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reference_book_ids\":[7078185085475752973]}]},\"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乾隆皇帝的統治風格,可以明顯地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青年時期,乾隆是以寬仁為本。第二個階段,中年時期,乾隆一變而為嚴厲,高壓統治。這一時期,他製造了大量處理結果非常慘烈的案子。那麼,第三個階段,就是老年階段。到了老年階段,乾隆的統治風格又一次發生了劇烈的,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那麼,乾隆晚年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轉變,這次轉變又是怎麼發生的呢?讓我們從一副對聯講起。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初,河南官員彙報,說有一個叫祝萬青的老百姓,在給他家祠堂寫對聯的時候,“詞句悖逆”。他是怎麼寫的呢?對聯內容是“吾祖吾宗,貽厥孫謀;若裔若子,增其式廓”(《清代文字獄檔》),就是說,我們的祖先奠定了非常好的基業,我們這些後代,要不斷地擴大家業。這副對聯寫得很古雅,很對仗,應該說寫得不錯,本來沒什麼毛病,但是這家人的仇人說,這兩句話,模仿《尚書》中周文王的語氣,口氣太大,這樣的對聯,隻有皇帝才能用,你普通老百姓怎麼能用呢?所以跑到官府把他給告了,地方官趕緊就彙報給了乾隆。因為乾隆以前一直鼓勵地方官員抓不法文字,誰發現得多,給誰獎賞,所以報上去之後,地方官就在那等著乾隆皇帝的誇獎。沒想到,等來的卻是一頓臭罵。乾隆說,閉著眼睛都能看出這是一起誣告案件:“此等字句,謂之文理不通則可,指為語句違礙則不可。若如此吹求字句,天下何人得自解免?斷不可因此拖累無辜,致長刁風!”(《清代文字獄檔》)
老年乾隆
就是說,這樣的字句,你要說寫得文理不通還勉強說得過去,你要說文字有違礙之處,那完全是胡說八道!你要是這樣吹毛求疵,那天底下,所有的人都可能被抓起來,這還了得?以後絕不能這樣隨便抓無辜的老百姓,導致各地誣告的風氣大長!
地方官被乾隆罵得暈頭轉向:他們當然知道這是誣告。可問題是,以前所有的誣告,你皇帝都全力支持,不分青紅皂白嚴懲不貸。哦,今天你突然變啦,變得這麼通情達理,你看你這幾句說得,多麼理智和平!不過你老人家變得太快了,從魔鬼一下子變成天使,我們這些人跟不上啊。
不管地方官們如何偷偷抱怨,反正從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起,所謂不法文字的案件就基本絕跡了,再也沒出現了。腥風血雨終於停息。可以說,這個轉折是非常突然的。
那麼為什麼乾隆突然變了一個人呢?第一個當然是乾隆感覺他抓不法文字已經達到目的了。乾隆在整個大清王朝厲行禁書,為的是清除民間的反清文宇,鏟除老百姓反清複明的思想。那麼從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到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經過將近十年的徹查,他認為目的已經達到了,老百姓都被嚇破膽了,可以鬆口氣了。
第二個原因,也是更重要的原因,則與乾隆的年齡和心態有關。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他多大年齡啊?他二十五歲登基,到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已經七十二歲,已經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老人了。
公道世上惟白發,貴人頭上不曾饒。雖然貴為天子,乾隆卻一分鍾也不能推遲老年的來臨,不能逃過生老病死這個永恒的規律。
應該說,在中國曆代帝王當中,乾隆本來是身體很好的一個。但是,身體再好,也總要老的,乾隆和我們普通人一樣,中年之後,身體就開始走下坡路。八十五歲那年,乾隆在一首禦製詩的注解中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左耳重聽者四十年,左目欠明者亦二十年,(《清高宗禦製詩全集》)一推算,他從四十五歲以後,他的左耳聽力就有所下降。六十五歲以後,左眼視力也明顯下降。
更主要的是精力的變化。乾隆六十多歲的時候,精力還很旺盛,跟年輕人一樣。但是年過七十之後,就明顯出現了衰老跡象。首先是乾隆四十多年起,開始失眠。“寅初已懶睡,寅正無不醒。”(《清高宗禦製詩全集》)。就是說,半夜三點多就醒了,到四點就再也睡不著了。此外,記憶力也大不如前。清代的規矩,皇帝和官員的帽子分為涼帽和暖帽兩種,夏天戴涼帽,冬天戴暖帽,過去禮法很嚴,到了季節,要挑個日子更換一次。那麼什麼時候換呢?看皇上的。皇帝戴涼帽,大臣們也馬上換上涼帽。皇帝戴暖帽,大臣們也得趕緊換上暖帽,有一年初秋乾隆從熱河回到北京,天氣變冷了,他就換上了暖帽,大臣也紛紛效仿。過了幾天,天氣突然又回暖了,乾隆又戴上涼帽,大臣們也隻好忙著換帽子。禮法規定一季之內隻能換一次。乾隆很奇怪,說你們為什麼這樣換來換去,豈不是壞了規矩嗎?還沒等大臣回答,乾隆自己想了起來,苦笑著說,“不怨大臣,是朕年老所致也”。哎,我年老糊塗了。這是《清高宗實錄》記載的一件小事。
其實這還算是好的,到了八十歲之後,乾隆的記性就更差了。“昨日之事,今日輒忘;早間所行,晚或不省。”(《清高宗實錄》)就是說,昨天做過的事,今天就忘了。早上批準的事,晚上就忘了。還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皇帝早膳已供,而不過霎時,又索早膳。宦侍不敢言已進,而皇帝亦不覺悟。”(《朝鮮李朝實錄》)就是說,有的時候,吃完早飯不過十五分鍾,乾隆又說,怎麼還不給我上早飯啊?快開飯啊,我餓了。太監們也不敢說您老人家剛剛吃過啊,隻能馬上再上一桌子,乾隆再坐在那,再吃一頓。到了晚年,乾隆的記性差到這樣了已經。
以上我們講的是乾隆生理的變化。隨著生理的老化,乾隆心理和性格也發生了明顯變化。
心理學家說,人到老年,由於身體機能的退化,性格也會由外傾轉為內向,由主動轉為被動。一般來說,我們年輕的時候,精力充沛,喜歡積極進取。老了之後,力不從心,往往就求穩怕亂,變得越來越被動、越來越隨和。
所以到了晚年,乾隆皇帝的性格和作風,就發生了明顯變化。
第一個變化是由繁到簡。
七十多歲以前,乾隆從來不怕政務繁重,總感覺工作太少,不夠自己幹的。到了晚年,可不一樣了。麵對每天堆的小山一樣的奏折,乾隆越來越感覺力不從心。所以七十歲以後,乾隆不停地要求地方官員彙報情況時,要簡明扼要,奏折是越短越好。他經常訓斥地方官總拿小事來麻煩他,說這是“奏事瑣細,徒滋煩擾”。這種情況在以前,是從來沒有出現過的。
第二個變化是由嚴厲到仁慈。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一個人年輕的時候,脾氣很暴,大夥都怕他。但是等他上了歲數了,就隨和了。乾隆也是這樣。越到晚年,乾隆的脾氣就越好。我們可以打個比方,剛即位的乾隆,如同早上初生的朝陽,很明亮,又很溫和,不太熱,大家都感覺很舒服。但是到了中年之後,他就變成了一輪正午的烈日,赤日炎炎,對社會每個階層都很嚴厲,所以大清王朝的臣民,都感覺有點受不了,像樹葉,都被他曬蔫了。不過進入晚年之後,又變成了一輪快要落山的夕陽,又一次變得溫暖和煦。這種變化,從他對死刑犯的態度上體現得最為明顯。乾隆剛即位的時候,對死刑非常慎重,全國各地報上來的死刑犯需要他批準之後才能執行,他大部分都批成了死緩。但是從乾隆十三年(1748年)起,他對老百姓突然變得特別殘酷,凡是報上來的死刑犯,他全都核準,立刻執行。然而從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起,乾隆又恢複了早年的仁慈作風,多次將全國幾千名死刑犯全部批成死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