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戛爾尼對這輛馬車寄予了最後的希望,然而事實證明,這又是一廂情願。英國國王送的馬車,乾隆根本連看都沒看見。因為車子的形製不合清朝的規矩:
“所有禮物當中,那輛哈切特製作的漂亮馬車最叫中國人傷腦筋了。”
因為西式馬車車夫的座位位居車廂的前麵且高高在上,車夫背對皇帝,不合清朝的禮製。
英國禮品總管巴羅說:“那個老太監跑來問我,聽說那個漂亮的高座是給車夫坐的,皇帝的座位在車廂裏麵,他麵帶譏笑地問道,難道我認為大皇帝會容忍有人坐得比他還高,把背衝向他嗎?他想知道,我們有沒有辦法把那個馭座拆下來,移到車廂的後麵去。”(約翰·巴羅《我看乾隆盛世》)
巴羅回答說,這個設計是為了保證車夫的視線,無法更改。太監說,那這輛車隻能“束之高閣”,根本連讓皇帝看看都不敢。英國人最後一線希望落空了。
講到這件事,就很容易讓人想到乾隆的重孫子媳婦,慈禧太後的時候發生的另一件事: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外國人送給慈禧太後一輛德國生產的第一代奔馳轎車。這輛大奔慈禧隻坐了一次,就扔到一邊不用了。為什麼呢?因為這輛車裏,司機坐在太後的前麵,這讓慈禧感覺很生氣。所以後來這輛大奔就一直閑置在頤和園內,直到十年動亂期間,被扔進了廢品堆。
英國人不願意痛快地下跪,送的禮品,又讓乾隆不太滿意,所以乾隆皇帝對英國使團非常反感。而馬戛爾尼偏偏在這個時候,又通過和珅向乾隆送來了一封信。英國使團來大清,是幹什麼來的?可不是真的隻為了給乾隆皇帝過生日。他們還有正事沒辦呢。他們在信中,正式提出了英國的幾項主要要求。
一直到見到馬戛爾尼的這封信,乾隆皇帝才明白了英國人的真正目的。即使是英國人痛快地給他下了跪,乾隆皇帝也絕對不會同意這些要求,何況他現在心情不好。乾隆皇帝當天就給英國使團下達了一道長長的諭旨,遂條駁回了英國人的請求。
關於英國人想與大清互派使節,乾隆皇帝說:“至爾國王表內懇請派一爾國之人住居天朝,照管爾國買賣一節,此則與天朝體製不合,斷不可行。豈能因爾國王一人之請,以致更張天朝百餘年法度?”(《清高宗實錄》)
就是說,你們說派一個人長駐大清,照顧本國利益,這與我們天朝上國的體製不合,絕對不行。怎麼能因為你們一國的請求,就改變我們百多年的法度?
關於開放珠山、寧波、天津,乾隆皇帝說:“一口通商,由來已久,爾國亦一律遵行,多年並無異語。此項要求,皆不可行。”(《清高宗實錄》)
就是說,一口通商這麼多年,一直很順利,所以不能更改。
關於英國人想“獲得”一個小島,放置貨物,乾隆皇帝說:“天朝尺土皆歸版籍,疆址森然,即島嶼沙洲,亦必畫界分疆,各有專屬,豈能各應所求。且天朝亦無此體製,此事尤不便準行。”(《清高宗實錄》)
就是說,我大清每一寸土地,都有明確的主權,這個事尤其不能答應你。
至於讓生活在廣州的英國商人,想獲得更大的自由這個小小的要求,乾隆皇帝同樣斷然拒絕。英國商人希望能住進城裏,並且說,他們在廣州期間,應該能騎騎馬、打打板球,從事從事體育運動。但乾隆皇帝認為,這個問題過去早有過定製,不容更改。
關於改革廣州貿易體製並公開關稅稅率,防止海關關員索賄,乾隆皇帝的態度也是向有定例,不容更改。
總之,馬戛爾尼的所有要求,一字不落,全部被否定。
乾隆的這道諭旨,等於向世界宣告了通過和平方式打開中國大門的不可能。乾隆根本不知道,自己犯下了一個多大的錯誤,會帶來多麼嚴重的後果。
對乾隆皇帝的做法,我們應該從兩方麵去看。
一方麵,他堅決拒絕英國人要求劃給他們一個小島的請求,維護了大清領土主權的完整,這毫無疑問,是正確的,維護了國家利益。
但是另一方麵,乾隆不了解當時世界的大勢,缺乏與時俱進的應變能力。他完全不了解當時的西方世界已經開始全方位超越中國,不久即將對中國構成嚴重威脅。英國人送給他的禮物,實際上是西方世界對他進行的一次明顯的警告和示威,一向精明的乾隆皇帝居然麻木不仁,毫無察覺。我們說,起碼,乾隆是一個軍事家,指揮過許多戰爭,自己對武器也比較精通。如果說對科學技術缺乏了解不怪他,他起碼應該通過英國人所送的武器了解到英國人的軍事實力。但是沉溺於生活享受的他對此卻不願意投入精力。應該說,在這方麵,乾隆是失職的。長期以來的順境,輝煌的統治成就,讓乾隆皇帝過於傲慢自大,失去了對外部世界的敏感。本來,他幾十年的努力,就是為了讓大清江山永固,杜絕對大清的一切威脅,可惜到了晚年,最大的危險來臨,他卻沒能發現。
馬戛爾尼使團的到來對大清王朝產生的最大影響隻不過是在天朝的朝貢國名單中多了一個名叫“英咭唎”的海外番國。根據史料記載,在嘉慶十六年(1811年)開始重修的清代第三部《一統誌》中就增加了“英咭唎”一條。
雖然英國人拒絕下跪,惹得乾隆生了一肚子氣,但精明過人的老皇帝仍然不願意放過利用這次英國使團來訪標榜自己的統治。他把英國人所送的這些禮物,在宮門進行展覽,組織大臣分批參觀,以顯示他外交政策的成功,使“內外大臣共知聲教覃(tán)敷之盛”(《清高宗實錄》)。
展覽完畢,英國人的禮物被乾隆分別處置。那幾樣最大最精美的禮品,比如那個“大表”,被乾隆皇帝當成了裝飾品,分別陳列在了圓明園及大內。至於小件禮品,大都隨意處置了。英國人禮品中有一批金屬刀具,本來是為了展示英國金屬加工工業的發展水平。這些刀具,削鐵如泥,質量非常好,本來副使斯當東樂觀地認為,“將來東印度公司的船假如能開到天津,英國伯明翰和設非爾德的貨品(五金器具)隻在北京一個地方就可以銷很多”(《英使謁見乾隆紀實》)。而乾隆皇帝是怎麼處理的呢?《第一曆史檔案館檔案》記載,當年十月二十九日,乾隆皇帝把它們當成“鐵家夥”賞給了造辦處的工匠們使用。
那些代表了當時最高水平的軍火,比如迫擊炮、步槍,還有那駕沒法被皇帝看見的馬車則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底被鎖進倉庫,再也沒有人關心過。直到公元鹹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在園中搶劫的英國人又找到了六十多年前他們進貢來的東西。“在金庫旁邊,就有一座較大的庫房,裏麵放著馬車和大量的器物,這些器物都是成套的,幾乎不是鍍金,就是鍍銀,非常精美。蒙托邦將軍一眼看出,這是一個車馬庫,存放的都是歐洲貨,有公元1793年英使馬戛爾尼代表英王喬治三世,敬送給八十三歲高齡的乾隆皇帝的豪華大馬車,還有公元1792年在英國伍爾維奇皇家軍事學院製造的殺傷力極高、製作精致的榴彈炮以及炮彈、炮架和牽引馬車等全套裝備,還有馬戛爾尼私人敬送的禮品。令眾人驚訝的是,這些進獻之物,竟然全都原封未動,絲毫沒有碰過的,上麵落滿了灰塵。”(阿蘭·佩雷菲特《兩個世界的撞擊》)
英國人很奇怪清朝人為什麼放著這麼好的武器不用,而一直以自己那笨重過時的火繩槍與他們較量。英國人重新把這些東西又運回了倫敦。
英國要與清朝建立平等外交關係的努力落空了,英國使團的所有目的幾乎都沒能達到。隻有一項,那就是想了解清朝社會這一項,完成了。那麼,英國人眼中的大清社會,是什麼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