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英國人的禮物(1 / 3)

《回憶錄》reference_book_ids\":[6812958699275947022]}]},\"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公元1793年,即乾隆五十八年,英國使臣來到大清王朝,帶來了大量的禮品。

英國人的這種做法,確實吊起了乾隆的胃口。所以馬戛爾尼等一行人一到天津,發現乾隆早已經派人等候在那了。清朝官員一上英國大船,開口就問你們到底帶了些什麼好東西。所以馬戛爾尼趕緊把事先準備好的禮品名單,以及詳細的說明書交給了這兩名官員,讓他們轉交給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這時候在哪呢?在承德。七月份嘛,他在承德避暑山莊避暑,他的生日慶典下個月也將在這裏舉行。天津官員趕緊以最快的速度把禮品單送到承德,當然,中國翻譯把它翻成了“貢單”。乾隆皇帝一看“貢單”,雖然看不太懂,但是能看出這都是非常新奇的東西,所以很高興,他指示,既然貢品有大有小,有的便於運輸有的不便運輸,那麼把其中體積比較龐大的八件,就留在北京安裝,等他回到北京再看,省得運到承德弄壞了。其餘那些小一些的,要隨“貢使”一起,運到承德,讓他先睹為快。乾隆指示,這些英國使臣不遠萬裏,巴巴地來給他祝賀生日,因此一路要給英國使臣最好的招待,好吃好喝,不要讓他們受了委屈。

中方官員收到乾隆的指示,趕緊把它傳達給馬戛爾尼。馬戛爾尼看到乾隆這個反應,很高興,也很興奮。於是他們在北京短暫地休息一下之後,日夜兼程,趕往承德,希望早點見到乾隆皇帝。

經過長途跋涉,馬戛爾尼一行人終於到了承德。馬上要見到最偉大的東方統治者乾隆皇帝了,英國人心中非常期待。然而這個時候,誰也沒想到,雙方卻產生了一場嚴重的衝突。特別是對於事先自認為已經做足功課,做好了各種準備的馬戛爾尼來說,這件事情更是出乎他的意料。出了什麼事呢?

原來是,中方官員把英國使臣安排住下之後,和他們提起了一件事:過幾天,你們就要見皇帝了。你們見皇帝,得三跪九叩。這三跪九叩到底怎麼個叩法,你們會嗎?咱們先拿出幾天來演禮,也就是先演習一下怎麼叩頭吧!

馬戛爾尼一聽,愣住了。什麼?三跪九叩?那可不行!你們把我們英國人當什麼了?我們來這裏,是想和你們建立平等的外交關係,怎麼能讓我們三跪九叩呢?

清朝官員一聽,也傻眼了。什麼?平等的外交關係?我們天朝上國,和你們怎麼可能有平等的外交關係?你們不是來給我們皇帝進貢稱臣來了嗎?

馬戛爾尼一聽急了,什麼進貢稱臣,我們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殖民地遍布全球,怎麼可能給你們進貢稱臣!

清朝官員一聽,把之前我們提到的英國的“商業總管”百靈寫的那封稟文拿出來了,說,你看,這不是你們寫的稟文嗎?你們在稟文裏表現得多麼恭順啊,怎麼到這又不聽話了呢?

確實,我們提到過的所謂英國商業總管百靈的稟文,語氣寫得確實非常恭順。當然,我們說的是翻譯過來的漢語。英國使團團長馬戛爾尼叫過自己的翻譯,把這篇漢語翻譯的稟文研究了一遍,發現問題了。原來英國人的稟文用現代漢語翻譯過來應該是這樣的:

仁慈的英王陛下聽說:貴國皇帝慶祝八十萬壽的時候,本來準備派英國住廣州的臣民推派代表前往北京祝敬,但據說該代表等未能如期派出,陛下感到非常遺憾。為了與貴國皇帝樹立友誼,為了改進北京和倫敦兩個王朝的友好交往,為了增進貴我雙方臣民之間的商業關係,英王陛下特派遣自己全權特使謁見中國皇帝,深望通過他來奠定兩者之間的永久和好。(斯當東《英使謁見乾隆紀實》)

所以這封信的語氣本來是禮貌誠懇,不卑不亢的。然而,在清代,所有的外國文件,都要由官方的翻譯翻出,而這些翻譯們很清楚朝廷和官員的心理,翻譯時經常添油加醋,把外國來文的語氣加工得十分“恭順”。所以翻譯們在漢文中添加了“謹呈天朝大人,恭請鈞安”,“虔叩天地保佑天朝大人福壽綿長”等原文中根本沒有的“慣用語”。還說什麼“倘邀天朝大皇帝賞見此人”,他們就不勝感激等等。同時,把“為了改進北京和倫敦兩個王朝的友好交往”等表達平等交往意圖的文字,一律刪去了。所以乾隆皇帝一讀,就以為英國人是前來進貢的。

馬戛爾尼弄明白了怎麼回事,氣壞了,說,我們不是這個意思,我們在英國,除了對上帝,從來不會雙腿下跪。所以想要我們三跪九叩,沒門兒。

清方官員一聽,也氣壞了。以前他們接待過無數外國使臣,也包括一些西洋的使臣,從來沒有人拒絕下跪的。怎麼到你們這兒就不行了。

於是兩國官員就這樣僵持不下了。

這個事震動了整個朝野。我們知道,中國是一個極為重視禮法的國家。在傳統社會,禮儀意味著秩序,意味著綱常,是天大的事,絕對不能讓步。所以乾隆馬上派他認為最能幹的大臣和珅親自去談這個事。

英國人記載,在談判的場合,清朝官員都非常生氣:“和中堂接見公使的時候坐在正中一個鋪著綢的高椅上,兩旁有四個大臣。”“他們見了我們也不起立,態度冷漠,語氣傲慢專橫。”(斯當東《英使謁見乾隆紀實》)

為了到底跪還是不跪,和珅和馬戛爾尼談判了許多回。雙方誰也不肯讓步,對清朝官員來說,這關係到清朝的天朝上國地位,對馬戛爾尼來說,這涉及大英帝國的尊嚴,沒法退步。但是雙方又都不想談崩。對英國使團來說,萬裏迢迢來到東方,最後因為這樣一個小小步驟見不到乾隆,實在可惜。而對乾隆皇帝來說,英國人前來進貢的消息已經傳遍全國,如果最後把英國人趕跑,臉上也不好看。所以談到最後,還是辦事圓滑的和珅給出了一個解決方案,雙方各退一步,英國人同意在各國使臣都行禮的時候,他們混雜其中,單膝跪地,隨眾俯首,跪三次,俯首九次,中方也不再勉強他們非要把頭碰在地上。這樣在場的人看來,英國人也算是行了三跪九叩禮了,頂多行得不是很規範而已。晉見因此勉強得以舉行。

所以公元1793年,也就是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十三日淩晨,隆重的“萬壽”慶典活動在承德避暑山莊正式舉行。這一天一大早,英國使臣隨著其他各國使臣一起進了帳篷,見到了這位地球上統治著最多人口的著名君主。英國使團團長馬戛爾尼回憶說:

“我仔細觀察乾隆皇帝,發現他的精神氣質不錯,很像我們英國的老年紳士,精神健旺,八十多歲了,看上去不過六十多。”(斯當東《英使謁見乾隆紀實》)

使團的禮品總管約翰·巴羅,在他《回憶錄》中的記述更為傳神:“八十三歲的乾隆毫無一絲龍鍾老態。有著一個身體健壯、精神矍鑠的六十歲人的外表。他的眼睛漆黑,目光銳利,鼻子鷹鉤,即使在如此高齡,麵色仍相當紅潤。我估計他身高約五英尺九寸,腰板極其挺拔。他的精力充沛,一生的操勞都沒能令其衰弱。”(約翰·巴羅《我看乾隆盛世》)

英國使臣按著約定,混雜在賀壽的隊伍裏麵行禮如儀,大家並沒有發現什麼異常,乾隆皇帝當時也並沒有流露出任何不悅。

不過,慶典結束後,馬戛爾尼發現,清朝政府對他們的接待標準迅速降低。每天送來的飯菜數量隻有以前的三分之一,而且遠遠不如以前可口。顯然,清朝官員想通過這種方式表達對“不懂事的英國蠻夷”的憤怒。馬戛爾尼也知道,行禮事件,降低了出使成功的可能性。

不過,英國人對於此行還抱有希望的。為什麼呢?因為乾隆皇帝將在生日過後第二天,觀看他們帶來的部分禮品。在戰爭中崛起的英國人看來,國家力量主要建立在軍事及物質實力之上。雖然帶到承德的隻是部分禮品,但是其中有一些武器。這些武器展示了英國在軍械製造上遠比清朝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