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還有一個秘而不宣的任務:“在不引起中國人懷疑的條件下,使團應該什麼都看看,並對中國的實力做出準確的估計。”(阿蘭·佩雷菲特《兩個世界的撞擊》)
也就是偵察一下中國的國力。
那麼,英國使團這次訪華進展得順利與否呢?英國人能否實現這些目的呢?英國人認識到,要完成上述目標,他們就要充分進行準備。多年來跟中國人打交道,英國人非常了解清朝政府的驕傲自大。他們知道,如果以外交談判的架勢前往中國,很可能被拒之門外。所以他們找了一個非常好聽的借口——向乾隆皇帝祝壽。萬裏迢迢來給皇帝祝壽,肯定能受到乾隆皇帝親自接見。
要祝壽,當然就要準備壽禮。為了出使順利,在準備禮品過程中,英國人確實動足了腦筋,費盡了心思。他們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發現乾隆皇帝從小就特別喜歡自鳴鍾之類的西洋機械製造品。
我們通常有一個誤解,說清代閉關鎖國,因此清代的統治者與外界毫無接觸。事實上,雖然在體製上清代與外國沒有太多的接觸,但是在奢侈品享受上,清朝皇室卻一點也不落後。在清代中期,巴黎或者倫敦流行的什麼玩意兒,往往不久後就會隨著商船或者傳教士傳入北京。所以清代皇帝都很喜歡西洋玩意兒。
你比如雍正皇帝,大家都認為他是一個工作狂,成天沒日沒夜地工作,其實業餘時間,他也是一個相當摩登的玩家。現在故宮博物院裏還保留著他好幾張穿西裝、戴假發的畫像。
乾隆皇帝受他的影響,從小就特別喜歡裏麵有很多機關銷銷的西洋玩具。他登基之後,西洋傳教士西澄元專門為他研製了一頭“自行獅子”。這頭機器獅子體量大小與真獅子差不多,肚子裏藏著發條,上足了發條,這頭獅子能走上一百步。乾隆皇帝非常喜歡,沒事就把這隻獅子拉出來遛遛。(《乾隆皇帝大傳》)
英國人從這些信息判斷,乾隆皇帝應該是一個對科學技術和工業產品很感興趣的人,而這些正好是英國的強項啊。英國人知道,其他國家的教士們已經向中國傳播了一些歐洲科技。不過那都是一百年前的技術了。
所以英國人要選擇那些最新的技術和產品,準備讓乾隆皇帝大吃一驚。英國人在他們準備的禮品單的開頭,寫了這樣一段:
“如果贈送一些隻能滿足一時好奇心的時髦小玩意兒,那是有失禮貌的。因此,英王陛下決定挑選一些能顯示歐洲先進的科學技術,並能給皇帝陛下的崇高思想以新啟迪的物品。”(阿蘭·佩雷菲特《兩個世界的撞擊》)
那麼英國人到底準備了些什麼好東西給乾隆皇帝呢?
第一件,是一個太陽係的模型,叫天體運行儀。從這個儀器上可以看到太陽運行的軌道,可以看到帶著四顆衛星繞著太陽轉的木星,以及帶光圈及衛星運轉的土星等等。這個儀器能非常準確地模仿地球的各種運動,模仿月球繞地球的運行;所以這架天體運行儀還能推算出一千年內的所有日食。可以說,這是代表了當時歐洲天文學和機械製造學最高水平的一件產品。英國人對這個東西是非常自豪,認為一定可以引起乾隆皇帝的注意。
另一件禮物是“赫斯色爾”(F。W。Herschel)望遠鏡。1668年,也就是清朝康熙七年,二十六歲的牛頓製成人類曆史上第一架反射望遠鏡。到了18世紀後期,另一位英國科學家赫斯色爾又對反射望遠鏡加以改進,並用它在人類曆史上第一次發現了一顆新行星——天王星。他還用大型反射望遠鏡證實了銀河係的存在。所以,他的發現在整個歐洲都引起了轟動,歐洲各國國王都跑到英國來參觀赫斯色爾望遠鏡。所以,英同人也給乾隆皇帝準備了兩個望遠鏡。
英閏人送給乾隆這些東西,顯然是要展示他們在基礎科學方麵的世界領先地位。
英國人帶的另一個大件是為乾隆皇帝特製的一個巨大的地球儀。它上麵不但標出地球各大洲各個國家,更重要的是,英國人在上麵標出了英國的海外殖民地,英國遠征地球的航海路線。很顯然,英國人是想以這件東西,向乾隆顯示英國的軍事實力。
與這個地球儀相配合,英國人還送給乾隆一個戰艦的模型。英國人在說明中說:“歐洲其他國家都承認英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海洋國家,因此英王陛下想在給皇帝陛下派遣使團的同時派遣幾艘最大的船隻,以示敬意。但鑒於黃海裏有暗礁,而歐洲的航海家又根本不熟悉這段航路,英王陛下不得已派遣一些較小的船隻。另外,英王陛下贈送給皇帝陛下英國最大的、裝備有最大口徑的火炮一百一十門的‘君主號’戰艦的模型。”(阿蘭·佩雷菲特《兩個世界的撞擊》)
這件禮物當然是想向乾隆暗示英國海軍的實力。
除了這些大件之外,英國人帶的另一類禮品是武器,其中有榴彈炮、有迫擊炮,還有卡賓槍、步槍、連發手槍。送乾隆這些,為的是表現英國在武器製造業上的絕對優勢。
英國人相信,這些全人類文明的最新成果一定讓乾隆皇帝大開眼界,目瞪口呆,充分認識到大英帝國的實力。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英國人組織的這個使團規模也非常龐大。
使團團長,是英國國王的親戚,著名外交家馬戛爾尼勳爵。他是英國一個資深外交家,擔任過英國駐俄公使、加勒比總督和印度馬德拉斯總督,走遍了全世界。副使叫喬治·斯當東,也是一位外交老手,一直在做馬戛爾尼的副官。使團人員加上水手,一共七百人,這是英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外交使團,在此之前從來沒有過。除了外交官,使團中還有英國的學者、醫生、畫家、音樂家,以及大量工程技術人員。英國人甚至還帶去了一個熱氣球駕駛員,如果乾隆皇帝感興趣,就可以坐著英國的熱氣球到天上轉一圈。那樣的話,他就會成為東半球第一個飛上天空的人。
帶著這些禮品,1792年9月,馬戛爾尼使團分乘戰艦獅子號、印度斯坦號和護衛艦豺狼號,從英國南部的樸次茅斯港出發了。
在出發之前,英國人先通過十三行,給兩廣總督發了封公文。這就是開頭我們看到的所謂百靈的“稟文”。
“稟文”除了我們開頭所引的內容,最後還有這樣一句,說是:馬戛爾尼即日揚帆前往天津,帶有進貢貴重物件,內有大件品物,冀早日到京。(《清高宗實錄》)
就是說,英國人知道,依清朝政府規定,海上到達的外國使臣一律要由廣州上岸。但這次英吉利人請求要破例由天津登陸,因為他們帶著這麼多貴重的禮品,其中有許多體積龐大,如果由廣州登陸,陸路行走過遠,很容易把這些貢品給磕了碰了。
晚年的乾隆,沉溺於享受生活,物質欲望越來越強烈,對奢侈品,對各種精巧新奇之物他是越來越感興趣。所以乾隆皇帝看到這句話,更高興了。英國人成功地吊起了乾隆的胃口,他回複兩廣總督郭世勳,破例批準英國人的請求。
乾隆說:“閱其情詞極為恭順懇摯,自應準其所請,以遂其航海向化之誠。”(《清高宗實錄》)就是說,英國人既然這麼恭順懇切,就不妨破個例,滿足他們傾心向化的一片熱誠之心。
那麼,馬戛爾尼使團一行三艘大船,七百多人,經過在海上九個月的漫長的行駛,終於抵達了中國。1793年7月底,他們到了天津。
那麼,英國人這次出使,是否達到了他們預定的目標?他們帶來的這麼多禮物,又是否讓乾隆皇帝大吃一驚,認識到世界科技發展的潮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