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的說,是因為和珅投乾隆所好,上學的時候就苦練書法,專門效仿乾隆的筆體,字寫得跟乾隆一模一樣,所以得到乾隆的歡心。
以上這些野史傳說,應該說,都是胡編亂造出來的,不著邊際。
如果我們從政治心理學分析,乾隆喜歡和珅,其實很簡單,那就是乾隆晚年的獨特心態,和珅現象不過是乾隆晚年特殊心理需要的產物。
乾隆晚年有什麼特殊心態呢?晚年的乾隆被兩個矛盾的問題所困擾:一個是大權獨攬的政治信條和每況愈下的健康狀況,一個是不斷泛濫的物欲和“不增加百姓負擔”的承諾。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矛盾。我們說過,乾隆政治的第一信條是大權獨攬,這個權絕不能給別人奪去。盡管乾隆晚年,健康狀況已經越來越難以支撐日常政務,但乾隆從來沒想過把大權分擔給朝中的這些大學士、軍機大臣之類的重臣。因為他深知這些人在朝中經營多年,根深葉茂,社會關係太廣。一旦你把大權交給某個人,很容易引來大批依附者,形成朋黨,導致混亂。所以為了保證在年老體衰的情況下還能做到大權獨攬,乾隆迫切需要一根得心應手的拐杖,或者說,一個有能力的貼身秘書,幫他處理日常政務,執行具體決策。這個人應該具備這些條件,第一應該在朝中沒根沒底,沒幫沒派,沒有什麼資曆。這樣,才會俯首帖耳,絕對忠於皇帝。第二,更重要的是,他必須才華出眾、辦事利落,能夠實際代替皇帝處理一些複雜事務。
而和珅,正好符合這些條件。
我們知道,和珅在乾隆死後,被嘉慶皇帝抓起來,賜了自盡。就在死前頭三天,和珅在監獄裏回顧自己的平生,寫下了這樣一首詩:
星辰環冷月,縲絏(Iéi xiè)泣孤臣。
對景傷前世,懷才誤此身。(馮佐哲《和珅評傳》)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天上的寒星伴著冷月,地下,我孤零零地關在監獄裏。看著這樣淒涼的景象,回憶自己的一生,我得出一個結論:我的才華,害了我。
應該說啊,“懷才誤此身”這五個字,並非完全是和珅對自己的開脫。和珅這個人,確實當得起“才華橫溢”四個字。他有三點讓乾隆不得不用他。首先他知識素養很好。我們說過,和珅年輕時代曾就讀於鹹安宮學。這個學校是當時最好的一座貴族學校,以招生條件嚴格和教育質量出眾而聞名。清《文獻通考》說:“雍正七年,設立鹹安宮學,俊秀學童可以學習者選九十名,令其讀書。其教習著翰林院於翰林內選九人。”就是說,這是雍正皇帝親自下令設立的學校,規模非常小,學生隻有九十人。老師呢,非常厲害,都是翰林,九個人。一個翰林帶十個學生,你說這質量能差嗎?所以能考進這個學校,從某個側麵證明和珅的天姿是非常出眾的。鹹安宮學的目的是給朝廷培養高級政治人才,所以課程設置很合理,課程包括經史、少數民族語言、書畫、武功騎射和火器。在這個學校裏,和珅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學生,學習比別人都刻苦。為什麼呢?我們說過,和珅的父親雖然做過都統,但是在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所以家道中落,一度很貧寒。所以他知道,隻有把書讀好,他才可能出人頭地。因此他是學生中最努力的。因此畢業的時候,他精通了滿、漢、蒙古、藏四種語言,於經史典籍無不涉獵,不但文字功夫出眾,並且武功騎射基礎也相當不錯。
所以這些,完全符合乾隆的需要。這樣,他就可以給乾隆做一個出色的貼身秘書,替他處理各種文案事物。後來,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清朝派兵鎮壓了台灣的林爽文起義,在這個過程中,和珅作為機要秘書,給乾隆提供了很有價值的政策建議。起義平定後,乾隆皇帝特意賜詩和坤:
大學士三等忠襄伯和珅:承訓書諭,兼通清漢。旁午軍書,惟明且斷。(《清高宗實錄》)
就是說,和珅作為我的秘書,處理文件,出了大力。特別是他精通滿語,所以處理軍事文件,十分迅速。
所以“兼通清漢”是和珅的一項重要政治資本。乾隆朝最重要的政治文書,都是用滿文寫成的,特別是涉及軍事機密的。這實際上就把許多漢大臣排斥在了最高決策圈之外。乾隆朝唯一參與最高機要的漢大臣張廷玉,也精通滿文,因為他中進士後曾經專門學習滿語。及至乾隆晚年,大臣中兼通滿漢,而且對事情又有眼光有見解的,隻有和坤一人了。
所以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在另一場戰爭,平定廓爾喀戰爭後,乾隆又下旨獎勵和珅說:“去歲用兵之際,所有指示機宜,每兼用清、漢文。此分頒給達賴喇嘛及傳諭廓爾喀敕書,並兼用蒙古、西番字者,殊難其人,惟和珅承旨書諭,俱能辦理秩如。”(《清高宗實錄》)就是說,去年用兵的時候,我下的指示,有的是漢文,有的是滿文。而頒給達賴喇嘛等地方首領的詔書,用的是藏文和蒙古文。漢滿藏蒙這四種文字都精通的人,實在太難找了。隻有和珅一個人,四種兼通,所以幫我把這些事辦得都很好。
所以說,和珅是有真才實學的,不是光靠鑽營功夫上去的。
以上,我們說的是和珅的智商,符合乾隆的需要。這是第一點。那麼除了智商外,和珅的情商還特別突出。和珅這個人,性格很活泛,全麵發展,業餘興趣也十分廣泛,所以他琴棋書畫無所不通,特別是詩寫得特別好。
當時的大詩人袁枚曾經這樣誇和珅:“少小聞詩禮,通侯即冠軍;彎弓朱雁落,健筆李摩雲。”(馮佐哲《和坤評傳》)就是說他文武雙全,特別是詩歌寫得好,這樣和乾隆能夠唱和。
更讓乾隆感覺舒服的,是和珅特別善於與人相處,總能使對方感覺愉快。史書記載,和珅“行止輕儇(xun),不矜鹹儀,言語便給,喜歡詼諧,然性機敏,過目輒能記誦”(《秦鬟樓談錄》)。就是說,他身上沒有知識分子那種書呆子氣,性格外向活潑,還特別愛開玩笑。
第三呢,和珅辦事幹練,善解人意,凡事從不用皇帝廢話。比如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他充任欽差大臣赴雲南查辦雲貴總督李侍堯貪汙案,他辦得非常好,分寸拿捏得恰到好處,既迅速地查出李侍堯的罪證,把他定了罪,又沒有涉及其他任何人,保持了當地穩定。所以這種處理方法非常符合乾隆的心意。
所以和珅這個人很不簡單。我們現在一提到他,就隻說他是大貪官。事實上,和珅也做過很多正麵的事,比如在乾隆後期,他參與主編了《四庫全書》《大清一統誌》《三通》等大型叢書。因為精通多種語言,所以和珅實際上也充任了當時的外交部部長。英國使臣馬戛爾尼後來在回憶錄中評論和珅說,和珅在談判中“保持了他尊嚴的身份”,說和珅“態度和藹可親,對問題的認識尖銳深刻,不愧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斯當東《英使謁見乾隆紀實》)
所以曆史上一些野史把和珅描述成一個小醜式的人物,應該說是不合情理。和珅這個人,應該說還是有點深度的。和珅後來被賜死那天是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十八日,和珅見到皇帝賜的白練之後,一點也沒緊張,索要一支毛筆,在上麵題詩一首:
五十年來夢幻真,今朝撒手謝紅塵。
他時水泛含龍日,認取香煙是後身。(馮佐哲《和坤評傳》)
就是說,五十年的生命,如果一場夢幻,如今,我就要告別這萬丈紅塵了。以後當太陽照在河水上的時候,那河上升起的霧靄,就是我的化身。
你看,一個在臨死前能寫出這樣充滿禪意詩句的人,應該是個有一點深度,有一點悟性,有一點定力的人。
以上我們介紹的,是和珅經國理政的才能。僅隻有這些才能,已經足以使老皇帝乾隆離不開他了。更何況除此之外,和珅還有另一項天賦,那就是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