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乾隆皇帝老了(3 / 3)

然而,到了晚年,乾隆朝請客送禮之風迅速升溫。乾隆六十年(1795年)的時候,發生了一起大案,福建巡撫浦霖貪汙案,在這個案子當中,抄浦霖家的時候,查出了很多如意,其中僅“三鑲玉如意”大小就一共一百五十七柄。我們知道,玉如意,是非常珍貴的物品,價錢很貴。一下子查到了這麼多如意,讓乾隆皇帝驚訝不已,下旨問浦霖,你家裏弄這麼多如意幹什麼?其實答案很簡單,有的是別人送他的,有的是他準備送別人的。可見那時送禮風已經多麼嚴重。

送禮之風也就帶動了奢靡之風。乾隆晚年,官場風氣越來越奢侈,官員們生活是越來越講究。最典型的就是大貪官王亶望。王亶望是山西臨汾人,早年是個舉人,後來通過捐官走上仕途。因為會鑽營,官運亨通,十幾年後就做到了浙江巡撫。在浙江巡撫任上,他在吃上是非常講究。其實他的食材倒是非常普通,不過是吃點驢肉、鴨肉什麼的,不過他的吃法很特別。他講究一個“鮮”字,所以“廚中有專飼驢者,蓄數驢,肥而健。中丞(即‘巡撫’)食時,若傳言炒驢肉絲,則視驢之腴處,取一臠烹以獻……”(《清代述異》)

就是說,他喜歡吃驢肉絲。所以家裏專門給他養了好多驢,用最好的飼料,養得肥肥的。等他想吃的時候,就專挑肥的地方,割下一塊來。就是活著把肉割下來。割下來驢很疼,血流了一地,怎麼辦?用烙鐵燒紅了,燙那個傷口,血就止住了。為什麼要這麼吃呢?因為王亶望隻吃活驢肉,不吃死驢肉,要求從驢肉割下來到炒成絲,不得超過一刻鍾,所以廚師發明了這個辦法。

他吃鴨子呢,隻吃填鴨。這些鴨子要他的廚師專門飼養。怎麼飼養呢?把鴨子放到大的黃酒壇子裏,讓鴨子隻有露在外麵的腦袋能動,其他地方都不能動。這樣養上一段,據說鴨肉嫩得如同豆腐一樣。

這樣講究的不止王亶望一個人,在乾隆晚年,很多大臣都像王亶望一樣,在生活上是窮奢極欲,比王更奢侈的人是比比皆是。

那麼,早年本來很好的官場風氣,為什麼到了乾隆晚年突然變壞了呢?

其實風氣變壞,是乾隆皇帝自己直接帶動起來的。

首先乾隆大肆收受貢品,帶動了乾隆朝官場的送禮風。

什麼叫貢品呢,就是各地臣子把當地土特產貢獻給天子,讓天子享受。《尚書·禹貢》說:“任土作貢。”所以這是一項很古老的製度。

乾隆皇帝剛即位的時候,大樹勤儉之風,以拒絕進貢而聞名。乾隆說自己身處父喪之中,無心享樂,所以不必進貢。這道詔書說明乾隆打算從嚴要求自己,過艱苦樸素的生活。

但是到了中期,乾隆開始收受貢品了。乾隆十六年(1751年),進貢的大門被第一次打開。因為乾隆十六年(1751年),他舉行了首次南巡,同時當年又值太後六十大壽,乾隆下旨說,因兩逢盛典,許多大臣一再要求進獻貢物,以表微忱。如果他一概拒絕,似乎不近人情。因此對進貢物品“不得不量存一二”(《清高宗實錄》)。挑幾樣收了下來。

乾隆對待貢品的態度為什麼發生這麼大的變化呢?真的是因為兩逢盛典,不得不收嗎?其實不然。開始收貢品,標誌著乾隆認為自己的統治很有成績,可以一定程度上享受一下生活,可以工作生活兩不誤了。

所以從乾隆十六年(1751年)到乾隆四十五年(175丨年)左右,他一直收受貢品。不過這個時期,他收受貢品是在曆代慣例之內,他的主要精力還是主要放在治國上,對物欲還是比較有節製的。

然而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皇帝七十大壽,情況可完全不同了。我們說過,到了七十歲,乾隆皇帝才突然發現,自己已經沒多少時間來享受生活了。所以從這次辦壽,乾隆開始大肆收受貢品。朝鮮使臣曾經記載,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七十大壽時,他在大清國一路所見的進貢景象把他和他的小夥伴們驚呆了。他說,北京附近,各地進貢的大車據不完全統計多達三萬輛。“每車引馬騾六七頭,上插小黃旗,皆書進貢字。”每輛車用六七頭騾子拉著,上麵都插著小黃旗,上麵寫著大大的貢字。因為車太多了,所以交通堵塞,到了晚上,隻能在路上就地休息。“篝火相望,鈴鐸動地,鞭聲震野。”(樸址源《萬國進貢記》)好幾十裏路上,都是進貢大車點起的篝火,一眼望不到邊,好不氣派。所以乾隆四十五年,七十大壽,進貢浪潮席卷了整個大清王朝。這次生日,僅金佛,乾隆就收了一千多尊。

在這次生日之後,乾隆收受貢品就更過分了,他對貢品的癡迷幾乎已經達到一種病態。曆代進貢在資格和時間上都有嚴格的規定。清代本來隻有總督和巡撫才有進貢的資格,進貢的時間也隻限於三節。哪三節呢?冬至、元旦,還有皇帝生日。冬至在中國古代是非常重要的節日。然而到了乾隆晚年,這些規矩都被打破了。為了多要些貢品,乾隆宣布,我加恩給普通官員,隻要是三品以上,都可以進貢。一年三節的限製也被打破了。除了三大節,端午節、上元節、重陽節,大臣們也都可以進貢。除了這些之外,大臣們還琢磨著皇帝的心思,開動腦筋,集中智慧,創造出了無數進貢的理由:皇帝出巡,經過的地方,大臣迎駕進貢,稱“迎鑾貢”。皇帝每年去熱河避暑,所謂木蘭秋獮,大臣們進貢,稱“木蘭貢”。大臣們進京覲見皇帝,所獻貢品稱“陛見貢”。皇帝提拔了他,所獻貢品,稱“謝恩貢”。……有時,皇帝想要某種東西,又實在沒有借口,就幹脆稱“傳辦貢”,我傳旨下去,你們給我辦就是了。

隨著老皇帝越來越迷戀收貢品,越來越多的封疆大吏把正事推到一邊,集中精力為乾隆皇帝購買製造奢侈品。越到後期,官員們進貢的次數就越多,所獻貢品就越昂貴。那麼這股進貢之風的興起,是打開乾隆朝腐敗大門的鑰匙。

送給乾隆的這些貢品,每一件都是價值連城。比如,乾隆喜歡那種鑲了珍珠的玉如意,大臣們每到節慶都給他進獻。那麼一柄這樣的玉如意多少錢呢?檔案記載,當時一柄不嵌珍珠的玉如意,值銀子是四千兩。而當時廣東珍珠價格,重四分的珍珠,一顆值銀子五千兩,重五分的則需七千兩,如果大到像龍眼果那樣的重三錢的大珠,值兩萬兩白銀。那麼,一柄玉如意,少則一萬兩,多則三萬兩。而乾隆朝普通官員俸祿,一年不過三五百兩。給皇帝的進貢的錢哪來呢?羊毛出在羊身上,當然是老百姓出。

因為進貢之風的盛行,乾隆年間的官場上出現了“幫貢”一詞,即有權進貢之大臣叫下屬幫助其“購買物件”,以“孝敬皇上”。這一新詞彙光明正大,而且十分光榮,頗有凝聚全體官員對乾隆皇帝的無比熱愛之義。實際上卻成了乾隆朝貪汙腐敗的新方式。因為送給皇帝的禮物,從采購置辦到送進大內,往往過程不公開,賬目不清楚,雲霧重重,機關多多。事實上,送到皇帝手裏的一萬兩,可能意味著督撫們從州縣官員那裏剝削了十萬兩,而州縣們則完全有可能從老百姓那剝削了百萬兩。一張巨大的非法汲取之網就這樣以“進貢”為由頭編織而成。

所以乾隆晚年貪圖享受,帶動了乾隆朝整個官場的迅速腐敗。那麼有的人可能會問,乾隆要是享受的話,為什麼非要收貢品呢,這副作用多大啊?想要什麼,他自己花錢買還不行嗎?自己買還真不行,因為乾隆沒有錢。清朝的財政體製對他有嚴格的限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