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鴉片戰爭的種子(3 / 3)

“鴉片”這個詞是怎麼來的呢?是英語opium一詞的音譯。我們一般一聽到鴉片,就想到鴉片戰爭。其實,早在唐代,中國人就已經接觸到這種藥品。當時有一個中國高僧叫義淨,跑到印度去取經,同時就帶回了鴉片,所以中國人用鴉片的曆史是很古老的。不過,在清代中期以前,鴉片從來沒有成為一種危害,因為清中期以前,人們主要用它來做藥材。

不過從雍正年間起,用鴉片槍燒鴉片的吸法從東南亞傳入中國,這種吸法很容易讓人上癮,鴉片就變成毒品了。所以早在雍正年間,已經出現鴉片煙館了,雍正皇帝也曾經頒布聖旨,禁止人們吸食鴉片。不過,由於當時鴉片進口量很小,所以並沒有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鴉片真正成為一個嚴重威脅,恰恰就是在乾隆年間。乾隆初年,英國人偷偷把印度的鴉片販運到了廣州。他們在印度買一箱鴉片,花二百五十印幣,而運到廣州,就能賣一千六百印幣,一賺就是六倍。英國人喜出望外,終於發現了從中國換回銀子的方法。

所以1773年,也就是乾隆三十八年起,英國人在印度執行了一項罪惡的計劃,就是在印度大麵積種植鴉片,然後賣到中國。當然,乾隆對英國人的這個計劃是一無所知。

不過,乾隆皇帝還是感覺到了鴉片貿易的不正常發展。因為從乾隆中期開始,社會上吸食鴉片的人越來越多。事實上,英國使團的成員一到大清帝國,也立刻發現了這一點。

巴羅在書中這樣描述乾隆晚年鴉片的流行程度:“上流社會的人在家裏沉溺於抽鴉片。廣州道在他最近頒布的一份公告中指出了吸食鴉片的種種害處,……可是,這位廣州道台每天都從容不迫地吸食他的一份鴉片。”(約翰·巴羅《我看乾隆盛世》)

吸食鴉片的人

當然,對這種坑人的買賣,英國人也心存忐忑。英同人也不全是天生的惡棍,一開始,他們把這樁罪惡的生意當成病急亂投醫的救急措施,並沒有打算長期進行下去。他們還是寄希望於馬戛爾尼出使成功,打開中國市場,就可以用正常的貿易來換回白銀。但是馬戛爾尼出使失敗,使他們這一希望破滅了。東印度公司一不做二不休,幹脆又進一步擴大了在印度的鴉片種植。據統計,1775—1797年,中國平均每年走私進口的鴉片數量是一千八百一十四箱。而1798—1799年,也就是馬戛爾尼訪華失敗幾年之後,鴉片貿易數量迅速增長到每年四千一百一十三箱,增長了一倍還要多。

這樣一來,中英貿易,就從以前的順差一下子變成了逆差,白銀大量從中國流向英國。到鴉片戰爭前夕,大清帝國每年的白銀流出量至少達一千萬兩,也就是大清政府每年財政收入的四分之一,都跑掉了。在這種情況下,道光皇帝如果不禁煙,大清財政就垮掉了。一禁煙,沒想到英國人卻發動了鴉片戰爭。

所以這是馬戛爾尼訪華失敗和後來鴉片戰爭的另一重關係。

除了這三大方麵以外,這次英國人出使,還為後來的鴉片戰爭,埋下了一個直接的伏筆。

在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過程中,有一個人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他的名字叫小斯當東。

1840年4月7日,也就是鴉片戰爭爆發的大約兩個月前,英國的下院進行了一場激烈的辯論,辯論的議題就是要不要發動鴉片戰爭,要不要侵略中國。雙方勢均力敵,不讚同出兵的人還稍占上風。後來,一位叫小斯當東的議員打破了這種平衡。在他發言的時候,全場鴉雀無聲,人們聽得異常認真,小斯當東以果斷的口吻說,通過他對中國統治者性格的了解,隻有戰爭才能打開中國的市場。“我很了解這民族的性格,很了解對這民族統治階級的性格,我肯定:如果我們想獲得談判的結果,談判的同時還要使用武力。”(阿蘭·佩雷菲特《兩個世界的撞擊》)

小斯當東的發言對議員們的決定影響是至關重要的。發言結朿後,進行投票,主戰派二百七十一票,反戰派二百六十二票,隻有九票之差。也就是說,沒有小斯當東這篇發言,也許鴉片戰爭就不會在那個時候爆發了。

那麼,這個小斯當東是個什麼人物呢?為什麼他的話這麼有威信呢?說起來有意思,他就是當時馬戛爾尼使團中的副使斯當東的兒子。他也跟著父親訪問了中國,而且馬戛爾尼覲見乾隆皇帝那天,十二歲的小斯當東還負責為特使提鬥篷的後沿,因此也見到了乾隆皇帝,而且和乾隆還用中文聊過天。

乾隆與小斯當東

原來在這次旅行的過程中,小斯當東閑來無事,學起了中文。小孩子的學習語言的能力很強,學了很多中國話,所以在覲見乾隆的時候,和珅向乾隆介紹,說這個英吉利的小家夥會說中國話。乾隆聽了很高興,把小斯當東叫到麵前,和他聊了好幾句,完事還賞了小斯當東一個荷包。小斯當東感到很榮幸,這個荷包後來他一直保存著。

這次中國之行奠定了小斯當東一生事業的基礎,也奠定了他對大清帝國的反感情緒。回到英國後,小斯當東繼續刻苦學習中文,成了一個中國通。這樣一個人在對華事務當中當然最有發言權。所以他的講話,得到了其他英國議員的重視,也改變了曆史的走向。

最後一個伏筆,馬戛爾尼訪華時提出的要求,和後來鴉片戰爭後英國人提出的要求,幾乎一模一樣。換句話說,英國人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跪著乞求乾隆而沒有得到的東西,後來他們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通過戰爭,一條不少地得到了。我們拿《南京條約》,和馬戛爾尼要求乾隆皇帝內容一對比,就會發現,幾乎完全一致。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馬戛爾尼提出希望中國增加通商口岸的數量;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的《南京條約》規定,開放五個城市為通商口岸。

馬戛爾尼要求清政府指定一個小島給英國人使用,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

馬戛爾尼要求清政府改革外貿體製,結束十三行的壟斷。而《南京條約》取消了十三行。

馬戛爾尼要求清政府公開固定的關稅稅率,不要濫收其他費用。而《南京條約》規定,關稅固定,關稅之外,不再有任何加派。

馬戛爾尼要求改善英國商人在華待遇這一點,也在《南京條約》中得到體現。《南京條約》中說,大清皇帝“格外施恩”,恩允英國人來大清經商時可以攜帶自己妻子。這一條在諸多條款中,是唯一一條道光皇帝主動同意的條款。這是為什麼呢?原來負責談判的清朝官員耆(qí)英對道光皇帝解釋說,鴉片戰爭以前,我們不許外國人攜著家眷住在廣州,這一規定確實有弊端。因為外國人之所以難於控製,正是因為他們在中國沒有家庭的溫暖,脾氣比較暴。如果允許英國人在中國可以帶著老婆一塊住,那麼他們就會聽話得多,因為“英夷重女輕男,夫製於婦,是俯順其請,即以暗柔其性”(《鴉片戰爭檔案史料》第六冊)。說英國重女輕男,家裏都是女人說了算,所以可以用婦女的溫柔約束英國男人的性格,以後就好打交道了。這番高論令道光皇帝拍案叫絕,立馬就批準了。

總之,乾隆處理英使訪華事件的失誤,為後來的鴉片戰爭全麵埋下了伏筆。如果鴉片戰爭在乾隆晚年打響,結果也許不會有太大的不同,因為晚年的乾隆,過於保守,又沉迷於物質享樂,失去了反思能力,和青年時代,已經完全不同了。

那麼,到了晚年,乾隆就麵臨著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怎麼選擇繼承人。乾隆皇帝選擇接班人也經曆了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他曾經多次秘密立儲,最後到了晚年,才選中了嘉慶。選中了之後,他做了清代曆史上其他皇帝從來沒有做過的事情,那就是生前就把皇位傳給了兒子。那麼他為什麼要在生前傳位,傳位後他的生活又是什麼樣的呢?