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實,英國人在典禮上的傲慢,並沒有影響乾隆皇帝對英國禮品的好奇。慶典後第二天,乾隆就命人把英國禮物拿過來,一一觀看。
然而一見之下,卻完全沒有達到英國人設想的效果。對這些英國人精心準備的禮物,乾隆皇帝並沒有感覺有什麼了不起,為什麼會是這種結果呢?
首先我們得介紹一下,運到承德的這批禮物都包括哪些呢?
乾隆皇帝看到的這批禮品體積都比較小,內容如下:
二百匹呢料,兩台大望遠鏡,兩支氣槍,兩支漂亮的獵槍,其中一支嵌金,另一支嵌銀;兩對加長了像步槍的馬槍(可一次連射八發子彈);兩箱愛爾蘭特產波紋絹,每箱裝七匹;兩箱高級英國手製華貴地毯。還有一大批英國貴族和名人的肖像。
乾隆細細觀看了這些“貢物”,有點失望。他沒看到類似“自行人”“機器狗”那樣巧奪天工的玩具。他並不需要呢料,在他的印象中,英國的呢子除了做帽子外別的沒什麼用處。至於英國人認為非常厲害的槍械,乾隆感覺也沒什麼了不起。雖然這些英國槍支做工很別致,但他拿到手上,感覺不太習慣。英國人認為隻要上手一試,開上幾槍,乾隆就會發現這些英國槍支的準確性比清朝土產的要強很多倍,但是乾隆認為大生日的舞刀弄槍不太適合,所以他也沒試用。至於英國人非常重視的“赫斯色爾”(F。W。Herschel)反射式望遠鏡,在乾隆看來,也沒有任何新奇。英國人說得那樣天花亂墜,結果不就是“千裏鏡”嘛,千裏鏡這東西,在康熙年間就傳到過中國。這兩架大的望遠鏡他看了半天,除了別的望遠鏡是從正麵看,這是從旁邊看之外,似乎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雖然英國人在寫禮品清單時,十分強調這架望遠鏡的特殊之處,還特意強調了它是大科學家牛頓所發明。可是中方翻譯圖省事,翻譯得非常簡單。
說明書原文是:“它不同於一般普通的望遠鏡。普通的望遠鏡通過鏡頭直接透視觀測目標,這樣望遠的程度是有限的。它是從旁觀透視觀測目標在鏡頭上的反射。這(望遠鏡)是我國大科學家牛頓所發明,其後又為我國天文學家赫斯色爾所改進。這兩個人在科學上的重大發明創造值得將他們的名字上達貴國大皇帝的聽聞。”(阿蘭·佩雷菲特《兩個世界的撞擊》)
中方翻譯是怎麼翻譯的呢?被翻譯成這樣的內容:
此鏡規矩不是正看是偏看,是新法。乃名赫汁爾之天文生所造的。將此人姓名一並稟知。(《第一曆史檔案館檔案》)
你看,這樣翻譯,根本沒有說出要害,所以這些東西讓乾隆皇帝感覺興趣索然。
真正讓乾隆皇帝感興趣的是那批英國貴族的肖像,他覺得這些肖像畫得很好,很逼真。不過,對於西洋畫法,宮中的西洋畫師郎世寧早已經向乾隆展示過了。所以乾隆認為,這也算不上什麼新奇。總之,對於送到承德的這些禮品,乾隆皇帝感覺相當失望。
不過對於那些留在北京的那八個大件,乾隆還是充滿期待的。可能那些好東西都在北京吧。為了早點見到這批禮品,乾隆甚至取消了每年生日之後都要舉行的狩獵活動,提前返回北京。回到北京後,他連北京城都沒進,而是直接跑到圓明園去看貢品。
然而乾隆皇帝對這些大件的反應,仍然不是很好,英國人對“天體運行儀”寄予了很大希望。清朝人的宇宙觀還停留在天圓地方階段,而英國人已經通過儀器,直觀地展示地球是如何圍繞太陽運動的。可惜,在清朝官方翻譯過來的清單中,這個儀器到底是幹什麼的,都沒弄清,翻譯說它叫“天文地理大表”,說它是用來測算節氣的。乾隆一聽,我們中國幾千年前就會測節氣,根本用不著你們英國人弄這樣一個笨重的大表。乾隆皇帝命人打開這個大表,看看機關消息是不是與以前見過的鍾表有什麼不同。
但是清朝的官方工匠打開大表,向乾隆彙報說:
連日留心看得大表內輪齒樞紐運轉之法,並無奇巧,與京師現有鍾表做法相同。並無新奇之處。(《第一曆史檔案館檔案》)
乾隆皇帝因此對它就沒了興趣。
至於地球儀,乾隆更看不上眼。因為這東西康熙的時候就傳到中國來了。寧壽宮、樂壽堂裏的地球儀已經放了上百年了。我們提到過,英國人在地圖上標出了他們的海外殖民地,並且畫出了他們軍艦的航海路線,想要展示英國海軍的力量。但是翻譯沒有表達出這樣的意思。
他們把內容翻成:“天下萬國四州山河海島,都畫在球內。亦有海洋路道,及畫出紅毛船隻。”(《第一曆史檔案館檔案》)
因此英方的意思,乾隆根本沒有領會到。
在諸多禮品中,英國人最希望能引起乾隆重視的是“君王號”戰艦的模型,這是一艘裝備著一百一十門大炮的戰列艦,是英國艦隊中最厲害的一艘戰船。確實,乾隆皇帝走到它前麵的時候,被它吸引了片刻。但是這樣的模型,隻有專業的講解才能說明它厲害的地方。可惜,雖然馬戛爾尼跟著乾隆回到了北京,但是因為他不願意在乾隆麵前下跪,乾隆就沒讓他陪同參觀講解。所以乾隆皇帝自己圍著戰船模型看了半天,也沒看出什麼名堂。
乾隆皇帝感覺很掃興地走了。不過他後來還是補看了一下英國迫擊炮的演練,想看看英國大炮有什麼厲害之處。不過很不幸,乾隆沒有用英國專門派來的炮手,因為乾隆擔心他不給自己下跪。而清方的炮手根本不知道英國新式火炮如何施放,他用的是清朝自己的炮彈,因為炮彈與炮筒對不上,炮彈飛出沒多遠就落地了。所以乾隆很不高興,認為英國人騙了他。總的來說,乾隆皇帝認為英國人愛吹牛。這些東西貨不對板,空歡喜了一場。
出現這樣的結果,當然有很多偶然因素,比如因為乾隆生日,所以他不想在大生日的試用手槍;比如他沒聽到英方專業人員講解和翻譯,但更主要的是因素,是乾隆對自然科學,缺乏基本素養。乾隆皇帝曾經寫過一首詩自嘲:“皇祖精明勾股弦,惜吾未習值髫年。而今老固難為學,自畫追思每愧旃(zhān)。”(《禦製詩全集》)
就是說,我祖父康熙對幾何數學都很精通,可惜我上學的時候沒學這些知識。如今老了,也學不動了,想到這些,感覺有點可惜。
確實,康熙皇帝對西方還是比較了解的,他那時候已經知道西方人繞了地球一周,完成了地理大發現,所以他說出一句著名的話,“千百年後,中國恐受其累。”(《清聖祖實錄》)
就是說,西方的科學技術發展很快,千百年後,可能要給中國造成麻煩。
不過,乾隆可沒有康熙這樣的見識。乾隆雖然喜歡收藏西方的鍾表機器,但他隻是作為娛樂,理解不了這些機器背後的科學價值。所以乾隆皇帝對英國禮物的這種反應,也自然是情理之中。
聽說自己的所有禮物,都沒能引起乾隆的興趣,馬戛爾尼也很失望,他們不懂是怎麼回事。不過馬戛爾尼還保留了最後一絲希望,因為英國使團還準備了最後一樣東西。這東西雖然不是什麼高精尖產品,但英國人認為它肯定會在中國打開銷路,成為對華出口的主要貨品。這就是英國馬車。
英國人一到中國,就發現了中式馬車實在太不舒服了。中國的馬車從漢代開始就沒有大的變化。車輪是木頭製造的,座位正好位於輪子上方,又沒有彈簧等減震設備,因此人坐在上麵,顛得非常難受。連乾隆皇帝坐的馬車也是一樣的不舒服:“皇帝轎後有一輛二輪馬車,式樣笨重,又無彈簧座位,同中國的普通馬車相差無幾。”(約翰·巴羅《我看乾隆盛世》)正好,英國以製造最精良的馬車聞名,英國國王這次也贈送給乾隆皇帝一輛馬車,英國人認為,清朝的馬車“……同英國贈送的舒適、輕便、華麗的馬車比較起來,簡直無法比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