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reference_book_ids\":[7255203659015785531,7267077385848097832,7233628637428190242,6890728374843477006,7257455404240604215,6838936275928484877,7012517992130939934]}]},\"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講乾隆朝的曆史,我們就不能不提到一個人物,和珅。這個人的出現,和乾隆一朝由盛轉衰,關係非常緊密。換句話說,他是乾隆王朝從極盛到衰落的最直接的推手。
我們以前講過,乾隆皇帝大肆收受各地官員送給他的貢品,甚至到了失態的地步。有人說,皇帝想要享受,自己買還不行嗎?為什麼非要大臣給自己送呢?
自己買啊,還真不行。為什麼呢?因為乾隆沒錢。
有人說,皇帝怎麼還可能沒錢?皇帝富有四海,整個天下都是他的,整個國庫都是他的啊!
以前朝代也許可以這樣,清代不是如此。清代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是比較特殊的一代。清代是整個中國古代史上,治理水平最高,皇帝整體上自我約束能力最強,也比較節儉的朝代。比如許多人都到明十三陵和清東陵、清西陵去玩過,一對比就看出來了。清代的皇陵,整體上都比明代的規模要小,沒有明代的氣派。再比如,明代太監的數量,一度達到十萬人之多,而清代呢,多的時候也不過三千人。
因此清代,國家的收入,和皇帝個人的收入,從順治初年開始,就是嚴格分開的。順治初年,清王朝設立了一個機構,叫內務府。這個機構,是服務於皇帝個人生活的,相當於皇室的大管家。國家的收入入國庫,由戶部,也就是財政部來管。而皇帝個人的收入,歸內務府來管。也就是說,從那時開始,皇帝就有了自己的固定工資,收入來源固定化了。
和珅像
那麼清代皇帝的個人收入,都從哪來呢?主要來源於三個部分:第一,皇帝在各地有皇莊,這些皇家莊園每年出產的東西,是皇帝的主要收入。清代的皇莊主要設在北京附近,和東北地區,相當於清代皇家的“特供農場”,生產優質無公害的豬羊雞鴨、瓜果梨桃和大量蔬菜,供皇家日常基本消費。第二,皇莊的收入要是不夠花,就要讓內務府通過經商、放貸等方式,給皇帝創一點收來補貼生活。因此清代皇帝允許內務府對商人發放高利貸,出售部分特許商品的經營權來賺錢。比如清代人參和貂皮的貿易權,是由皇室壟斷的。這是內務府收入的一個主要來源。
有時候,為了增加點收入,皇帝個人還親自派內務府的人去做買賣,想多賺點錢。比如乾隆皇帝在創收上就曾經動過很多腦筋。檔案記載,乾隆為了賺點錢自己花,曾經派內務府的大臣,先後十一次,到外蒙恰克圖地區去采購大批俄羅斯皮貨,買了大量的貂皮、海龍皮、灰鼠皮等等名貴品種的皮貨。買來之後,乾隆派人到南方去賣這些皮貨,還命令內務府在北京開設了幾家皮貨店,來賣這些皮貨,想大賺一筆。但是內務府的大臣們無能,他們一是不太了解市場行情,買來的東西不太符合中國內地消費者的胃口。二是一下子買太多了,供大於求,搞得當時北京城皮貨價格迅速下跌,結果賠了一大筆錢,這是《清代內務府檔案》明確記載的一件事。
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各地大臣給皇帝進的貢品,就非常重要,就成了清代皇帝個人收入的第三個部分。以前朝代,各地進貢多少,對皇帝生活影響不大。但是清代皇帝的生活質量,卻與貢品多少直接相關。所以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乾隆皇帝後來會那麼拚命地收貢品。
雖然大量收受貢品,但是乾隆皇帝還是感覺錢不夠花。因為越到晚年,乾隆越大手大腳。他是中國古代曆史上最大的收藏家,喜歡字畫、古玩、古玉什麼的,這些東西,不能光靠進貢,因為許多好的古玩,都藏在老百姓家裏。所以有時候,得皇帝自己派人到民間去買,每年需要大量的錢。可是內務府能提供的錢很有限。所以越到晚年,乾隆越感覺手頭緊,錢不夠花,需要一個理財專家。
就在這個時候,和珅出現了。
乾隆四十年(1775年)秋天,乾隆出巡山東。在傳統時代,交通不便,皇帝出巡其實也是挺沒意思的,沒有今天國家元首的專車專機之類,在禦轎裏沒法看書看報看電視,一坐就是一整天。所以乾隆一邊走著,一邊就把大轎的側簾拉開。往外一看,在旁邊騎著馬隨行的侍衛裏,有一張新麵孔。二十多歲,白皙清秀,長得挺漂亮,騎在馬上,風度翩翩。乾隆就跟他聊起天來了。問他,你多大了,姓什麼叫什麼,什麼時候進的宮,在哪當過差?這位侍衛回答他,我二十六歲了,姓鈕祜祿氏,名字叫和珅,進宮當差已經三年了,今年剛剛被選為乾清門侍衛,頭一次陪您出差。
這個年輕人回答完,乾隆對他感興趣了。不是他回答的內容有什麼特別,而是這個年輕人的神情態度讓乾隆很注意。一般來說,普通人,第一次跟皇帝說話,肯定都會緊張得要命,有的人還幹脆說不出一個完整的句子來。可是這個鈕祜祿氏和珅,回答皇帝,語言流利而得體,態度恭敬又從容,一點也不緊張,不慌亂。乾隆開始對他感興趣了,又問他,讀過書嗎?和珅說,自己十八歲那年曾參加過一回鄉試,沒能中舉。
乾隆問道:“能背汝文乎?”就是“當年的卷子,還能記得幾句嗎?”
和珅說能啊,於是“隨行隨背,矯捷異常”(《歸雲室見聞雜記》),邊走邊背,一會兒工夫,居然把八年前的卷子從頭到尾全背了下來。
乾隆皇帝大為驚異,那心情,就像是《紅樓夢》中王熙鳳之初見丫環小紅的場景一樣。乾隆於是就讓人查一下,這個和珅是什麼出身和背景。一查,這個和珅,是滿洲正紅旗人,也算世家出身,他父親常保,做過福建都統,也就是相當於今天的省軍區司令。所以從小,他在一個貴族學校,當時叫鹹安宮學,就是皇帝專門給八旗官員後代辦的學校裏讀書。不過常保去世比較早,所以家道中落,家裏一度很窮。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和珅通過自己親戚的關係,托人進宮當了侍衛,今年已經是第三年了。
乾隆一看,和珅家世清白,背景良好,很滿意,就試著派他給自己辦了幾件事。比如,這次出巡山東,與地方官員接洽、安排食宿、采買物品,都由和珅負責。結果幾件事辦下來,乾隆發現,這個和珅不一般,善解人意,周到細致。乾隆是大喜過望。
到這一年年底,也就是乾隆與和珅第一次見麵後三個月,乾隆任命和珅為禦前侍衛,兼副都統。這可不簡單。和珅原來是三等侍衛,從五品,僅僅三個月,就變成了禦前一等侍衛,而且還兼副都統。這是一個很大的官。我們剛說了,和珅的父親常保,做過福建都統,也就是相當於今天的省軍區司令。那麼,副都統,就相當於今天的省級軍區副司令,是正三品的官員。從從五品到正三品,和珅一下子就連升六級。
這還沒算完。第二年,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正月,二十七歲的和珅被任命為戶部右侍郎,就是相當於今天的財政部副部長,成為二品大員。三月,又成為軍機大臣,相當於今天的政府副總理。四月,兼內務府總理大臣,就是內務府的最高長官,成了皇帝的大管家。
所以和珅的升遷,已經不能說是坐直升機上來的,隻能說是坐火箭上來的。在中國古代史上,升遷如此之快的,實在是絕無僅有。
那麼,和珅為什麼能夠如此受乾隆的賞識,一年之內,連升十級呢?
這個,在野史上有許多說法。有的說,是因為和珅跟乾隆的一個已經死去的妃子長得特別像,乾隆非常寵愛那個妃子,妃子死後念念不忘,結果遇到和珅,就把他當成了那個妃子轉世,寵愛不已。言外之意,就是和珅成了乾隆的好基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