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鴉片戰爭的種子(2 / 3)

英國人認為,大清帝同的社會治安的良好勝於歐洲:

“皇權的鐵掌威懾著一切不守秩序破壞法紀的行為,全體使節團成員感到絕對的安全保障。”(斯當東《英使謁見乾隆紀實》)

英國人原來擔心自己帶來的禮品,因為數量眾多,體積巨大,在陸地運輸過程中一定會損壞幾件。然而,在大清官員的有力組織協調下,整個運輸任務完成得非常順利,600多件包裹,多次裝卸、轉運,到了北京,全都完好無損。英國人感覺非常驚訝,他們說:

“的確,在這兒一切似乎隻要朝廷一聲令下什麼事兒都能辦成,最費力的事也能隨時得到執行。”(約翰。巴羅《我看乾隆盛世》)

不過,大清帝國塑造這樣良好秩序的手段,卻與英國人的想象不同。

英國人本來認為,中國是按著孔夫子的原則治理的。也就是皇帝是一國的父親,他慈祥地愛護著整個國家。而各省總督則像各省人民的父親一樣,關心老百姓的生活。所以大學者伏爾泰說,東方帝國的父權統治合乎自然,充滿了仁慈與孝順,根本不需要什麼棍棒和監獄。

然而親臨其境的英國人卻發現,事實不說與此截然相反,也是大相徑庭。英國人到中國,第一站到的不是天津,因為不熟悉海路,所以他們到達的第一個登陸點是浙江沿海城市定海。到了定海之後,英國人需要找一個熟悉海路的領航員把他們領航到天津去。他們就找到當地總兵提出了這個請求。定海總兵因為知道乾隆皇帝對英國人的來訪很重視,所以很痛快地答應了英國人的請求。不過英國人以為總兵應該會花錢,花高工資雇人給英國人領航。但是總兵卻沒這樣做。定海總兵的辦法是派出士兵,把所有從海路去過天津的老百姓都抓來。

約翰·巴羅在回憶錄中說:總兵派兵,很快就抓回一大群人。這些人見了總兵,一個個雙膝跪地,渾身戰抖。總督一個個審問他們。審來審去,找出兩個人,去過天津。不過這兩個人不願意接受這個任務,因為他們早已經轉行不再航海,現在都在做生意,不想放下生意再到海上冒險。所以他們跪在地上,苦苦哀求著免除這趟勞役,但是總兵絲毫不為所動,強令他們立刻動身。

這種事其實在中國古代是司空見慣的,英國人卻覺得不可想象。英國人說:“迫使一個誠實而勤勞的公民,一個事業有成的商人拋家離子,從事於己有害無益的勞役,是不公正和暴虐的行為。”(約翰·巴羅《我看乾隆盛世》)英國人由此認為,大清王朝的治理手段是比較落後的。

總之,英國人這次造訪大清王朝,迅速打破了傳教士們在歐洲建造起來的中國處處領先的神話。可以說,歐洲人第一次直觀地了解了大清王朝。他們對中國的敬畏之心,不再存在了。所以馬戛爾尼通過這次訪問,為後來的侵華戰爭做的第一個準備,就是對大清社會和大清國力的全麵考察。

英國人為後來侵華埋下的第二個伏筆,是軍事上的考察。

對這次英國人的來訪,乾隆皇帝應該說準備是非常細致的。他不但指示在接待英國人時要熱情、要周到,而且還命令各地地方官,英國人來的時候,要組織士兵,列隊迎接。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正月,乾隆皇帝指示各省長官:

“著傳諭各該督撫等,如遇該國貢船進口時,務先期派委大員多帶員弁(biàn)兵丁,列營站隊,務須旗幟鮮明,甲仗精淬。”(《清高宗實錄》)

也就是說,凡英國人經過之處,都要多組織士兵,全副武裝,用最好的裝備,最好的精神狀態,來列隊迎接,向英國人展示天朝強大的武力。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乾隆皇帝雖然老了,但他畢竟還是一個精明的統治者,他想到這些西洋蠻夷遠道而來,誰知道他們心裏頭有沒有什麼圖謀不軌的想法呢?因此要通過展示武力,嚇唬嚇唬他們,讓這些落後的野蠻人開開眼,對天朝的強大有所敬畏。

乾隆皇帝對他領導下的軍隊是非常自信的。我們知道,乾隆皇帝最自豪的統治業績中有一項,叫做“十全武功”,就是他親自指揮的十次大規模戰爭。在乾隆皇帝的設想裏,一連串的軍事檢閱一定會向英國人證明大清軍隊的軍紀嚴明,裝備良好。各地官員深入領會乾隆的指示,英國人每到一地,他們都派出最好的軍隊,進行列隊迎接。那麼,大清軍隊給英國人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象呢?

英國人記載,他們每到一地,都會看到一隊士兵。他們有弓箭手、火繩槍手和大刀手。他們一個個挺胸疊肚,全力向英國人展示東方人的武勇。然而這種展示沒有使英國人感到任何敬畏,相反,讓他們感覺很可笑。英國人發現,世界已經進入火器時代,而大清軍隊仍然停留在冷熱兵器混用的時代。他們戰陣戰法和精神麵貌,則停留於中世紀。

巴羅這樣描繪他見到的大清軍隊:“在一些地方,士兵列隊出來迎接英國特使。如果我們的到訪是出其不意,他們總是一片慌亂,匆忙從營房中拿出節日禮服。他們穿上這些服裝後,與其說像戰場武士還不如說是跑龍套的演員。他們的繡花背心、緞麵靴子和蒲扇看起來笨拙不堪又女氣十足,與軍人氣質格格不入。”(約翰·巴羅《我看乾隆盛世》)

對於大清的武備,英國人更是極為輕蔑:“他們的大炮為數很少,僅有的幾門炮都破舊不堪。”(約翰。巴羅《我看乾隆盛世》)

那麼,當時歐洲軍隊的裝備怎麼樣呢?應該說,確實比大清帝國的先進許多。清軍當時最主要的裝備是弓箭、大刀、長矛,火器主要是火繩槍。而當時歐洲軍隊主要使用的是燧發槍,有些軍隊已經用上了滑膛槍。乾隆朝軍隊的裝備,和明朝末年相比並沒有什麼變化,和英國相比,落後了差不多一百年。

所以,乾隆皇帝引以為自豪的軍事展示,在英國人眼裏,就成了一個笑話。

回到英國後,馬戛爾尼的一句話迅速傳遍了世界,他說:

“中華帝國隻是一艘破敗不堪的舊船,隻是幸運地有了幾位謹慎的船長才使它沒有沉沒。它那巨大的軀殼使周圍的鄰國見了害怕。假如來了個無能之輩掌舵,那船上的紀律與安全就都完了。”“隻需幾艘三桅戰艦就能摧毀其所有海岸艦隊。”(斯當東《英使謁見乾隆紀實》)

可以說,這次訪華,英國人在軍事方麵收獲非常巨大。除了對清帝國的軍隊的整體評估外,他們還對大清王朝的具體防務進行了考察。馬戛爾尼他們沿途專門有人負責測量搜集各種數據,比如城牆的高度、厚度、水道的深度等,因此從浙江到北京這一路,他們初步探明了海路和運河的航道,對北京、通州、定海等中國城市的防衛設施進行了細致觀察,為英國後來入侵北京提供了大量的軍事資料。

今天,我還沒有找到特別直接的史料來證明,馬戛爾尼拿到的這些數據,在後來的1840年鴉片戰爭中到底起到了怎麼樣關鍵性的作用。但曆史事實是,公元1840年,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爆發,英軍不選擇這也不選擇那,而是偏偏選擇了一個不起眼的小城定海來攻打。而馬戛爾尼到中國後,第一個進入的城市也是定海,這難道說僅僅是一種巧合嗎?所以,軍事上的考察,是第二個伏筆。

那麼第三個伏筆是什麼呢?鴉片戰爭之所以叫鴉片戰爭,是因為和鴉片貿易有關。而英國人大量地向中國輸入鴉片是什麼時候呢?恰恰是在馬戛爾尼訪華之後。

如前所述,乾隆時代的中英貿易,是非常不平衡的,英國商品在中國打不開銷路,所以英國人隻能用白銀換取中國的茶葉。但是,英國的白銀畢竟是有限的。眼看著所有的白銀都要用光了,英國人心急如焚,他們千方百計尋找打開中國市場大門的辦法。

想來想去,他們想到了一個邪惡的東西,那就是鴉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