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出使中國的目標全都落空了。不過他們此行也有收獲,那就是借這次出使的機會,對大清王朝進行了全方位的觀察和了解,為以後侵略中國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
一般我們提到清代曆史,往往有一個印象,就是清朝康熙乾隆這些皇帝,都很厲害,所以創造了康乾盛世。而到了晚清,比如道光、鹹豐、光緒,就一個不如一個,所以才喪權辱國。但是如果我們仔細閱讀曆史,就可以發現,其實鴉片戰爭的種子,恰恰是在乾隆時代種下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這是因為,馬戛爾尼這次出訪,在五個方麵,為後來的鴉片戰爭埋下了伏筆。
哪五個方麵呢?
第一方麵是對大清帝國整體國力進行了深入的評估。
原來歐洲人包括英國人對大清王朝是非常敬畏的。但是通過這次訪問,英國人發現大清帝國其實遠不如他們想象的那麼強大。
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講過,英國使團團長馬戛爾尼是資深外交家。在出使中國之前,他已經走遍了全世界,該玩的玩過了,該見的見過了,所以早就想退隱泉林,安度晚年。所以英國國王喬治三世安排了他好幾個很高的職務,他都拒絕了。但是當喬治三世對他說想派他出使中國的時候,他立馬就答應了。為什麼呢,因為他一生最向往的就是去中國。他是一個中國迷,對中國的所有事物都很感興趣。
有人可能感覺非常奇怪:當時的英國人裏,居然還有中國迷?確實如此,在英國使團裏,絕大多數人,對當時的中國都抱著強烈的好奇心,都是中國迷。為什麼呢?因為從明代晚期開始,很多傳教士陸續抵達中國,把“四書五經”和中國曆史典籍翻譯到歐洲。歐洲人一看這些書,形成了這樣一個印象:中國幾千年來一直由孔夫子的偉大思想所指導,由仁慈的皇帝們統治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一個大一統的國家,社會富庶而和平,人民勤勞而禮貌。而相比之下呢,歐洲小國林立,戰亂不休,遠遠不如中國。所以有一股熱潮,叫“中國熱”就迅速燃遍歐洲。當時歐洲許多的大學者都對中國文化如醉如癡,談論中國是最時髦的話題。著名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在他的小禮堂中供奉上了孔子畫像,他讚揚中國是“舉世最優美、最古老、最廣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國家”。(周寧《西方的中國形象史研究:問題與領域》)
馬戛爾尼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中成長起來的,他對中國文化充滿崇拜之情,所以他很願意出使中國。
那麼,到了大清帝國,馬戛爾尼他們印象如何?應該說,和書本上很不一樣。
哪些方麵不一樣呢?
第一是他們感覺大清王朝遠不如傳說中的富庶。《馬可波羅遊記》說中國非常富庶,遍地都是黃金,還說中國是“塵世可以想見的最繁華的地方”。然而馬戛爾尼他們到了中國卻發現,雖然大清王朝市井確實很繁華,上層社會的生活也很奢侈,但是大部分普通老百姓都生活在貧困之中。
如前所述,英國使團剛到天津的時候,受到了大清帝國慷慨的禮遇,乾隆皇帝指示地方官送了一大批食物,包括活的豬雞牛羊。因為送來的東西太多,吃不過來,並且有些豬雞牛羊在運輸過程中已經擠壓碰撞而死了,天又熱,已經有點變味,所以英國人就把它們扔到海裏了。英國人沒想到,這個時候發生了一件他們想象不到的事:當時岸上聚集了許多看熱鬧的大清老百姓。這些老百姓一看船上扔下死雞死豬,就爭先恐後,冒著生命危險跳到海裏,去撈這些東西,拿回家去吃。
這是英國人對大清王朝老百姓生活的第一個印象,生活很不富裕。
除了送食物,清政府還雇了許多老百姓來到船上,給英國人端茶倒水,掃地做飯,為他們的生活提供服務。英國人注意到這些人“都非常消瘦”。“在他們中間,很難找到類似英國普通市民那樣的啤酒大肚或英國農民那種喜氣洋洋的笑臉。”這些盛世之中的中國百姓的可憐樣,讓英國人感覺很意外。
英國人眼中的乾隆時代
在天津登陸後,英國人沿著運河坐船北上。他們充滿好奇地觀察著一路所見到的一切。他們發現,運河兩岸的民居,和英國的普通民居比起來,實在是太簡陋了。
約翰·巴羅在回憶錄中說:“我們所看到的房屋通常都是泥牆平房,茅草蓋頂。看不到一座稱得上舒適的農舍。……中國的城鎮不能跟英國的普通小鎮相比。事實上,觸目所及無非是貧困落後的景象。”(約翰·巴羅《我看乾隆盛世》)
這是英國人的另一個印象。
我們以前提到過,乾隆一朝糧食總產量是曆史最高的。為什麼英國人看到的卻是一片貧困的景象呢?
這是因為,與中國曆史上其他盛世不同,乾隆盛世是一個饑餓的盛世。
中國曆史上的其他盛世,老百姓都吃得很飽。你比如大唐開元盛世,“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而漢朝的文景之治也是非常富裕。據說文景之治的時候,老百姓家家戶戶出門都得騎馬,而且全得騎公馬,誰要是騎母馬或者小馬,就都會被人嘲笑。而乾隆年間,你在曆史上絕對找不到類似的記載。
這是為什麼呢?是清朝人比漢朝人和唐朝人懶惰了嗎?顯然不是。馬戛爾尼說,他們來到中國,第一印象就是中國人非常勤勞,比歐洲的農民勤勞多了。他說:“在整個路途上,我沒有見到一塊土地不是用無限的辛勞來加以耕作,來生產它能夠生長的每一種糧食和蔬菜”。“中國人一定是世界上最好的農民”。(轉引自《中英通使二百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與此同時,乾隆皇帝也可以說是中國曆代帝王中對農業最重視,也最有辦法的帝王。根據學者研究,秦漢時我國的糧食畝產量為264市斤,唐代是334市斤,明代為346市斤,而清代的畝產量則達到了374市斤,是曆史上的最高值。(吳慧《中國曆代糧食畝產研究》)
如此高產,那麼乾隆朝老百姓生活為什麼還那麼窮呢?
是人口增長吞沒了農業發展的成果。乾隆年間的糧食總產量雖然創了曆史最高,但是人口卻翻了一番還多,所以均下來,人均產量卻處於曆史最低水平。
據相關學者的研究,曆代糧食人均占有量,秦漢為985斤,隋唐為988斤,宋代為1457斤,明代為1192斤,而乾隆年間,僅為780斤,是秦始皇以來的曆代最低水平。(《論中國古代糧食安全問題及其影響因素》)因此,乾隆盛世不可避免地是一個饑餓的盛世。
那麼,當時歐洲人的生活水平如何呢?
1808年,英國一個普通農民家庭,一日三餐的食譜如下:
早餐是牛奶、麵包和鹹豬肉;午飯是麵包、奶酪、少量的啤酒、醃豬肉;晚飯是麵包和奶酪。星期天可以吃上鮮豬肉。除此每天還有2。3加侖脫脂牛奶、黃油和糖各半磅,還有1英兩茶葉。
18世紀,一個普通英國農民家庭,年收入是137英鎊,約合當時清代的472兩白銀,除去各種花費,每年能有1I鎊的剩餘,約合38兩白銀。而乾隆年間,一個普通中國農民家庭,年收入是多少呢,全部收入也不過32兩,不到英國農民年收入的1\/10,而全年的平均支出卻是35兩,也就是說,辛苦一年,還要負債3兩,才能過活。所以一旦遇到饑荒,就得賣兒賣女。
以上我們說的是乾隆時代經濟上的貧困。雖然乾隆皇帝對他發展農業的成績非常自負,但是他並不知道,和歐洲當時的生產水平比起來,他治下的大清王朝已經遠遠落後了。
除此之外,比經濟上的落後更令英國人驚訝的,是乾隆朝國家治理手段上落後。
當時的歐洲學者,都一致讚美中華帝國的和平、穩定和井井有條。到了中國,英國人發現,和傳說中一樣,大清帝國的社會秩序確實十分井然。
斯當東說:“自進入中國境內以來,在這樣大的地麵上,一切事物都這樣整齊劃一,這在全世界是無與倫比的。”(斯當東《英使謁見乾隆紀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