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來叩門的英國人(1 / 3)

截止到上一章,我們大致講述了乾隆一朝由極盛轉為衰落的過程。那麼以前我們所講的這些,都是內政。內政和外交,是國家治理的兩個方麵,不可偏廢。因此,不講外交,我們對乾隆一朝的了解就不夠完整。那麼,乾隆一朝的外交有什麼成功和失敗之處呢?從這一章開始,讓我們以英國馬戛爾尼使團訪華事件為切入點,來看一下乾隆朝的國際形勢。

乾隆五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792年的秋天,乾隆皇帝接到了兩廣總督郭世勳送來的一封緊急奏折,說是,有一個名叫“英吉利”的國家,想派人前來進貢。

郭世勳說,這個消息是英吉利國在廣州的“商業總管”,名叫“百靈”的那麼一個人,告訴他的。奏折後麵還附上了翻譯成中文的百靈的一封“稟文”。

這封稟文什麼內容呢?

它的中文譯本是這樣說的:

英吉利國總頭目官管理貿易事百靈,謹呈天朝大人,恭請鈞安。我國王聞得天朝大皇帝八旬大萬壽,本國未曾著人進京叩祝萬壽,我國王心中十分不安。……今本國王命本國官員,公、輔國大臣嗎嘎爾呢,差往天津。倘邀天朝大皇帝賞見此人,我國王即十分歡喜,包管英吉利國人與天朝國人永遠相好。(《掌故叢編》)

馬戛爾尼

注意,這裏的輔國大臣嗎嘎(gǎ)爾呢,就是後來我們常說的馬戛(jiā)爾尼。這兩個字的區別就是一個帶口字,一個不帶口字。在外國人名或者國名邊上盡可能加上一個口字旁,這是清代翻譯的慣例,意思是說,這些蠻夷都是些隻重視口腹之欲的“獸類”,這種做法當然反映了當時清代人天朝上國的傲慢文化心態。

回過頭來我們再接著說這封稟文,乾隆讀了這封稟文,非常高興。因為你看,這英吉利國的語氣是多麼“恭順”。意思是說,前年乾隆皇帝八十大壽,他們知道信兒晚了,沒趕上,沒進貢,他們國王居然就“心中十分不安”。因此今年就巴巴地趕來給乾隆皇帝慶生日,如果皇帝肯賞臉見他,那麼他們國王就會“十分歡喜”,看來這個英吉利國還真是懂得禮數。

另外,“英吉利國”這個名字,乾隆以前還沒聽說過。現在這樣一個陌生的國家要來進貢,說明大清國的屬國名單上,又將添上一個新的名字,乾隆想到這就更高興了。

那時候英國國王叫喬治三世,雖然他在曆史上不太有名,沒有什麼維多利亞女王那樣有名,不過其實也挺了不起,他在七年戰爭中帶領英國戰勝了法國。七年戰爭是歐洲曆史上一場非常重要的戰爭,是英國帶領普魯士等國家,和法國帶領的奧地利等國展開的一場大戰,時間上從1756年打到1763年,也就是乾隆二十一年到乾隆二十八年。戰爭的目的,就是奪取殖民地和爭奪世界霸權,所以戰場不光有歐洲大陸,還打到了北美、中南美、印度和菲律賓這些地方,打得是非常慘烈,所以後來的英國首相丘吉爾認為,這才是真正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戰爭的結果,是英國勝利了。英國從法國人手裏奪取了加拿大、佛羅裏達,以及印度的大部分地區。從此英國成了海上殖民霸主,被稱為日不落帝國。換句話說,這場戰爭標誌著,英國成了世界第一軍事強家。

那麼世界上新興的第一強國派人來祝賀乾隆八十大壽,為什麼會被乾隆皇帝理解為是要歸順大清,做大清的屬國呢?

這就要說到,在過去,中國傳統王朝和周邊國家的關係,基本上是一種“朝貢體係”。在這個體係中,中國自認為是位居天下中央,是文明之邦,所謂“天朝上國”。四周國家都是蠻夷之國。蠻夷之國,還分為兩類:一類是明白事的,“傾心向化”,願意派人進貢,表示臣服,學習先進文化,這類國家就叫屬國,或者叫藩屬國、進貢國。另一類呢,是沒開化,不懂得向“天朝上國”學習的重要性,因此不進貢的,這些叫“化外之國”,所以打個比方,在傳統時代,古人心目中存在三個世界。中國是唯一的第一世界,屬國是第二世界。那些不進貢的國家,則是第三世界。在今天看來,這種世界觀當然是主觀的、錯誤的,但當時卻是天經地義的。

所以,包括大清王朝在內的中國傳統王朝,並沒有什麼平等外交的觀念。曆代王朝都沒今天“外交部”這樣的機構,在古人看來,中國與屬國的關係是君臣關係,是禮法關係,所以大部分朝代,外交事務主要是由禮部來管。隻要你到中國來,我們就認為你是來向我們進貢的,把你一廂情願地稱為屬國。因此在清代屬國名單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不但有朝鮮、琉球這樣的真正的屬國,還有一些向中國派過使臣的歐洲國家,比如從康熙朝就把和清政府打過交道的俄羅斯歸為西北陸地屬國。由海路而來與中國發生過外交往來的荷蘭、葡萄牙、西班牙、羅馬教皇廳也就是今天的意大利,都被清朝劃為海上屬國。當然實際上這些國家也許並不知道自己已經上了大清王朝的屬國名單了。

曆代中國王朝都特別重視屬同的數量。因為“萬國來朝”“四夷賓服”向來是中央帝國統治成功的重要標誌。乾隆皇帝引以為自豪的一個重要成績,就是在他的治下,清朝的屬國數量創了曆史紀錄,達到二十多個。現在,又有一個叫英吉利的國家主動前來納貢。這難道不是一件大喜事嗎?所以乾隆大喜過望。

不過,高興過後,乾隆也有一點疑惑。那就是,這個英吉利國從來都沒有聽說過,究竟在哪呢?它離中國多遠?是個什麼樣的國家?

乾隆皇帝命人搬來一本世界地圖,找了半天,雖然找到了傳教士們常說的什麼法蘭西、羅馬教皇廳什麼的,卻沒找到“英吉利”三個字的影兒。於是乾隆命人把宮中的西洋傳教士叫過來,問問英吉利國是怎麼回事。傳教士們果然知道,告訴他,“該國在西洋之北,在天朝之西北”。與法蘭西國大致同一個方向,是個特別善於製造器械的國家,以前皇帝玩的自鳴鍾什麼的,很多就是那兒生產的。一聽這個,乾隆皇帝更高興了,因為一向喜愛收藏的他最喜歡的就是西洋鍾表。

有人可能奇怪:乾隆皇帝不知道有“英吉利”這個國家,難道英國在乾隆朝以前就沒和中國打過交道嗎?

當然不是。事實上,在乾隆朝以前,英國已經和中國做了將近二百年的生意。而到了乾隆朝,英國更是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國了。

“18世紀末,英國對中國的貿易輸入值已占西方國家總值的90%左右,輸出值則占70%以上。英國早已經是中國第一大外貿出口國,也是第一大外貿進口國。”(《閉關與開放,中國封建晚期對外關係研究》)

乾隆時代的西洋鍾表

就是說,中國出口到歐洲的東西,百分之七十都出口到英國了。而從歐洲進口的產品,更是百分之九十都來自英國。那麼,為什麼乾隆居然不知道英國的存在呢?這是因為,英國和中國貿易開始於明朝晚期,那時明朝官員對世界不了解,以為歐洲隻有一個叫荷蘭的國家。因為荷蘭和中國做生意曆史最悠久,所以明朝官員知道“荷蘭”這個國名,當時人管荷蘭人叫“紅毛番”。所以他們一看英國人,紅頭發藍眼睛,就以為他們也是荷蘭人,也管他們叫“紅毛番”。到了清朝,這個叫法延續下來了。所以乾隆以前沒有聽說過“英吉利”這麼個國家。

那麼,為什麼和中國做了將近二百年生意,英國沒想到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惟獨到了乾隆晚年,突然要派人來呢?

這是因為,此時的英國早已經不是二百年前的那個名不見經傳的,躲在荷蘭身後的小國了。現在的英國,早已經戰勝荷蘭、西班牙、法國等昔日海上強國,成了新一代海上霸主。他們認為自己已經是“世上最強大的國家”,有底氣來和大清王朝這個東方巨人握握手了。

事實上,在這次出使之前,有一位英國將軍,就是在七年戰爭中帶領英軍打敗了法國,征服了全印度的克萊夫勳爵,曾經提出一個重要建議,建議英國趁著征服北美和印度的餘威,幹脆把中國也滅了算了。不過,當時的首相是老皮特,他比較謹慎現實,認為中國遠比印度強大,是亞洲第一強國,還是握手交談再說。所以英國人派出了使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