。

說起紀曉嵐,大家可能想起的都是他和和珅智鬥的故事。其實紀曉嵐不但是乾隆朝著名的文臣,而且是《四庫全書》的總纂官,在《四庫全書》的編纂過程中,功勞最大的,就是他。稍微誇張地說,沒有紀曉嵐也許就沒有《四庫全書》。

《四庫全書》

乾隆朝不乏學富五車的文臣,為什麼乾隆偏偏任命紀曉嵐這個人成為《四庫全書》的總纂官呢?

紀曉嵐是河北獻縣人,比乾隆小十三歲,乾隆十九年(1754年)中進士。他一生都在做皇帝的文學侍從之臣,開始是翰林,後來是內閣學士,從來沒有做過地方官。這一方麵因為乾隆皇帝認為,他才能在文學方麵,做地方官可惜了;另一方麵也可以看出乾隆和他對脾氣,所以一直留在自己身邊。紀曉嵐這個人才思特別敏捷,《清稗類鈔》記載著這樣一個傳說:

紀文達體肥而畏暑,入直南書房,即脫衣納涼。高宗欲有以戲之。會紀與同僚數人赤身談笑,忽高宗自內出,已不及著衣,亟伏禦座下,喘息不敢動。……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紀曉嵐這個人很胖,怕熱。夏天在南書房值班的時候,趁皇帝不在啊,經常光膀子待著。乾隆皇帝就想和他開個玩笑。有一天,紀曉嵐正光著膀子和幾個同僚在南書房聊天呢,乾隆突然駕到。紀曉嵐來不及穿衣服,也不能光著見皇上啊,就鑽到皇帝寶座底下去了,想等皇帝走了再出來。乾隆進屋來,大搖大擺,一屁股坐在禦座之上,故意坐在那不走,也不說話。紀曉嵐聽外麵老半天沒動靜,就伸出腦袋說,老頭子走了嗎?管皇帝叫老頭子。乾隆一聽,說,你為什麼管我叫老頭子?今天說出道理來還行,說不出道理來,你是掉腦袋的罪過。紀曉嵐急中生智,說,我這是對您的尊稱。為什麼是尊稱呢,您看哪,您是萬壽無疆,天底下最長壽,那當然是老了。您頂天立地,天下第一人,當然是頭了。你是天子啊,父天母地,所以是子。連起來,可不就是老頭子嘛。乾隆一聽,高興了,不得不佩服他的機智。

紀昀像

當然,關於紀曉嵐的這些傳說,大部分都是人們慕他的文名,後來附會出來的。不過,紀曉嵐博聞廣識,過目不忘,下筆千言,這確實是真的,人們稱他“於書無所不通”(《國朝漢學師承記》),所以乾隆才命他做了《四庫全書》的總纂官,全麵具體負責《四庫全書》的編訂工作。《四庫全書》這經史子集的分類法,就是他一手裁定的。在《四庫全書》的修纂過程中,他確實是貢獻最大的一個人。所以《四庫全書》修成之後,乾隆提拔他做了禮部尚書,後來他一直做到協辦大學士,壽高八十二歲而死,在乾隆的眾多文臣中,是下場很好的一位。

當然,在編寫《四庫全書》的過程中,乾隆皇帝本人,也投入了巨大精力。紀曉嵐曾經寫過這樣一句話:“巨目鴻綱,皆由欽定,每乙夜親觀,厘訂魯魚,典學之勤,實為自古帝王所未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就是說,《四庫全書》修定的基本原則,是乾隆皇帝親自製訂的。修書的時候,乾隆皇帝經常親自做校對,查錯別字。這樣勤奮的熱愛學術的皇帝,古所未有。應該說,紀曉嵐這段話不完全是吹捧。《四庫全書》修訂過程中,乾隆皇帝親自在裏麵挑出許多錯誤之處來,讓這些學者一一修改。

乾隆朝的財力在中國曆史上是最盛的,這些學者的平均能力也是中國曆史上最強的,所以他們修的這個《四庫全書》,在中國文化史上,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它對清代乾隆以前的所有文化典籍,做了一次全麵的清理和總結。因為這些學者們的挖掘,使好幾百種非常珍貴的已經失傳的古書,又重見天日。很多古書,在流傳的過程中,出現了大量的錯誤,以訛傳訛,這次整理,也基本上都恢複了原貌。

與《四庫全書》這種資料整理工作相適應,乾隆朝開始,清代學術進入鼎盛時期,出現了著名的乾嘉學派。所謂乾嘉,是指乾隆嘉慶這兩個朝代。所以這個學派主要指生活在這兩個朝代的學者的學術風格。乾嘉學派的特點是重考據,在廣泛收集資料基礎上,歸納研究,實事求是地得出結論,出現了很多著名的學者,比如戴震、錢大昕(xīn)、阮元等等。這是乾隆朝文化方麵的重要成果。

除了這些,乾隆朝的文化成就還有很多。比如文學方麵,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小說《紅樓夢》出現在乾隆朝。戲曲方麵,京劇也是在乾隆年間形成的,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徽班進京,成為京劇形成的起點。從書畫方麵來看,著名的揚州八怪,大部分都生活在乾隆年間。除此之外,中國曆史上很多重要的園林,以及重要的城市建設,都是在乾隆年間完成的。比如圓明園在乾隆年間徹底建成,三海在乾隆年間進行了大規模的改建。

那麼,為什麼乾隆朝的文化取得了這麼大的成就呢?僅僅是乾隆皇帝在文化方麵領導有方嗎?不是。文化是上層建築,它需要經濟基礎。乾隆朝的經濟基礎,決定了文化的繁榮。比如,為什麼曆史上出現了揚州八怪,而沒出現其他什麼州的八怪呢?這是因為揚州的經濟力量要遠強於其他城市。乾隆年間,揚州鹽商雲集,是全國最富的城市之一。鹽商富豪,都附庸風雅,喜歡搜集字畫。當時有一句諺語,叫“堂前無字畫,不是舊人家”。鹽商特別怕人瞧不起他們,說他們是暴發戶,沒文化,舍得花大錢買字畫,所以揚州八怪就產生了。其實揚州八怪,除了高翔之外,其他七個人比如鄭板橋、金農等人,都不是揚州人。是因為揚州字畫價格高,畫家生存條件好,把他們吸引到揚州了。

所以乾隆朝的經濟發展,是文化繁榮的基礎。比如修《四庫全書》吧,修《四庫全書》,請多少學者,給這些學者多少工資,我們就不說了,我們單算一下,抄寫《四庫全書》需要花多少錢,就知道為什麼其他朝代修不起這個《四庫全書》了。修《四庫全書》的時候,因為這部書字數太多,你沒法印刷,當時都是雕版印刷,刻不起那麼多木板,怎麼辦,抄。抄的話不能隨便從街上找一個識字的就抄。我們看《四庫全書》的書影,字跡非常之漂亮,所以抄寫的人,小楷功底都是非常深厚的。乾隆要求,抄書人員要由鄉試落第士子當中選擇,就是說,起碼要是秀才,要從中挑書法最好的人。要求他們每人每天最多隻能寫一千字。有人說,這寫得太慢了,我一天能寫一萬字。那不行,寫小楷要靜心,焚香沐浴,帶有敬畏之心,才能寫好,寫多了質量就不能保證了。一天隻能寫一千字,部頭又這麼大,所以乾隆皇帝一共找了兩千四百八十一人來抄寫。當時工錢,每抄一千字,二點五錢銀子。那麼就可以算一下《四庫全書》八億字,抄了一共七部,一共五十六億個字,用計算器算一下,抄寫費一共是一百四十萬兩白銀,換成今天人民幣幣值,二點八個億。沒有錢的朝代,能抄得起嗎?所以我們說,乾隆朝的文化繁榮,基礎就是它的經濟繁榮。

綜上所述,乾隆朝的文化方麵存在著嚴重的兩麵性:一方麵,確實取得了很多成就;另一方麵,也確實毀掉了很多珍貴的古書。乾隆修書和毀書,目的都是一個,穩定清朝的統治。

那麼,大清的江山,真的如同乾隆想象的那樣安定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