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君臣賭局(1 / 3)

乾隆皇帝晚年,官場紀律敗壞,大案層出不窮。但是乾隆皇帝本人卻沒有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沉迷於一件很好玩的事。什麼事呢?搞皇帝吉尼斯排行榜。什麼叫皇帝吉尼斯排行榜?就是乾隆把中國曆史上的所有皇帝的各項指標進行比較,來證明自己的英明偉大。

比如以前我們講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他寫了一篇文章,叫《古稀說》。在這篇文章中,乾隆說,他是大清開國以來所有君主中第一個活到了七十歲的人。努爾哈赤活了六十八歲,皇太極呢,五十一歲,順治二十四歲,康熙六十九歲,雍正五十八歲。現在,清代皇帝的壽命,他是第一。

那麼放眼整個中國曆史,他也名列前茅。在他之前,活到七十歲的皇帝,一共才六個人:漢武帝、梁武帝、唐玄宗、宋高宗、元世祖、明成祖。而跟他相比,這六個人統治上都有缺陷,都不完美,你比如宋高宗是偏安之帝,唐玄宗晚年鬧了安史之亂,是吧?所以隻有他乾隆的統治,完美無缺。因此在中國皇帝排行榜中,他的綜合排名,可以穩居第一。

到了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皇帝又宣布,他創造了一個新的曆史紀錄。什麼紀錄呢?這一年他得了第一個玄孫,這說明乾隆已經五代同堂。成了古往今來第一個五代同堂的皇帝。

乾隆皇帝立刻寫了一首詩:

飛章報喜達行軒,歡動中朝及外藩。曾以古稀數六帝,何期今複抱元孫。(《禦製詩全集》)

就是說,一封喜報送到了我的行宮,一個激動人心的消息傳遍中原和外藩。我以五世同堂的成績,把中國曆史上的所有皇帝都甩在了身後,成了古往今來最有福氣的皇帝。

到了乾隆五十年(1785年),乾隆又宣布,他創造了另一個曆史第一:在活過七十歲的七位皇帝當中,他的在位時間最長,達到五十年。

所以他又寫了一首詩:“七旬登壽凡六帝,五十紀年惟一人。”(《禦製詩全集》)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他八十大壽,更是來了個年齡、兒孫和在位年代綜合比較,結果更是證明自己的曆史第一地位不可動搖。

他說:

八旬開袤春秋永,五代同堂今古稀。

古稀六帝三登八,所鄙宋梁所慕元。

惟至元稱一代傑,遜乾隆看五世孫。(《禦製詩全集》)

就是說,中國曆史上年過古稀的皇帝有六個,其中隻有三個活到八十歲,這三個裏,宋高宗和梁武帝是廢物,不值得一提,隻有元世祖忽必烈武功赫赫,挺了不起。不過這元世祖仍然不如我,因為我乾隆五世同堂,他沒做到。

所以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的十年間,大清王朝所發生的最重要的事隻有三件,那就是乾隆的七十大壽、七十五大壽和八十大壽。這三次整生日辦得一次比一次隆重,一次比一次熱鬧。乾隆皇帝的誌得意滿,驕傲自大,是一天比一天嚴重。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八月二十二日,剛剛過完八十大壽不久,乾隆皇帝在圓明園一間大殿裏正批閱奏折。生日過完半個月了,賀壽的折子仍然源源不斷而來,內容呢,無非是祝賀皇帝生日,頌揚皇帝恩澤普照,老百姓感恩戴德,等等等等。雖然千篇一律,乾隆卻看得津津有味,對這類文章,他總是百看不厭。

不過,翻到其中一篇奏折的時候,乾隆的表情突然嚴肅起來。他身子突然坐直了,眼睛緊盯著奏折,眉頭是越皺越緊。

是什麼樣的奏折,讓皇帝突然不高興了呢?

原來是內閣學士尹壯圖上的一道折子。這個尹壯圖是雲南蒙自人,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中的進士,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升為內閣學士,一直在北京當著京官。

那麼這道折子是什麼內容呢?尹壯圖說,目前實行的“議罪銀製度”弊端甚大,應該廢止。

我們在以前講過,和珅創造性地建立了一個“議罪銀製度”。所謂議罪銀,就是有些大臣犯了錯,皇帝想繼續用他,不願把他拿下,就罰一筆銀子了事。尹壯圖說,這個製度問題極大。因為它實際上助長了大臣們的違法亂紀。目前很多地方政府都出現了巨額的財政虧空,就與議罪銀製度有關。很多地方官膽大妄為,隨意花用公款,造成巨額財政赤字,卻並不當回事,反正日後查出來,罰點銀子賠上就完了。所以現在地方財政上,虧空越來越多,大清的國庫差不多已經被掏空了。因此尹壯圖請求皇帝,“永停此例”。

大臣向皇帝反映負麵情況,這在乾隆前期經常出現。不過,在乾隆中期之後,隨著大清進入極盛,這種刺耳之言已經多年沒有出現了。所以尹壯圖這段話在乾隆看來非常意外,也讓他感覺很不舒服。

但是乾隆畢竟自認為是一個聖明的皇帝,所以他的第一反應是提醒自己,不要生氣,不要存拒諫之成見,不要像那些庸主一樣,見了批評就暴跳如雷。為了表明這個姿態,在看了尹壯圖折子的第一段後,乾隆提筆批道:“不為無見”,也就是說,還算有點見地。

其實乾隆皇帝很清楚議罪銀製度確實容易產生弊端。凡事都罰款了事,這其中難保沒有一個兩個原本應該重處的漏網之魚。那麼乾隆還要堅持這種製度呢?

這是因為乾隆皇帝自有其苦衷。他的零花錢,大部分都是從這些議罪銀中來的。他南巡路上花用,日常生活中的賞賜,等等等等,花的都是這些議罪銀。沒有這筆銀子,他的手頭馬上就會緊起來。更何況,一項製度的好壞,關鍵是看執行。乾隆皇帝認為憑自己的英明,能夠把這個製度的弊端降到最低程度。

所以乾隆筆鋒一轉,下一句又批道:“朕以督撫一時不能得人,棄瑕錄用,酌示薄懲。”(《清高宗實錄》)人才難得,所以采取了這個辦法,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在自我辯解完之後,乾隆又提出一個問題。乾隆說,大臣上書言事,一定要有理有據。你尹壯圖在奏折中說的各地普遍出現財政虧空,這是你尹壯圖的主觀臆測呢,還是有什麼實在的證據?現在大清正當全盛之世,怎麼可能出現普遍虧空呢?這不是開玩笑嗎?

所以乾隆接下來在奏折上又批道:“壯圖即為此奏,有無確聞,令指實複奏。”(《清高宗實錄》)也就是說,你尹壯圖說的這些,到底是道聽途說,還是有什麼真憑實據?你一定要給我說清楚!

乾隆的這道諭旨,引出了一場朝野矚目的君臣賭局,這場賭局,不光在當時牽動了政壇所有人的關注,而且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大清的政治走向。

這道諭旨當天就用快馬發給了尹壯圖。第二天,乾隆就收到了尹壯圖的回複。這尹壯圖不回複還好,這一回複,讓乾隆更生氣了。乾隆拿著這第二道奏折,一邊讀,一邊氣得手都發抖。

尹壯圖在奏折裏究竟都寫了些什麼,把乾隆氣成這樣呢?

應該說,一般人看到乾隆皇帝在奏折上那些批複,就會知道皇帝已經不高興了。所以最聰明的辦法應該是及時轉舵,回複說自己並無證據,建議也確實荒唐,經過聖主教育已經恍然大悟,等等等等。這樣一說,雖然丟了麵子,卻可以保住官位。

但是這個尹壯圖卻與眾不同。他在複奏當中說,自己之所以提出這個建議,事出有因。前一段時間,他回了一趟雲南老家。一往一返幾千裏,穿越了大半個中國。這次回老家,他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經他一路了解,現在全國各省幾乎都有財政虧空。

每個省的國庫和糧倉,賬麵上的數字和實際的數字都對不上。一旦發生災荒或者戰爭,國家拿不出銀子和糧食,後果不堪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